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乡村老师竟弄出全球第三大巨头!年入高达62亿,撕破垄断铁幕

 ASHWE110 2018-06-03

说到维生素这东西,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估计是几个字母:A、B、C、D、E,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可能是保健品,比如:21世纪金维他、养生堂、黄金搭档、安利纽崔莱……这类电视上常见的洗脑神器。

的确,它是保健品的一种,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维生素A,适用于儿童发育不良、皮肤干燥、干眼病、夜盲症;维生素C,治疗坏血病、抗氧化等。


不过,其实维生素除了用在医药领域,更大的应用场景,是:饲料。没错,就是饲料,其实维生素是养殖饲料领域必备的原材料。


这次,终于又研究回了我们的老本行——养猪、养鸡、饲料这些行业了。


维生素C,主要应用于医药,而维生素A、E,则最大用途是饲料领域。约有65%的VE用作饲料,VA的比例则高达82%。


并且,这些维生素添加的饲料,用途也很广,最多的是用于猪饲料,其次是肉禽类、蛋禽类、水产类。


一门生意,只要和饲料挂上钩,看上去总会感觉有点low。但其实,这门生意是很多国际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实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将维生素产业化生产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罗氏(RHHBY)。


不仅如此,1989年,罗氏还曾与21家企业、200多人达成了“维生素卡特尔联盟”,这个组织,号称“全球卡特尔联盟之母”。


所谓卡特尔联盟,指的是由供应商联合起来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目的是保持产品和服务的高价位,或者控制产量,以通过保持供给短缺,来控制市场。


而维生素卡特尔联盟,也是90年代,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国际卡特尔联盟,涉及16个维生素品种,涉及销售金额超300亿美元。


显然,这是一种垄断。


后来,这个卡特尔联盟在1999年,被美国司法部认定违法,最终瓦解。相关公司及个人,合计被罚了50亿美元,其中,罗氏被罚最多,5.25亿欧元和5亿美元。[2]


自2000年开始,整个维生素行业开始大规模重组。2001年,巴斯夫收购武田药品;2003年,帝斯曼收购罗氏维生素业务,占市场份额35%……


而中国维生素行业,也终于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其中,有一家企业,赶上了这波浪潮,渐渐发展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维生素企业。


它,名叫:新和成


直接看数据:2015年到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23亿元、46.96亿元、62.35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55亿元、11.48亿元、16.46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9.72亿元、11.90亿元、12.72亿元,销售毛利率为27.22%、45.43%、50.47%。3年收入复合增速为27.71%。


3年收入复合增速为27.71%,净利润复合增速115%。这复合增速,连A股药王恒瑞(21.86%)都被甩在了身后。


不过,你一定很难想象,做出细分领域全球第三、交出这样业绩答卷的,竟是一个乡村中学的化学教师。


20年前,这个乡村老师曾一心想考研,却被学校领导拉去开办校工厂,经营一个从废角料回收工业酒精的小工厂,到现在做成了维生素领域的全球巨头。


这样的生意,究竟是怎么做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新和成,来研究一下,整个维生素行业的商业逻辑以及其相关的财务密码。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案提到的“固定资产、研发费用”问题,以及上市公司的各种财务套路,建议细研究,每日精进,必有收获。


关于我们之前讲过的并购税务问题,可在6月22-24日我们举办的“并购重组交易方案设计和税务难点”研讨会上系统学习。


除此之外,优塾投研团队开放岗位招聘,1、咨询师/研究员:财务、税务、FOF基金研究方向,能力要求参照本报告深度,对税务或基金研究方面有资深经验2、财务,负责公司财务事宜;3、文案、运营:要求有一定的产品文案和运营功底。应聘可联系CEO微信:tower9185


同时,我们也面向30万优塾用户,招募具备多年经验的税务、并购、IPO专家,为企业用户们做经验分享。欢迎大家各种自荐和推荐,可联系负责人微信:ys_dsj


另外,优塾的资深专家团队,也可提供股权转让个税规划咨询服务、针对并购卖方企业的法律咨询和架构优化服务,欢迎大家和我们联系,可联系项目负责人微信:ys_dsj


优塾原创,转载请后台回复“白名单”


— 01 —

这个领域曾被全球巨头垄断

但它竟能跻身巨头行列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第一大股东为新和成控股集团,实际控制人为胡柏藩兄弟,持有股份26.9%。


胡柏藩,1962年出生,浙江绍兴新昌人。大学考上了绍兴师范的化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乡村任教,化学、物理、体育课都能教,尤其是化学,他代课的一个年级,还曾在全县化学考试中获得了第一。


不过,乡村学校条件落后,学校负责人为了改善教学条件,提出开办工厂的想法。但是,这事谁来牵头干呢?


