分享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介绍和说明

 多伦多0023 2018-06-02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介绍和说明
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计有二穴点。 解剖: (血管) 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 正中神经之分支指掌侧固有神经。 (肌肉)屈指浅肌及屈指深肌肌腱、蚓状肌.骨间肌。 (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 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三分。 说明及发挥: ※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 d 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三分点法,临床多半 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 ※本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 对于眼睛发干、 眼易流泪、 手汗、 感冒、 手皮发硬等皆有疗效。 ※本穴治疗手掌皱裂, 手皮肤病尤具特效。 本人以此治愈数十例富贵手, 平均三至四次即愈。 ※本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清涕浓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 ※本穴治手皮肤病及手掌皱裂,以患侧为主。治其它各病以对侧为主。 ※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之皮肤骚痒亦有著效。 ※本穴具有清利头目,开窍疏肝的作用,位在食指上,亦系透过“肝与大肠通”之关系治疗 多种疾病。其治鼻病,一系经络作用,一则与疏肝亦有关. ※本人曾治一严重手足干燥翻裂出血之妇人,已在数大医院治疗三月无效,手不能触物,足 不能着地,经其子背负而来,仅在尺泽及委中三棱针点刺,二次即皮肤收口而愈,见者无不 称叹刺血之妙。 【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 (血管)在无名指尺侧,平爪甲根切迹,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 (神经)布 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 **发肿、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二至三分。 (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还巢穴位于阴掌无名指第二节 e 线上,仅一穴,取穴采二分点法,即无名 指第二节靠近小指之侧黑白肉际中点。 ※本穴配妇科穴,左右交替(即针左妇科配右还巢,针右妇科则配左还巢,治不孕症有极佳 疗效。 ) ※本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透过理三焦、疏肝胆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颇有效验。 【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 (血管)在无名指尺侧,平爪甲根切迹,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 (神经)布 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尺神经、胆神经。 ) 主治:眼发黄。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 说明:眼黄穴位于阴掌小指第二节 c 线中央点上。 【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 (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 侧固有神经。 (肌肉)蚓状肌,骨间肌。 (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 ※心膝穴位于阳掌中指第二节大侧、小侧之中央各一穴,取穴采二分点法。 ※本穴位于中指上,治脊柱痛亦有效,治膝无力及变形性膝关节炎疗效极佳。 【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 (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 (肌肉)伸指总肌。 (神经)桡、正中 神经之背侧固有神经。 (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朗诺元帅半身不遂,奇效。 )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皮下针间向(小指方向)横刺。 注意: ※第一次限用 5 分钟,5 日后限用 3 分钟,又 5 日后限用 1 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 可多用。 说明及发挥:※本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 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有加强作用。 单用治中风后下肢无力颇有效,尚能治膝内侧痛及小腿肚酸痛。 【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 (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 侧固有神经。 (肌肉)蚓状肌,骨间肌。 (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性均可) 、子宫肌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 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 一穴,共二穴。手术:贴于骨旁下针,针深一分至二分,一次两针齐下,谓之倒马针。 说明及发挥: ※妇科穴位于大指背第一节小侧,计二穴,取穴采三分点法。 ※本穴能调治子宫位置不正之屈倾。 ※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配内庭治经痛极有效。配还巢穴,治疗不孕症疗效极佳。 余以此组配穴治疗不孕症之夫妻已不下百对之多。 【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 (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 (肌肉)伸指总肌。 (神经)桡、正中 神经之背侧固有神经。 (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手术:以三棱针刺出黑血当时见效。 说明及发挥: ※制污穴位于大指背中央线上,计三穴,取穴采四分点法。

