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

 舞飘飞羽 2018-06-03
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弟子访谈
2016-12-02 08:09阅读:1,107
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传承弟子访谈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 郭文
请问您是在何种机缘下认识李老的,并且成为他的学术传承人?
2004年10月,河南省保健品协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议,李老作为名誉会长应邀出席,在会上与李老相识,我时任原卫生部主管的某杂志社河南站站长,相识后,多次去他家拜访,对李老的为人为医非常敬仰,成为忘年交。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协助李老整理反映他医学人生的书籍《走近国医大师李振华》。该书已于2011年10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0年12月,囯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成立,李老见我文学基础较好,又热爱中医,推荐了我,有幸成为他的学术传承人。
李老作为中医世家出身,请问他平时有跟你们讲过他小时候与中医相关的故事吗?
讲过,我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上大学学的是中文,但是自幼体弱多病,经常找中医治病,对中医感情较深。在整理李老的书籍时,他深情地讲述他弱冠之年跟父学医,父亲如何教他学习,听后感同身受,受益匪浅,深感:学好中医,年少时耳濡目染,并且立志学好中医,家传非常重要。
请问您作为学术传承人,平时李老如何严格要求你们的?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
李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是我人生的楷模,既是恩师,又是严父。学医之初,李老多次教导我:“医学乃仁人之术,必先具仁人之心”。他要求,学医要具有高尚的仁人情怀,以治病救人为学习根本,才能学到仁人之术;学医要树立学成名医的远大志向,要热爱中医,只有爱中医,才能真正的学好中医;学好中医,既要勤奋又要通文理,通哲理,通医理,做到三通;学好中医,忌骄傲自满,学个皮毛,误人性命。李老还要求我们多临床,多写医案和学习体会。
几年来,李老诲人不倦,带病坚持躺在床上给我们讲课,修改病案和文章。在床头给患者诊病,一边诊病,一边给我们带教,舌苔脉象,病因病机,李老讲得深入浅出。有时也会考试我们,让我们根据中医四诊,提出理、法、方、药。
作为中医教育家,李老更重视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传承,他常说,一定要学好中医理论,只有学好理论, 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比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和谐思想、中医的思维方法等中医理论。他强调中医的象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跟他学习,不能只学他的方子,要学习临床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能力。
您觉得李老治疗脾胃病的思路与李东垣的思路有何异同?
相同点是:都充分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是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李东垣提出了脾胃内伤的学术独创见解,并强调:“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创立了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气汤
李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丰富了李东垣的脾胃病治疗思路,并提出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思路。创立了温中方和萎胃方。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为气虚,甚至阳虚无阴虚,胃有阴虚证。
2.肝脾胃相关,治脾胃必须联系肝。
3.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
4.脾胃病,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
5.重视湿热互结
6.治脾胃病用药宜消补兼施
请问李老治疗脾胃病的九字方针是什么?您是如何理解的?
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脾气虚弱,不能及时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的腐熟消化,容易导致胃滞,形成脾虚夹有胃滞。胃失和降,饮食积滞,又容易影响脾的运化。益气健脾而不消胃滞,则胃的积滞难除;仅消胃滞而不健脾,则脾气更伤。因此脾宜健,胃宜和,脾胃同治。对于脾虚失于运化兼胃滞者,健脾益气时常需配伍少量和胃行气之品,如砂仁、木香、陈皮、厚朴、枳壳等,以调畅气机,醒脾和胃,促进脾的运化,变“守补”为“通补”。补中寓通,相辅相成。胃病食积内停,治宜消食导滞,但食积日久,损伤脾气时,如果单用消导,又易克伐正气,因此要配用健脾补气之品,如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等,消食和胃与健脾益气同用,消补兼顾,但用药时要掌握消补的份量。如果虚多实少,应当补重于消;实多虚少,则消重于补。治脾以升为主,调胃以降为要。脾升胃降是相对协调为用的,脾气的升发,有助于胃气的下降;胃气的下降,也有利于脾气的升发。
李老认为,治疗脾胃病,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注意从肝调治。肝的疏泄条达,有利于脾胃的正常运化和腐熟功能。无论情志伤肝、木郁乘土、或饮食损伤脾胃、或是脾胃久病虚弱、土壅木郁,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临床各种慢性脾胃病证,其病理不仅在脾胃,还常涉及肝,因此治疗脾胃病时必须辅以疏肝理气之品,“治肝可以安胃”。治疗肝病时,也要注意健脾和胃,根据病机在肝、脾、胃的不同而随证施治。根据脾虚、肝郁、胃滞的病理特点 ,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法。
您对李振华教授“脾胃理论”中的“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如何理解?