校方看中了胡柏藩,全力说服他牵头办厂,并发动老师们,一共筹集了5万元,创业就这么开始了。


1988年,他在县郊外租借了工一块空地,为了省钱,自己亲手盖了三间平房,开始试着回收化工企业的废弃边脚料,从中提取工业酒精。得力于化学专业科班出身,第二年,工厂就实现了利润10万,轻松回本。


一次偶然,他参观了废角料的上游制药企业,上海第二制药厂。一个搞制药,一个搞废料回收,二者地位天壤之别,这让他受到“毁三观”般的极大冲击。


回去后,胡柏藩决定:一定要加强研发,做高附加值的产品。


他首先瞄准了乙氧甲叉。这是一种用来生产抗菌素的中间体,结构、技术较为简单,但是国内暂没人对它研究,一直依赖德国进口,进口价大约在10万/吨。


到了1991年1月,仅耗时6个月,胡柏藩就成功研制出了乙氧甲叉,并且指标远远好于德国产品。乙氧甲叉,也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这个回收废角料的校办小厂,结果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乙氧甲叉生产商。


技术创新带来的甜头,会让人上瘾。胡柏藩按捺不住,开始寻求新的攻克目标,这一次,他瞄上了“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具有“抗衰老”的营养元素。这东西实际用于日化、医药的比例不多,主要还是用在饲料领域。


千万别以为这东西好做,这可是对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做这个行业,有技术壁垒,而且重度依赖产能,不易被模仿。当时,拥有VE生产技术的公司,已经被罗氏公司、帝斯曼巴斯夫三大全球巨头垄断,国内VE基本靠进口。


直到1994年,新和成攻克VE生产技术,打破了巨头的垄断。


但是,光有技术还不行,因为市场长期被垄断,国内市场对国产VE生产技术知之甚少。为了打开国内市场,这又变成胡柏藩面临的新的难题。


他决定上门拜访老客户,并推销自己的技术成果。当时,上海第二制药厂主要向日本厂商采购主环,主环的熔点是168℃-169℃。胡柏藩表示,自己的技术可以将熔点提升到169℃-171℃。


这句话击中了制药厂的痛点,要知道,熔点提高,对生产技术的要求更高,不仅意味着技术的突破,还可以摆脱日本进口的依赖。


随着与第二制药厂达成合作,新和成的名气大了起来,北京第二制药厂、北京制药厂等订单也蜂拥而至。


在VE领域的突破,让新和成尝到了精细化工行业以及技术研发的甜头。自此开始,研发一发不可收拾。


维生素赛道(营养品)——


1999年,实现维生素A规模化生产,年产能力达2000t/a;


2002年,成功研发物素(又名“维生素B7”);


2004年,“β-紫罗兰酮”(维生素A的重要原材料)国家火炬计划通过验收,并于同年登陆中小板,成为中小板第一股,代码:002001。


2006年,柠檬醛(维生素A的重要原材料研发成功,成为国内第一家、世界第三家,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柠檬醛的企业;


2005年,成功研制虾青素(一种抗氧化剂,号称“超级维生素E”,是维生素C功效的6000倍、是维生素E的1000倍),成为国内第一家虾青素工业生产企业;


高分子材料赛道——


2013年,PPS新材料项目(聚苯硫醚)试产;


2014年,特种工程材料PPA(高温尼龙)完成中试车间建设,开始中试调试;


蛋氨酸(营养品)——


2017年,氨基酸MET一期项目达产;


综上,维生素这门生意的关键在于:


1)在关键制造技术上的研发突破;

2)跟随下游需求,扩张产能;

3)掌握核心原材料生产工艺;

3)扩张新品类;


— 02 —

维生素A、维生素E

其实和农业息息相关


新和成,主要业务是生产和销售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新材料原料药等精细化工产品。