※本穴治疗一切疮疡、 刀伤、 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 久不收口, 点刺出血, 极有效验。 余曾治一厨师,不慎切伤食指,历数月而不收口,仅以患侧制污穴点刺二次即见痊愈。 【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 解剖: (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 侧固有神经。 (肌肉) 蚓状肌, 骨间肌。 (桡神经浅支、 正中神经、 指掌侧固有神经, 脾神经。 ) 主治:治全身骨痛。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于大指桡侧黑白肉际下针,每穴可下针二至四分,依治疗远近而定(参看附一) 。 说明及发挥: ※五虎穴位于阴掌大指第一节 a 线上,计五穴,取穴采六分点法,已如本节 前言所述自上而下,即自指尖向手掌顺数。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 五。 ※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五虎三治足趾痛酸、五虎四治脚踝、脚背酸痛、五虎五治脚跟 酸痛皆极有效。五虎二则作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马针。五虎三尚可治头痛。 ※本人以此穴组治愈篮球、体操、网球国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时,仅针一二次即愈。 第二章◎二二部位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 (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 (脉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 展拇指腹内。 (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支。正中神经之末梢支。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 、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 (血管)指腹侧及背侧动、静脉血管网, (肌肉)对掌拇肌、屈拇短肌、肌腹之间,外 展拇指腹内。 (神经)正中及桡神经之表浅枝。正中神经之末梢枝。 (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半针,针深一寸,一般针一针(重子)即可,二针齐针成倒马针,效果更佳。 说明及发挥: ※五指并拢,阴掌食指之中央线(即图之 c 线)之延长线,与大拇指本节高 骨做一垂直线之交叉点,即重子穴,自重子穴与掌缘平行斜下一寸即重仙穴,两穴单用均治 背痛(对膝痛效果亦佳) ,并用效果更为速捷,尤其治疗膏肓穴部位之疼痛,效果更是较一 般穴位高出许多。 ※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治疗肩痛亦极有效,治疗颈痛亦有效。 ※余二十年来以此穴治疗落枕患者不下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配承浆穴效果更佳。 ※本穴治疗书痉亦极有效, 余曾治市府某局主任秘书因喝酒后, 手指拘挛不伸, 针对侧重子、 重仙立即见效。如病久者可在患侧尺泽泻针加强效果更佳,本穴也可治疗半身不遂。 ※本穴接近肺经鱼际穴,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针之有效。 ※本穴治疗子宫瘤;卵巢炎亦有效。 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

解剖: (血管)指掌侧及背侧固有动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桡神经与正中神经之分支指背 侧固有神经。 (肌肉) 蚓状肌, 骨间肌。 (桡神经浅支、 正中神经、 指掌侧固有神经, 脾神经。 ) 主治:治全身骨痛。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于大指桡侧黑白肉际下针,每穴可下针二至四分,依治疗远近而定。 说明及发挥: ※五虎穴位于阴掌大指第一节 a 线上,计五穴,取穴采六分点法,已如本节 前言所述自上而下,即自指尖向手掌顺数。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 五。 ※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 ※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五虎三治足趾痛酸、五虎四治脚踝、脚背酸痛、五虎五治脚跟 酸痛皆极有效。五虎二则作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马针。五虎三尚可治头痛。 ※本人以此穴组治愈篮球、体操、网球国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时,仅针一二次即愈。 【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 (肌肉)在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内收拇肌横头。 (血 管)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穴位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神经)布 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 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 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梁?)针) 。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日人称为泽田合谷,但泽田仅用治偷针眼,而董师则用之治全身许多大病。 ※本穴调气补气温阳作用极强, 以灵骨为主, 大白为辅的倒马针为治愈高棉前总统朗诺半身 不遂之主穴。 临床治愈数十例半身不遂, 皆以灵骨大白为主 (针健侧) 或配风市或配肾关, , 间以背部五岭穴点刺,效果非十四经正穴所能比拟。 ※本穴有活脑部血气之功。针头针后再针本穴(久留针),可使头针之效果加强甚多。