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散文:前门箭楼的燕子

 山间溪流阅览室 2018-06-02
 
【作者简介】
​    黄裳(1919—)
    原名容鼎昌,笔名赵会仪、勉仲等,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作品集《榆下说书》、《翠墨集》、《负暄录》、《过去的足迹》、《榆下杂说》、《春夜随笔》等。其文得古文之神韵,文思自由放达,文笔挥洒自如。

【前门箭楼的燕子】全文

​    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北京了,真有说不出的相思。
    到北京的那一天,天真够热的,觉得这里的太阳确是不同凡响。不过却热得干脆、痛快,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比江南高明的地方。在前门外住下来以后,已经是该吃晚饭的时候了,就慢慢溜出来,在前门大街上闲走,“都一处”、“一条龙”、“月盛斋”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亲切,即使里边卖的食物与过去不大一样了,也不要紧。“都一处”卖的是蟹肉包子,这应该是南京或上海的特色,现在是“南风北渐”了。但小米稀饭却是地道的北京风味,好得很。可惜我想再来一碗的时候,却卖光了。
    来到前门箭楼前,早已是黄昏时分。白天几次经过,我已经贪婪地看过好几眼,现在就想细细地、前前后后好好地看看她。箭楼新粉刷过,虽然有金碧辉煌的彩绘,但整体依旧是庄严肃穆的。因为她的主体是用一色深灰城砖砌成的,真是落落大方。楼身比我保留的任何旧印象都干净得多。我曾经看见过在她身上画着日本仁丹的商标,美丽牌香烟的“美女”,和其他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布告招贴,就像浑身贴满了膏药。那可真让人不舒服,简直就像中华民族百多年来苦难的象征。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承受着重重苦难、凌辱、骄傲地挺首屹立,默默地护卫着、看着在她身边川流不息地走过的儿女。今天,她是应该开颜一笑了。
    一种过去我没有见过的景致在眼前出现了。千百只燕子不住地围绕着箭楼飞,飞来飞去,飞进飞出,就像夏天雷雨前荷塘上穿梭飞舞的蜻蜓,蜂衙前哄聚的蜂群。
    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色,使我在箭楼侧边伫立了很久。
    忽然想起宋徽宗画过的《瑞鹤图》。那构思是有些相近的,不过比起眼前的这一派喧腾景象,可寂静得多了。
    也许应该像故宫那样,在画檐朱栋之间结起铁丝网来吧,我不知道。古代的诗人喜欢用燕雀这样的小动物,点缀在宫廷殿阁之间,制造一种凄寂的气氛。我想,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其实同样的事物,用来抒写无论哪一种心情都是可以的。
    我兜了个大圈子去看箭楼的侧影。发现她本身就像一只作势将要凌空飞去的燕子,有一对鲜明、凸现的侧翼。古建筑师手下精美的造型不能不使后人惊叹。它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那么沉着,却又那么飞动;那么拙重,却又那么飘举;那么威武,却又那么秀丽。在箭楼后面挺立着正阳门,这才是主帅,箭楼不过是它的先行。论气魄、格局,主帅确实有主帅的分量。漆工加在它身上的金彩无疑是更繁复而多。在晚霞映照下,发出了炫目的光;就是在暗夜里,也会呈现闪闪荧光。一座七宝楼台。正阳门是端端正正的,气势沉雄的,可是奇怪的是,它给人的印象依旧是玲珑的,没有半点儿拙重的感觉。
     很久以来,人们为某些民族形式的新建筑取了一个不大好听的称号——大屋顶。这称号也真不大动听,但也不能不承认它有一定的正确性。那些用大量水泥堆集起来的大帽子,远远望去就会使人产生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更不必说在建筑学上负载承重,空间利用各方面的考虑了。正阳门和箭楼,应该说是典型的“大屋顶”,可是谁会产生那样的观感呢?箭楼上那一排排射口,是从实战的考虑出发设计的,但却安排得那么美……我想,在继承、学习民族优秀传统的工作中,我们做得实在很差,同时在学习与运用时,思想也多少是有些僵化的。
    走到天安门前,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长安街上和广场四周亮起了千万盏华灯。我走过金水桥边的华表,抚摸着莹洁的白石狮子。狮子身上还散发着晒了一天下来的太阳的余热,好像它们并不是石雕。
    在观礼台边的栏杆上找到一个空当,坐了下来。这里坐满了乘凉的老人。年轻人多半在广场里活动,那里似乎有更大的吸引力。没有坐多久,我就跳下了栏杆,穿过长安街,走进了广场。这里的光线是较暗的,这里那里,都能看到斜支着一架架自行车,年轻的一对就倚着车身轻轻地谈话,也许并不在谈话。也有三人一组的,添上了一个刚能爬动的孩子,在带了来铺起的毯子上不住地爬着笑着,年轻的父母不住地交换着谈话,他们的声音高得多了,他们一大半的话都是对孩子说的。
    此外,在广场上还看到不少玩“飞碟”的年轻人。这是红红绿绿用塑料做成的像铁饼似的盘子,两个人对掷,可以掷出种种花样来。走着走着,一只飞碟向我飞来,正想躲时,它却从耳边飘过去了。

【品评鉴赏】

​    本文写于作者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相思后重回北京城的1980年。作者以自己重回北京城的第一天从前门大街到天安门广场的游踪为线索,通过欢快明畅的笔调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叙述中不时插入自己的感慨和议论,反映了北京城在新时期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变化,表现了作者重返旧地后那种欢愉轻松的心境。
    作者开篇就说“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北京了,真有说不出的相思”,不仅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而且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正因为是久别后重返旧地,所以在作者眼中,北京城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动人,那么生机勃发:前门大街上那些旧店名称就足以让人心情舒畅了,所以,即使是里面卖的食物和过去已经大有不同也不打紧;人群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活动,在别人眼中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但这景象在作者眼中却显得格外迷人,乘凉的老人、年轻的一对、三人一组的家庭、玩“飞碟”的年轻人,都能吸引作者的目光,使其格外兴奋。
    本文凝眼前景象与历史文化于笔端,使主题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意义,显露出祖国进入新时代后所呈现出的新气象。本文的描写层次清晰,情理交织,文采斐然,充分反映了作者作为散文大家的丰厚学养、卓著才识和灿然妙笔。​

​      择自【世界最美的散文:中国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