上游,主要是三甲酚、原酯、丙酯等化合物供应商,原材料获取性较强;下游,主要是饲料、医药、日化、食品饮料、原料药、保健品等生产企业,如正大集团、嘉吉公司、新希望六合、普瑞纳、温氏集团等。这也是精细化工为什么能成为常青好生意的关键,因为下游应用领域极广。


2015年到2017年,新和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8.23亿元、46.96亿元、62.35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55亿元、11.48亿元、16.46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9.72亿元、11.90亿元、12.72亿元,销售毛利率为27.22%、45.43%、50.47%。3年收入复合增速为27.71%。


新和成四大业务板块中,最重要产品是营养品,毛利为56.28%,占收入比为70.23%,其次是香精香料,毛利为38.45%,占收入比为21.39%。


其销售方式,主要采取“内销+外销”模式,以外销为主,外销占比63.05%




营养品,主要是营养强化剂。主要包括:维生素E(VE)、维生素A(VA)、维生素D3、生物素(维生素B7)、虾青素、辅酶Q10等。主要用于饲用和人用添加剂环节。


别看这么多产品,其实都跟“维生素”有关。


维生素,它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按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性维生素和合成维生素,后者占比高,约80%。


维生素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兄弟姐妹众多,VA、VE、VC、VD3、VB7(生物素)、VB3(烟酸)、VB5(泛酸钙)都是它家族子嗣。


新和成的产品,主要集中在VE和VA。


无论是VE,还是VA,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保健品、化妆品常常都会宣称其添加这些成分,有抗衰老、抗氧化、增强抵抗力等功能。


V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叫生育酚,具有强抗氧化力,能调节细胞核的代谢功能,促进动物性腺发育、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生殖能力,是VC之后的第二大类产品。


V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又称视黄醇,具有促进皮肤和粘膜再长、防止视力减退(夜盲症)、增强呼吸系统感染的抵抗力、提高繁殖力、促进发育等功能。


但其实,有趣的是,VE、VA的最主要的适用范围,不是保健品,也不是化妆品,而是饲料添加剂——VE65%都用作饲料添加剂,VA则高达82%。


— 03 —

VA、VE技术门槛极高

原材料供应几乎被全球巨头垄断


看到这里,你或许想,喂养牲畜家禽,这门生意太low了吧,有啥好看的?


但其实,这行业的技术壁垒非常高,真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目前,VA、VE的生产技术由全球巨头垄断,行业集中度很高。


VA,市场格局:新和成(33%)、巴斯夫(23%)、帝斯曼(28%)


VE,市场格局:帝斯曼(22.2%)、新和成(18.5%)、巴斯夫(14.8%)


形成这样的竞争格局,与VA、VE的复杂生产工艺,密不可分。


先看VA。


VA的化学式为C20H30O,其合成工艺有两种途径:


1)罗氏(Roche)工艺路线:该技术较成熟,收率稳定,中间体的立体构形清晰,不需要特殊原料。但是,所需要的原辅材料种类高达40种以上。


目前,帝斯曼(DSM)、新和成浙江医药金达威都采用该合成方法。



2)巴斯夫(BASF)工艺路线:采用β-紫罗兰酮为起始原料,和乙炔进行格氏反应,生成“乙炔-β-紫罗兰醇”,再通过Witting反应,在醇钠催化下,与C5醛缩合生成VA。


此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步骤少,工艺路线短,收率高。但需要乙炔化,所以低温及无水等工艺技术要求很高。同时,核心技术Witting反应,还需要使用到剧毒的光气,对于反应设备和工艺要求较高。


注意,无论是罗氏工艺、还是巴斯夫工艺,从合成路径上来说,最必备可少的一个原材料,叫做柠檬醛。



注意,这是影响整个产业格局的关键要素。柠檬醛本身的合成工艺也很复杂,目前,柠檬醛生产商高度垄断,分别是BASF(德国,占比60%)、可乐丽(日本)和新和成。而国内其他VA生产厂商,想要柠檬醛,必须要进口。[1]


可见,VA生产的关键,除了本身的工艺生产难题,还需要克服原材料柠檬醛垄断供给的瓶颈。


除了VA这个品类,VE在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供给上,也如出一辙。


VE的化学结构,主要由主环(三甲基氢醌)和侧链(异植物醇)组成,其合成步骤也围绕此展开,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原材料为三甲基氢醌。