李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脾胃学说的研究,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的学术观点。根据脾胃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脾胃位于中焦,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气上升,津液得以四布,营养全身;胃气下降,食物得以下行,腑气通顺,脾的运化功能全赖脾的阳气作用。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阳,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可造成脾虚证,脾胃病日久或者他病日久,损伤脾气以至脾阳,也可形成脾虚证。所以脾本虚证,无实证。胃主受纳降浊,胃气以降为和。胃属六腑,以通为常,以降为和。若脾气(阳)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寒凉,或嗜食辛辣太过 ,或恣食肥甘厚味,饮食停滞于胃,或寒凉、积热蕴积于胃,或感受外邪,寒入于胃,热蕴于胃 秽浊之气犯胃,其他如情志伤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等,都可使胃的受纳、和降失职。胃气不降,浊气壅塞,形成胃之实证,因此胃多实证。
对脾胃病的治疗,虚实夹杂时应辨别虚多虚少,实多实少,遣方用药,辨证论治。
请问李老治疗湿热互结型各种脾胃病有何独到之处吗?
对湿热蕴结,缠绵难愈之证,近代有人认为是脾实之证。李老认为本证是本虚标实。湿热缠绵的病理是阴阳寒热矛盾交错。治寒湿当以温药和之,助脾运化以化湿。治湿热则要苦寒燥湿清热,但寒凉不能太过,以免损伤脾阳。脾虚易生湿,湿郁阻滞气机又可化热。湿热蕴结,湿为阴邪,热为阳邪,病理矛盾交错,这种阴阳、虚实、寒热病理矛盾互结之证,正如清代名医叶天士说:"湿热缠绵,病难速易。”李老对本证在治法上宜先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如大黄、黄芩、栀子、茵陈等。根据热之轻重而选用。但是苦寒清热之药,应热清大半即止,切不可太过,过则苦寒易伤脾气(脾阳)使湿邪加重。热减大半要及时加入健脾利湿之品以治其本虚。同时佐以疏肝理气,使气行则湿行,湿去则热无所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李老治疗湿热黄疸等各种湿热病,效果显著。
我跟随李老学医六年来,亲眼目睹他运用这一中医理论指导思想,治愈了大量的脾胃病人。对于某些中医治疗脾胃病爱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药物,病人服后病情加重的临床情况,李老认为是寒热不分,误把寒证当热证,没有运用好湿热互结这一治疗大法。
请问李老治疗萎缩性胃炎有何独到之处吗?您是如何理解李老“脾胃气虚,胃阴不足”?
萎缩性胃炎多属于胃痞及少数胃痛病范畴。其病因多系西医诊断的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的胃痞。由胃病日久失治转化而致。其病机则和脾、肝、胃密切相关,临证需据其病症侧重于肝、脾、胃的不同而随证治之,才能有效。李老治疗该病坚持“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有效率达98.3%治愈率达74%,经近千例临床观察,坚持服药者,无一例转化为胃癌,突破了国内外认为胃粘膜不可能逆转修复的论点。
脾失健运和升清,主要责之于脾的功能虚弱,即脾气虚,甚则阳虚。李老认为,慢性脾胃病气虚者占90%以上,自拟了李氏香砂温中汤和萎胃方,用于各种慢性脾胃病之脾胃气虚证,疗效显著。
脾胃病见胃阴不足(虚)者,多因热性病(包括热性传染病)后期,高热伤阴,或胃病过用温燥之品而伤阴,或素体阴虚内热,以及其他疾病伤及胃阴。对胃阴虚的各种疾病,李老常用柔润之品以滋养胃阴,多以叶天士得养胃汤为基础方,加白芍、知母、花粉、陈皮、鸡内金、焦三仙。气郁胀满者加郁金、乌药,慎用芳香理气过燥之品,以免损伤胃阴;疼痛者加延胡索,重用白芍;阴虚火盛者,可酌加丹皮、玄参、地骨皮等。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胃喜柔润”、“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请问李老在临床中如何看待胃镜检查?