依临 床经验,绝对胜过朱氏之抽气法、进气法或焦氏之快速捻针之效力。 ※灵骨配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亦极特效。 治脚难举抬 (无力) 腹胀、 、 小便不节 (次数过多) , 小便痛亦极有效。 ※灵骨穴单用治肘痛、鼠蹊胀痛、头晕等症有特效。 ※灵骨穴单用尚可治肩痛不举、食欲不振、脱肛、背痛、膝痛、腰痛、脊椎痛、耳鸣(听力 不足)等,效果亦颇好。 【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 (肌肉) 在小指尺侧, 第五掌骨小头后方, 当外展小指肌起点外缘。 (血管) 有指动脉、 静脉、手背静脉网。 (神经)布有掌背神经(尺神经分支)(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 。 侧动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痛、重性腰两边痛、背痛。 (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一寸至一寸半。 说明及发挥: ※腕顺一穴位于小肠经之后溪后五分处, 治疗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腰椎痛、 腿弯痛等有特 效。配合腕顺二,效果更佳。 【腕顺二穴】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意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 1 次用 l 穴为宜。 说明及发挥: ※原注 l 次用 l 穴为宜,临床经验二穴并无不宜。 ※腕顺一、二并用治疗肾亏所致之各种病变及疼痛,疗效甚好,肾虚之牙痛、眼痛亦有效。 ※除前述各病外,董师尚用治耳鸣、重听、小腹胀、腰围痛、腿弯紧痛,疗效亦佳。 【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 (肌肉)伸指肌、骨间肌、蚓状肌。 (血管)枕、尺动静脉之表皮分支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末梢枝。 (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腰连背痛有效。 ※本穴治眼角发红配耳背刺血效更佳。配三黄穴可治眼痒颇效。 ※本穴治手腕桡侧扭伤有效(针患侧) ,治疗颈痛(双侧并针)亦有效。尚可治脚无力。 (针 健侧) 【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 解剖: (肌肉)在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有第一骨间背侧肌,内收拇肌。 (血管)有 手背静脉网,指掌侧固有动脉。 (神经)布有桡侧神经浅支。 (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 、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 ,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二寸半针,针五分至一寸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 肺炎(特效) 。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很少单独应用,除用三棱针治疗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 外,大多为灵骨之倒马针,两穴配合应用效果极佳。 ※三棱针点刺视大白附近之青筋(血管)点刺出血即可。 【中白穴】 (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解剖: (肌肉)在无名指尺侧,第四掌骨小头后方有第四骨间肌。 (血管)有手背静脉网分布 于其下周围及第四骨间指背动脉。 (神经)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肾分支神经。 )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 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之中渚穴后五分处,董师最常应用于起坐之际腰痛之症。 ※本穴治肾亏之各种病变,效果甚好,除上述作用外,尚可治疗脊椎骨刺。 ※本穴亦可治血压高及前头痛。 【下白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 (肌肉)在无名指尺侧,第四掌骨小头后方有第四骨间肌。 (血管)有手背静脉网分布 于其下周围及第四骨间指背动脉。 (神经)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掌背神经。 (肾肝分支交错神经,心脾神经。 )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与无名指掌骨之何,距指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下白穴位于中白穴下一寸,为中白之倒马针,两针一起配合应用。 ※中白、下白倒马并用,主治前述肾亏各病,疗效极佳。 ※中白、下白倒马并用尚可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颇效。 【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解剖: (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 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解剖: (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支,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解剖: (肌肉)桡肱肌、短伸拇肌、外展拇长肌。 (血管)后骨间动脉、桡掌骨动脉与静脉。 (神经)桡骨神经、后肱下侧肱下神经。 (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 说明及发挥: ※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均位于大肠经上,因此治疗痔疮有效,针刺时采皮下针,自其门向 其角横透,效果尤佳。 (盖大肠郄穴温溜适在其门,其角之间,郄穴有调整气血之功。 ) ※单用其门、其角、其正即能见效,但如于委中穴点刺后,再针此穴,效果尤其显著,可期 迅速痊愈。 ※余用委中点刺出血,治疗痔疮一次治愈者,即不乏其人。 兴本穴组对顽固性便秘及小腹胀气亦有殊效。 【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 (肌肉)尺侧屈腕肌、尺侧伸腕肌、肘肌。 (血管)尺动脉、尺静脉。 (神经)尺神经、 内肱下皮神经。 (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支,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干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说明及发挥: ※心门穴约在小肠经上,在小肠合穴附近,治疗心脏各病尤为特效,又本穴治疗大腿内侧痛 (含腹股沟),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本穴亦常用于治膝痛(内侧膝痛尤效) 。 【曲陵穴】 部位: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 解剖: (肌肉)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健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 (血管)有桡侧返动、静脉之分 支,头静脉。 (神经)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本干。 (有肱二头肌腱,为后臂皮神经及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心 之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主治:抽筋、阳霍乱、气喘、肘关节炎、心跳。 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窝横纹上,在大筋之外侧以大指按下,肘伸屈时有一大凹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用三睦针刺曲陵穴内侧之静脉血管,使其出血,可治霍乱。尸 说明及发挥: ※曲陵穴与肺经之尺泽穴位置相符,主治功能亦相同,点刺放血所治之病尤多,实为要穴。 ※本穴可治尿意频数(配肾关) ,半身不遂,咳嗽(配水金) ,泻之可治筋痉挛拘急,肺经一 切实症,扁桃腺炎、咽喉等颇有效(详见拙著《针灸经穴学》之尺泽部分) 。 ※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痹痛(五十肩) ,气喘皆极有疗效。 第四章四四部位(后臂部位) 【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 (肌肉)三角肌外侧,二头肌与三头肌腹间。 (血管)头静脉、腋动脉、反肱动脉。 (神 经)腋神经。 (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 、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 、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 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说明及发挥: 肩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之中央, 去肩骨缝依经验实际系三寸, 此穴治膝盖痛及肩痛确具卓效, 治上述其它症效果亦佳。 【天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地宗穴三寸,距肘窝横纹九寸。 解剖: (肌肉)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后缘,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 (血管)有旋肱后动 脉的分支, 及肱深动脉。 (神经) 布有臂背侧皮神经, 深层有桡神经。 (腋窝神经、 六腑神经、 小腿神经) 主治:妇科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具有速效) 、小腿痛、小儿麻痹、狐臭、糖尿病。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地宗穴三寸处是 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二头肌,取穴必须准确。 说明及发挥: ※地宗穴、天宗穴与人宗穴皆在一条线上,因此针刺时皆应特别准确。地宗穴约在肠经臂? 穴下一寸,天宗穴约在臂?上二寸。 【云白穴】 部位:在肩尖前约二寸,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二寸。 解剖: (肌肉)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后缘,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 (血管)有旋肱后动 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 (神经)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 (六腑神经,肺之副支 神经) 主治:妇科阴道炎、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小儿麻痹。 取穴:垂手取穴。当肩关节前方,骨缝去肩尖约二寸许处是穴,亦即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 二寸。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及发挥: ※依经验本穴位置应系在肩中前一寸再上一寸之位置。 ※本穴治妇科病有效,配肩中治小腿无力及胀痛。 【李白穴】 部位:在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 解剖: (肌肉)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后缘,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 (血管)有旋肱后动 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 (神经)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 (腋窝神经,肾之副神 经,肺之支神经) 主治:狐臭、脚痛、小腿痛、小儿麻痹。 取穴:在臂外侧,从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说明:本穴位置应系在肩中穴前一寸二分,再下一寸处。 【水愈穴】 部位:在上臂之后侧,即背面穴后开稍斜下二寸。 解剖: (肌肉) 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的三角肌中, 深层为冈下肌。 (血管) 有旋肱后动、 静脉, 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 (神经)布有臂后皮神经,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后膊皮下神经、腋下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肾脏炎、肾结石、腰痛,腿酸、全身无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 取穴:自肩后直下,即背面穴向后横开(稍斜下)二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用三棱针扎出黄水者主治肾脏之特效针。用三棱针扎出黑血者主治手腕手背痛。 用三棱针扎左边穴治左臂痛,扎右边穴治右臂痛(直接治疗) 。 说明及发挥: ※水愈穴位置与小肠经之?俞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卓效。 【火包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 解剖: (肌肉)屈趾短肌肌腱中。 (血管)足躇侧固有动静脉形成之血管网。 (神经)内躇神 经之趾枝。 (心之神经) 主治:肝病、难产、胎衣不下、真心痛。 取穴:平卧,当足次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是穴。 手术:用三棱针扎出黑血立即见效,用毫针针深三至五分。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包穴与一般奇穴之“独阴”穴相符,独阴穴主治除胎衣不下外,尚有小肠疝气,女子干 哕,经血不调等症,因此应用火包穴时,可合入独阴穴之主治考虑。 ※本穴治真心痛,痛如绞,甚效。 ※本穴治前述各病,点刺出血更效。 【木妇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三分。 解剖: (略,下同) (心之副神经) 主治:妇科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输卵管不通。 取穴:当第二趾第二节正中央向外开三分是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四分,贴趾骨下针。 (用细毫针,粗针痛苦)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妇科病赤白带极有效验。 【火主穴】 部位:在火硬穴上一寸。 解剖: (心脏支神经) 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 子宫炎、子宫瘤。 取穴:当第一?骨与第二?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距火硬穴后一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五分至寸半。 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火主穴位置在肝经之太冲穴后之骨陷中, (有些经穴学将太冲定在紧贴骨陷前,则本穴与 太冲相符,参见拙著《针灸经穴学》521 页之取穴。

※火硬、水主两穴以火命名,皆能治心脏有关病变。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喉痛,本穴效果更胜一筹。 ※太冲穴古诀认为能治口歪眼斜,本穴效果更佳。 ※肝经环绕阴部,火硬、火主两穴夹太冲, (肝之俞原)故又能治阴部淋痛及妇科之病有显 效。 ※本穴治手脚痛,配灵骨穴,作用较开四关(合谷、太冲)效果更好。 【门金穴】 部位:在第二?骨与第三?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 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 取穴:当第二?骨与第三?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与火主穴并列。 手术:针深一寸至寸半。 注意:禁双脚同时取穴。 说明及发挥: ※门金穴位置在胃经之陷谷穴后骨前陷中。 (据《针灸大成》指出陷谷在内庭后二寸,并且 有些书指陷谷在第二、三?骨结合处,则本穴与陷谷相符,参看拙著《针灸穴学》236 页之 取穴) ※本穴为治肠胃炎之特效要穴。不论何种腹泻,针之皆有特效。 ※本穴治太阳穴之偏头痛及鼻塞、经痛,亦极特效。 ※本穴治腹胀效果亦极好(配灵骨尚可治腹痛) 。 ※本穴治上述各病,若与内庭穴倒马并用疗效更佳,与内庭倒马尚可治脱肛。 【水曲穴】 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处。 解剖: (肺之分支神经、肾之支神经)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妇科子宫疾病。 取穴:当第四?骨与第五?骨之间,距六完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说明及发挥: ※水曲穴位置与胆经之临泣穴相符。水曲穴在第四、五趾骨间陷中,应是临泣穴。 (参见拙 著《针灸经穴学》509 页取穴,根据《针灸大成》言临泣去侠溪寸半,则六完穴应在侠溪后 五分。从个人随董师学习经验,董师取穴均先以近掌或足之骨缝为标准,则六六部位几个穴 位定位,应以火主、门金、木留、水曲为主。 ※本穴治耳鸣眼痒疗效甚好。 ※本穴治手腕疼痛或无力亦颇有效。 ※本穴亦能治全身骨痛、神经痛、手骨痛。 ※本穴尚能治肩痛、腿筋紧及肌肉萎缩,肌肉麻木。治少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尤有特效。 【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 (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 ,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 (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 ,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说明及发挥: ※正筋位于昆仑与太溪穴间之大筋上,正宗位于正筋上二寸,就经络言,膀胱经行经颈项, 又就“以筋治筋” (尝见正筋穴位之大筋割断者,头颈立刻歪垂)而言,可见其间颇有关连, 因此以此二穴倒马治疗颈项强硬或疼痛,效果极佳。 ※又闪腰岔气较重者,在委中点刺后(一般轻症经点刺后即觉轻松,而不必再针它穴)加针 正筋、正宗两穴,尤能助其速愈。 【天皇穴】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 解剖: (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病) 、肾脏炎、糖尿病、蛋白尿。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过多。