VE的合成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环合成,代表工艺有三种,传统法( 2,3,6-三甲基苯酚工艺)、巴斯夫法(戊酮工艺)、能特科技法(氧代异佛尔酮工艺);另一类是侧链合成,代表工艺较多,有:罗氏法、异丁烯法(BASF法)、异戊二烯法、异丁烯氢甲酰化法、法尼烯法。


— 04 —

VA、VE的毛利率波动很大

藏着产业链的秘密



你看,VA、VE的核心原材料基本被国外巨头垄断,而同时,下游几大应用领域需求保持稳定。这样的产业链格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分析这条产业链,关键要分析上游。一旦上游核心材料的产能波动、供给出现不足,就会导致下游产品价格的波动。


这直接体现在毛利率指标上。2001年至2017年,新和成的毛利率波动很大。



毛利率波动很大的几个关键节点,要注意:2008年、2015年、2016年。


首先看2008年——毛利率从20.5%猛蹿到64.7%,主要原因是:2006年之前,维生素的供给主要外资为主,供需维持平衡状态。但2007到2008年,外资撤退,VE供给不足,下游价格大幅增长。


以VE为例,VE价格一度从5美元/kg增长到26美元/kg。你看涨得有多猛烈,一年不到,价格翻了足足5倍。



再来看2015年——毛利率从2014年的40%下降到2015年的27.2%。


2008年之后,随着浙江医药、新和成对VE供应量的上升,产能增加,价格逐渐回落,到了2015年,用了整整8年,VE的价格又回归到之前的5-6美元/kg(看上图)。


接着来看2016年——毛利率再次从27.2%上升到45.4%,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2016年10月,巴斯夫柠檬醛工厂发生火灾(前面说过,是VA重要原材料),修复时间尚不确定,全球维生素A及原料供给收缩,下游价格上涨;


二是,2017年10月,帝斯曼停产检修,持续约6~8周,导致全球VA产量下降10%左右,VA价格飙升;


三是,国内维生素A大部分产能位于杭州,2017年,中央环保巡视组进驻,维生素生产企业停产检修,VA市场货源偏紧。


在此背景下,维生素A价格再次迅速上涨,从 125 元/公斤涨至 530元/公斤。



注意,图中还有一个细节,100元的重要价格点位。大家可以当做思考题,自己思考一下。


综上可见,VA、VE的原材料,是维生素生产的咽喉赛道,受制于国外巨头的垄断。因此,一旦国外巨头发生停产检修、或安全事故,就会导致原材料价格波动,带动下游产品价格波动,使得毛利率波动很大。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新和成早已经意识到了原材料的重要性,特别是VA的原材料,柠檬醛。早在2006年,它就开始对这个核心材料下功夫,自主量产柠檬醛,实现自己供给。


原材料突破+技术领先,使得其综合毛利率整体突破了20%的水平,迈向了50%的大关。


我们对比一下其他企业(金达威、浙江医药、安迪苏)的毛利率情况,新和成的表现确实更优。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新和成的生意核心,为:


1)大力投入研发,技术领先;

2)全产业链布局,关键点位购建固定资产,扩充产能;

3)销售商品;


— 05 —

精细化工领域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研发


上面说了很多关于VE、VA的技术细节,而这些技术细节落实到财报中,就是研发投入。


从研发费用的投入上看——2015年到2017年,新和成研发投入分别为2.02亿元、2.53亿元、3.36亿元,占营收的比为5.28%、5.40%、5.39%,资本化处理额度为零。


这个数据怎么样,对比一下同行便知:


浙江医药(VA、VE、医药制造)——2015年到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81亿元、2.18亿元、2.58亿元,占营收比为4.02%、4.13%、4.52%,全部费用化处理。


安迪苏(动物营养添加剂,如VA、蛋氨酸)——2015年到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99亿元、2.46亿元、3.00亿元,占营收比为1.31%、2.30%、2.89%,其中资本化处理占比为17%、1%、1%。


金达威(VA、辅酶Q10、保健品)——2015年到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0.34亿元、0.44亿元、0.47亿元,占营收比为2.82%、2.67%、2.25%,全部费用化处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新和成研发投入高,占比大,且零资本化处理。