李老常说中医临床思维,要用中医的象思维方法辩证施治。“观脉之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根据舌苔、脉象、面色、问诊,四诊合参。近年来,中医学术西化严重,中医不按中医思维诊治疾病,反而按照西医的检查进行诊治,轻则治不了病,重则误了病家性命。在临证中,李老既重视中医诊断,又重视胃镜检查。
李老认为,胃镜检查有利于在诊断上认清病名、病位、轻重、判断愈后;治疗期间通过检查指标,能够辨别病的轻重;可以了解服药后的效果,为治疗提供帮助,但是不可以作为辨证的根据。西医治疗胃病,千篇一律,公式化,胃镜检查,辨不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西医治病,见肝之病,必先治肝,中医治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请问李振华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常用中药有哪些?
治疗脾虚证时,健脾常用甘味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炙甘草、大枣等。治疗脾阳虚或脾胃虚寒者,用辛热之品温补脾阳以助运化,如:桂枝、吴茱萸、干姜、制附子、肉桂、高良姜等。对于脾虚生湿,以至湿盛为患者,健脾配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等渗湿利水之品,使水湿下渗而脾运得健。芳香化湿常用砂仁、白蔻仁、佛手、藿香、佩兰等药物,使 湿浊得化,脾气自健。 对脾为湿困者,宜用苦燥祛湿之品。但苦味药也有偏温偏寒之异,味苦性温者多以燥湿浊为主,常用药如苍术、白蔻仁、砂仁、厚朴等,适用于脾湿偏盛者;味苦性寒者,则以燥湿清热为主,多用于脾胃湿热蕴结或暑湿伤中之证,常用药如黄连、黄芩、茵陈、枙子等。治疗湿蒙于上而致眩晕,用天麻、细辛;湿滞于中而致脘闷、纳呆、呕逆者,宜配伍芳香化湿、理气之品,如白蔻仁、藿香、佛手等;湿注于下而致溺短、濡泻、便溏者,宜配淡渗之品以渗利,如泽泻、薏苡仁、猪苓等;湿泛肌表而致身重肢肿者,在甘温健脾药中,宜少佐解表燥湿之品,以宣散祛湿,如羌活、独活等。
脾虚下陷,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等;理气和胃降逆之品,如陈皮、半夏、砂仁、焦三仙、厚朴、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刀豆子等。
在临床治疗中,您对李老的脾胃理论有何继承和发展,临床效果如何?
李老作为脾胃一代宗师,我辈继承只有在跟师学习的基础上,传承老师学术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按李老所传授,用之临证,效果显著。我把李老的脾胃理论用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皮肤顽疾上,效果明显,治愈了一些疑难病症。
您在临床治疗中是如何运用李老的温阳扶正法的?具体辨证方法与选方用药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与曰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生命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生命,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因此固护阳气,可永葆生命活力。
李老非常重视温阳扶正法,在临床中我学习李老的温阳扶正法,根据病人情况灵活应用。
慢性脾胃病其病理多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气、阳虚为主,标实多表现在胃、肝二脏,且多生于中老年。如脾胃虚寒病人胃胀满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胃疼隐隐,舌体稍胖大,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或沉迟缓无力,虚寒疼痛者可在基础方上加吴茱萸、干姜、元胡、甚至附子,虚寒疼甚者亦可加良姜。选方用李老自拟温中方,加减化裁,药物组成有:白术、茯苓、陈皮、旱半夏、香附、砂仁、桂枝、白芍、郁金、西茴、乌药、枳売、焦三仙、甘草等。
李老认为,脾气(阳)虚,失其健运,易于生湿,他在健脾药中,常以白术、茯苓、薏苡仁、泽泻等性味甘淡之品,使脾运得健,可达利水及健脾之效。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胃若虚,升降失司,或逆而上行,或壅滞不行,着而为病,法当理气降逆为宜。所以李老酌用香附、砂仁、厚朴、枳壳、乌药、郁金等理气降逆而不过于香燥之品。配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之类,以达消补兼顾。
在治疗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时更重视心阳,时刻注意心阳的不足。治疗心阳不足或维护心阳的药物,常用的是人参、桂枝,随证不同可配合于各种方剂。如心阳弱甚,出现心衰,急救回阳莫过于人参、附子,并且用量要大。如附子用量大到30一100g以上,要煮2小时以上,以去乌头碱之毒性,并要徐徐多次温服。对于一般心阳不足,长期用参、附,要注意和滋养心阴之药配合,如麦冬、五味子、生地等,使阴阳互根,即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意。对一些冠心病人往往见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沉弱无力,症见胸闷气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在强心阳的药中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方用生脉饮合桂枝薤白瓜蒌汤化裁。药用:白干参、麦冬、五味子、桂枝、薤白、全瓜蒌、郁金、节菖蒲、山茱萸、杞子、黄精、川芎、红花、炙甘草等温心阳养心阴的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