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说明: ※天皇穴即脾经之阴陵泉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董师还用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 所引起之头晕头痛、臂痛、失眠等症。 ※本穴还可治疗项部及胸膂强紧。 【天皇副穴】 (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 (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 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说明及发挥: ※天皇副穴又名肾关,为补肾要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 痛、头痛、腰酸亦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 ,尤为 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余曾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一次而愈。 ※配复溜治眼球外斜及飞蚊症极有效。 ※本穴治多尿、夜尿极特效。 ※本穴直刺治胸口闷、胸口痛、强心,斜刺治眉棱骨痛,前头痛。补肾。 【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 (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蛋白尿、小便 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人,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穴位即脾经之郄穴漏谷,本穴与肾关、人皇合称下三皇,本穴在三皇穴之位置居中, 或应更名为人皇,而下面之人皇则更改为地皇似较合理,在此仍从原说。 【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 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注意:孕妇禁针。 说明及发挥: ※本穴穴位即脾经之三阴交穴,配合地皇、肾关同用,合称下三皇穴。 ※三皇穴为补肾要穴,举凡肾亏所致之各种病变皆有疗效。 ※三皇穴并用治疗泌尿系统病,消化系统病及妇科疾病疗效甚佳。 ※三皇穴治疗神经衰弱效果亦佳。 【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 (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 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说明及发挥: ※外三关对于外科病变之疗效显著, 对于青春痘疗效亦佳; 外三关之中关穴还常用于治疗肩 臂左右转动不适。 ※外三关另外尚能治手红肿、手臂肿胀发热,肘痛(中穴为主) ,三叉神经痛。 【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四寸。 解剖: (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风湿性心脏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 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 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说明及发挥: ※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为治疗心脏病及血液循环要穴,盖伏兔穴为脉络之会(见《针灸大 成》, ) 即在通关、 通山连线中央点上, 经络 (均隶属胃经) 相同, 部位毗邻, 因此效果近似。 ※除上述各证外,尚可治疗下肢浮肿,通天穴单用治膝盖痛亦甚效。 ※通关、通山、通天治疗胃病,疗效亦佳。重性胃病刺血后再针此穴,疗效更佳。此穴组治

妊娠呕吐亦有特效。 ※曾用此穴治手指痛、丹毒、腿风湿无力,疗效颇佳。 【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之上四寸。 解剖: (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通肾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声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半。 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 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 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针,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虞。 说明及发挥: ※通肾、通胃、通背均位于大腿内侧黑白肉际之棱线上,利水补肾之效甚强。 ※通肾穴除治疗上述证状外,还可治疗口干、喉痛。 ※上述三穴配合主治肾脏炎、脸浮肿、全身浮肿、四肢浮肿、脚背红肿极为有效,两侧六针 齐下,并无大碍。 ※上述三穴治疗肩峰痛亦极有效。通胃穴单治胃病可立即见效;通背穴治背痛极效。 【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解剖: (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 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 、疲劳、腰酸、眼昏、眼痛、 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半至二寸半。 【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 解剖: (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 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 、疲劳、腰酸、眼昏、眼痛、 肝痛、消化不良、自血球症(特效) 。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其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解剖: (胆总神经,心之支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明黄穴直下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等各证,脾硬化、 舌疮。 说明及发挥: ※明黄、其黄、天黄位于大腿内侧厥阴经线上(肝经) 。 ※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合用简称上三黄,为治疗肝脏病变之主要穴道,对于急性肝炎,则

