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学不能再这样搞了!

 張惠軍 2018-06-02

导读

   

1、高校“淡化专业”导致地学学生基本功下降

2、地学专业基础教材过度简化

3、崇洋媚外情结严重

4、地学知识需要更新,不能再用多成因搪塞了

5、无谓的争论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6、地学科普应该是益智教育,避免愚化教育


1、高校“淡化专业”导致地学学生基本功下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有一种声音: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课。特别是2010年开始,学校在课程设置环节就大力压缩专业基础课(如:某些学校《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总课时已经压缩为原来的一半),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滑坡:知识面没拓宽,专业基础却没了。表面上看学生似乎略知各种名词,但全如蜻蜓点水一样仅了解点皮毛,一旦深究就全露馅了。

地学领域的人都知道:《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学、地理学的入门课程,如果这门课程没学好,学生的地学基础就大打折扣。学基本功不行,再宽的知识面又有何用?况且口号式的“拓宽”也没有真正拓宽了知识面。

我曾经呼吁过:本来专业基础就不强,再淡化就没了!现在基本上就是这种状况:最近五六年来地学的成教火了。我受邀在成教学院为油田系统“返修”专业课的同仁们说:“非常高兴地为大家讲授地质学相关课程,但也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些内容也是你们在本科学习阶段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给你们讲授但却没有完成的内容啊!”

既然本应有的地学知识缺失,希望我的地学系列科普能够为专业基础的补缺作用尽点义务!


2、地学专业基础教材过度简化

对于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仅仅上课课时减少而教材足够全面,学生也可以课后甚至课程结束后通过自己阅读而补缺。然而我们的教材却被精简到“专家也难读通”的程度,内容大大删减后造成很多章节都不再连贯。然而,不少内容如果不在普通地质学中讲授,以后也没有机会讲授了。教材中也没有介绍,学生就无法获得这些知识了。

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通地质学教材中介绍过“先成河”的概念,但在九十年代以后的教材中却删除了。我在2014年承担某集团公司地质调查项目时发现:从内蒙古高原穿过狼山发育一系列短程河谷,是典型的先成河!先成河的意义在于:山脉隆起晚于河流。我据此判断:现在的狼山不可能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为其北侧的沉积盆地提供物源。当我在开题报告中讲述这部分思路时,台下有不少人不以为然,有的专家竟然直接摇头,似乎我在胡说八道。实际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竟有“先成河”这个词汇,又如何让他们理解呢?

这里我将通过系统的地学科普弥补教材中的缺憾!


3、崇洋媚外情结严重

虽然中国的地质学最近二十多年发展迅速,但地学界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自信。如:一旦遇到一个地质现象,即使别人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也非要国外的英文杂志报道、国外的理论才可信。某些国外的认识或说法明明是不靠谱且一眼就看出漏洞百出的东西,可有人就是将其当作真理而否认国内学者的成果。而现实中更为悲哀的是,无论多么重要的地学成果,只要在中文刊物发表就认为水平低,连单位计算奖金都不算分了。这种风气大大打击了学术界的民族自信心,逼迫年轻人进一步走向崇洋媚外的极端。我们不否认在地学领域仍有很多东西需要向国外学习,而且永远要学习国外学者的长处,但决不能妄自菲薄,至少要平等对待吧?要知道,中国地质学家也有很多值得外国人学习的认识。有的东西只要我们将事实摆出来,就会一目了然,为何还要求助于外国人的思维呢?

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的地质学家同样可以做好地学科研与科普。

而用中文更适合为华人受众做好地学科普,为中国的社会进步贡献自己菲薄的力量。


4、地学知识需要更新,不能再用多成因搪塞了

曾几何时,很多地貌景观被解释为“风霜雨雪、地壳运动、热液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实根本没弄清楚,此时就应该老老实实说:还不清楚。再如:很多花岗岩、碎屑岩表面发育的凹坑被解释为风蚀穴,其实是盐风化穴。这些知识需要更新,错误的认识需要纠正。


希望通过系统的地学科普为地学基础理论的提高做点实事。如果无法分开多种成因可能,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现在还不清楚。


5、无谓的争论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地质现象需要观察,而不同的人由于专业差异、思维不同和观察角度有别就必然产生不同的认识。有些地质现象明明很清楚,但由于某些地学从业者认识不清就争论不休。我认为,即使别人确实认识错误,我们也只能摆出自己的认识和证据,允许别人保留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强求对立方“低头认错”。然而,现实中往往由简单的认识分歧演化为长期的争论,有人甚至将对方视为死敌,进而进行人身攻击。

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地质学家的形象,于是就有了“地质学不是科学”、“地质学怎么讲都可以,只要自圆其说就行”。地质学应该杜绝忽悠和猜测,而要扎扎实实地展示材料。

我与章雨旭研究员经常讨论,大家的共识是:观点异同不是划分敌友的标准,争论的双方都可以从对方身上学习到有用的东西,而以观点划分阵营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

激烈的争论让旁观者觉得很热闹,但地质学家决不应该为了争论而争论,更不应该在争论中夹杂着人格侮辱等不当行为。

我的感受是:地质学的真谛不是自圆其说,而是尊重事实!

在地质实事面前,一切个人观点和光环都可以忽略。

让我们从地学科普做起,展示地质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同时展示出地质学家的胸怀!


6、地学科普应该是益智教育,避免愚化教育

地学科普与科研一样需要严谨,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如:有人为了吸引眼球而提出不靠谱的“新认识”,企图推翻过去传统的观点而标新立异,标榜“过去的认识过时了”,以为“新”就代表正确,根本不顾与事实相悖。这其实就是基本功不扎实而想走捷径的投机思想作祟的表现。

地质学家更不能唯我独尊而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以为受众不明白就可以瞎忽悠,这对地质学及其科普都是非常有害的。地质学家应该习惯于老老实实做人,愿意摆出事实,用证据说服受众。为了大众的益智教育,地质学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讲真话!

希望通过我们系统的地学科普提高地学爱好者的鉴赏水平,给他们擦亮眼睛,让他们有能力明确指出地质学家在科普、科研中的错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大众的地学水平提高了,不严谨的忽悠就少了!

地学科普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来担当!我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这个能力,所以才自信地开展这一系列科普讲座。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我自己就没有错误,如果他人指出错误(故意人身攻击除外),那就是帮助我进步,我就理应感谢!

地学科普更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作为退休人员我也可以调整自己的时间,争取在一年的时间内将《地球科学概论》相关内容科普完毕。

在整个系列科普讲座过程中,我也真诚地希望国内外华人地质学家积极参与讨论(不是无谓的争论),更希望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见解。

上述开篇语既是我的初步想法,也是我写给自己的要求。放在这里请求广大博友监督。如果我做得不够,请大家及时提出批评指正。

作者:吕洪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