以先针肝门、肠门为要。 ※上三黄穴治疗颈椎骨刺、腰椎骨刺、疗效亦佳。 ※透过调整肝脾之作用,治血液病效果极佳,如白血球过多,再生障碍性贫血,齿衄、鼻衄 等。 ※透过平肝熄风之作用,治疗美尼尔症(重性头晕) 、帕金森症、舞蹈病亦有一定疗效,配 肾关、复溜疗效更好。 【驷马中穴】 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 解剖: (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 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 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驷马上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解剖: (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 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 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驷马下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解剖: (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 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 皮癣、皮肤病。治下肢扭伤。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说明及发挥: ※驷马上中下三穴位于膝盖骨外上缘之延伸线上, 驷马中穴据经验, 应于胆经风市穴向前 (向 阳明经)横开三寸半之穴点为宜。 ※驷马三穴为治疗肺脏病候群之特效要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 皮肤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疗结膜炎。甲状腺肿亦有卓效。耳病(耳鸣、重听)亦有卓效。 ※本穴治疗胸痛、胸肋痛、胸连背痛均有效。 【失音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其下二寸。 解剖: (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疗失音、音哑确实有效。治疗扁桃腺甲状腺肿大、喉咙肿痛亦有疗效。 【中九里穴】

部位:在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解剖:(肺之区支神经、四肢弹力神经) 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脖颈痛、头晕、眼胀、手麻、臂麻、 腿痛、神经无力。 取穴:当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说明及发挥: ※本穴与胆经之风市穴位置相符,为极常用之镇痛及镇定要穴(疏风作用极强) ,亦为董师 治疗前高棉总统朗诺半身不遂之主穴。 ※本穴除上述治证外, 对耳神经痛、 口歪眼斜、 太阳穴痛、 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等亦有疗效。 本穴之主治极多,对于身体侧面(尤其是胆经)各种病变尤为特效;应用时可配合胆经中渎 穴倒马,效果更佳。 ※本穴尚能治耳鸣及风疹瘙痒亦极有效。 【上九里穴】 部位:在中九里穴向前横开一寸半。 解剖: (心之神经、肾之神经) 主治:心经之臂痛、眼痛、肾气不足之腹胀。 取穴:当中九里穴向前横开一寸半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寸半。 【下九里穴】 部位:在中九里穴向后横开一寸半。 解剖: (背神经、腿神经) 主治:背痛、腿痛。 取穴:当中九里穴向后横开一寸半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寸半。 【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 (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 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 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位置与督脉之百会穴相符, 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 唯需与前会或后会穴倒马并用较 佳。 ※本穴董师常用治半身不遂,配灵骨、大白疗效更高。 【前会穴】 部位:在正会穴前一寸五分。 解剖: (脑之副神经) 主治:头昏、眼花、脑胀、神经衰弱。 取穴:当正会穴直前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运用:本穴对不省人事之病患有使其复苏之效。

说明:本穴位置与督脉之前顶穴相符,常与后会穴及正会穴倒马并用。 【后会穴】 部位:在正会穴直后一寸六分。 解剖: (脑之总神经、脊椎神经) 主治:骨结核、头痛(轻度) 、头晕、脊椎骨痛(对第十九至廿一椎最有效) 、脑充血、中风 不语、半身不遂、神经麻痹。 取穴:当正会穴直后一寸六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分至三分。 说明: ※本穴位置与督脉之后顶穴位置相符,常作为百会之倒马针。 ※本穴能治尾椎疼痛。本处疼痛,针尾椎处亦能治疗之(见冲霄穴) ,皆有特效。 ※本穴连同前述之正会、州圆、州仑、州昆、前会等穴镇定及活络作用均极强,治疗半身不 遂及各种风症概为常用。 【总枢穴】 部位:后头部入发际八分。 解剖: (丹田神经) 主治:呕吐、六腑不安、项痛、心脏衰弱、霍乱、发言无声。 取穴:当后头部入发际八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用三棱针最有效,尤其小儿。 注意:对本穴一般针深禁止超过三分,但失音者可针深至三分,使其发音恢复正常。用三棱 针出血时,应用手将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后刺之。 说明及发挥: ※本穴入发际八分,介于督脉之风府穴与哑门之间,一说即督脉之风府穴。 ※治疗上述各症以三棱针点刺确有特效,以二十六号针施治效果亦佳,唯不宜刺入太深。 【镇静穴】 部位: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 (脑神经)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取穴:当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针) 运用:本穴应与正会穴配针,才有疗效。 说明:本穴位置与一般奇穴之印堂穴位置相符,除皮下针外,有时还可以点刺出血。 【正本穴】 部位:鼻端。 解剖: (肺之交叉神经) 。 主治:敏感性鼻炎、治妖邪(鬼迷) 。 取穴: 仰卧正坐均可, 头稍仰起, 于鼻之尖端以手摸之左右各有小软骨, 中有陷凹处是穴位。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 注意:勿刺伤软骨。 运用:用三棱针出血最有效。脑力衰退及肺弱者,可针本穴补之。 说明及发挥: ※本穴即督脉之“素?”穴。 ※本穴邻近大肠经及胃经(手足阳明经) ,督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因此本穴调理

气血作用甚强。 ※本穴提神醒脑作用极强,能治酒醉。 ※点刺能治酒糟鼻子、鼻粘膜肥大、鼻塞等。 【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 解剖: (肾神经) 主治:风湿病、肾虚引起的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肾亏、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当嘴角直下四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 解剖: (肾神经) 主治:风湿病、肾虚引起的疲劳、头晕、眼花、肾亏、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从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运用: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取穴下针时应就发青处针之。 说明及发挥: ※水通穴位于嘴角下五分, 水金穴位置则以水通为准与嘴唇平行内开五分, 一般而言出现该 穴主治病症之际,此二穴附近经常出现乌青,若就发青处针之,效果尤佳。 ※水金、水通顺气作用极强,举凡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乾霍乱等皆有特效,对 于肾亏所致各病,本穴又有补虚之效,为董师常用要穴之一。 ※本穴针刺时向颧骨方向皮下针,可针至寸半。治咳嗽、气喘立见大效;其效果非十四经穴 可及。 ※本穴组所在及所刺入之处,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妊,顺象则为下焦肾气所在, 故本组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名为水金、水通,名符其实。 【玉火穴】 部位:在眼中央直下之颧骨直下陷处。 解剖: (心、肝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四肢痛、膝盖痛、颧骨痛、腮骨痛。 取穴:当眼中央正下方之颧骨直下陷凹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鼻翼穴】 部位:在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解剖: (肺、肾、脾神经) 主治:眉棱骨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脸面麻痹、舌痛、 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 取穴:当鼻翼中央上端之沟陷中取之。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 说明及发挥: ※玉火及鼻翼二穴均为镇痛要穴;玉火善治血虚血瘀所致之各种疼痛,鼻翼善治气虚、气郁 所致之各种疼痛。 ※鼻翼穴尚能消除疲劳,提神醒脑尤为妙用。余常用治全身酸痛极效。 ※余常用此穴治坐骨神经痛亦极效。 【五岭穴】

部位:包括五道穴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 火曲、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 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每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 金斗、金吉、金陵、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 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 一寸 解剖: (从火云穴至火门穴属心之神经从土月穴至土克穴属脾之神经。从火金穴以上属心肺 交叉神经。从火金穴以下,左边属肺神经,右边属肝神经,从金神穴以上属肺之神经。从金 神穴以下,左边属肺脾交叉神经,右边属肝肺交叉神经) 。 主治: 血压高、 重感冒、 发高烧、 发冷、 突然间引起之头晕、 头痛、 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 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症、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急性胃痛。 取穴:详上述部位。 手术:用三棱针扎出血。 注意:扎针部位应先以酒精棉花擦净,然后以手指或针柄按压穴位始可扎之。 说明及发挥: ※五岭穴因针刺穴位成五行排列,且位于身体较高之背脊部位,故称五岭穴。 ※五岭穴之第一行为脊椎线,自第二椎起,每下一椎一穴,计有十穴。第二行自第二椎旁开 三寸起下一椎一穴,计有八穴,第三行自第二椎旁开六寸起每下一椎一穴,计有七穴,上述 各穴除第一行位于脊椎只有一条外,第二三行左右对称排列,因此总计有四十穴。 ※为了便于应用,可以如下之方法记忆: “二椎直下连十穴,二椎旁三连八穴,二椎旁六连 七穴” 。 ※五岭穴之第一行与督脉重复, 第二行与膀胱经重复, 穴位不再比对说明, 因系以点刺治疗, 作用与督脉及膀胱经有出入,因此另立穴名。 ※治疗时不必四十针均针, 可针对上述各病之发病原因及症状牵连脏腑, 按前述解剖有关之 脏腑神经解剖部位施针,完全以点刺出血为主。 【水腑穴】 部位:在第十四椎下旁开一寸五分。 解剖: (肾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痛及弯曲困难、妇女经脉不调、肾虚、肾脏炎、口渴、便秘、肠炎、失眠、阳 萎、早泄、头痛、糖尿病、闪腰、岔气、头晕眼花、腰酸背痛、急性肾炎、膀胱结石、小便 不通、死胎不下。 取穴:当第十四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一寸。 说明:水腑穴位置与膀胱经之肾俞位置相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