从研发产品管线上看——新和成不仅覆盖VA、VE等维生素领域,目前还在自主研发蛋氨酸。


蛋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之一,它不能在动物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也是主要用于禽类和猪饲料的添加剂,可以促进禽畜的生长发育,缩短饲养周期。


其采用的工艺,是以天然气、丙烯、甲醇、硫磺、液氨等为原料,采用海因合成法生产。这工艺,技术含量高、工艺能耗少、 产品收率高,多类副产品循环利用,并能降低废气、废料、废水的排放。


读到此处,不得不感慨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只要掌握一门工艺,就可能吃下几十亿上百亿的市场。


蛋氨酸巨头市占率超过80%,预计新和成2020年蛋氨酸产能达25万吨,可以跻身全球四大巨头。目前一期项目已建设完成投产成功,保守估计,完全投产后每年可创收超60亿元。



— 06 —

单位固定资产效率

以及固定资产折旧


有了好的技术工艺流程,下一步干啥?自然是拿地、建厂、购买设备、安装,准备生产。这一切,体现在财报上主要就是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通常,我们通过“当年收入/当年固定资产”指标,来衡量单位固定资产的效率。此处为了平滑在建工程转入的影响,我们采取“当年收入/固定资产平均额”来衡量其对固定资产的效率。


看数据:2015年到2017年,新和成固定资产分别为26.92亿元、31.21亿元、46.48亿元,单位资产对收入的贡献为1.42、1.62、1.61。


这个数据到底是啥水平,对比一下同行。


浙江医药——2015年到2017年,固定资产分别为31.34亿元、35.26亿元、34.31亿元,单位资产对收入的贡献为1.59、1.59、1.64。


安迪苏——2015年到2017年,固定资产分别为61.76亿元、61.91亿元、63.49亿元,单位资产对收入的贡献为2.50、1.73、1.66。


金达威——2015年到2017年,固定资产分别为5.67、5.33、4.97亿元,单位资产对收入的贡献为2.19、3.02、4.05。


综合看来,新和成的固定资产对营收的贡献最低。什么?一个有着研发的公司,尽然最低,有点不可思议吧。


首先,看一下安迪苏和金达威,它们为什么会高?


2015年,安迪苏数据异常,是因为上市公司蓝星集团(已连亏两年)采用资产置换的方式,收购了安迪苏(法国动物营养添加剂生产商)。同年,金达威收购膳食营养补充剂著名品牌公司DRB(销售终端布局),并不断出售闲置设备之后,固定资产对营收的贡献逐年上升。


接着,看一下,新和成为啥这么低?


这是由于公司自建25万吨的蛋氨酸项目。一般来说,从建厂,到生产再到收入,这是有时间差的。以2004到2008年新和成的表现来看。


2004年到2005年,新和成开始在建VA工艺重要中间体柠檬醛生产线,其报表上有在建工程。而2005年到2006年,在建工程转固、投产,但是注意,收入在2006年并没有大幅增长,反而是滞后到2、3年后的2007年、2008年,收入大幅增长。可见,在建工程转固,对收入的影响存在1-2年的滞后期。




为什么会有滞后期,一般制造业,厂房、设备就位之后到其产生效益,会存在一个产能释放的过程,也叫产能爬坡。维生素制造行业也不例外。


爬坡阶段,是指:新产品上线后,由于存在质量、物料、人员技能等不确定性,不能快速地达到设计产能。


举个例子,设计产能每天1000吨,但,前期原材料性能、员工技能还不稳定,贸然生产1000吨,容易造成质量报废,成本太高。所以,产能从0开始,慢慢增加,200、400、600、800,以检验生产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直至达到设计产能每天1000吨。[3]


此外,维生素行业有重资产属性,那么,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是否谨慎,也要当心。通过对比发现,新和成、安迪苏的固定资产折旧更为谨慎。



— 07 —

维生素是个好生意

这个赛道谁的实力更强


维生素是个超级庞大的家族,光品类就有几十种。它主要有两类:脂溶性(VA、VD、VE、VK )和水溶性(B1、B2、B5、B6、B12 以及VC、VH、VB3、叶酸、泛酸、胆碱)。


其中,VA、VE、VC三大品类需求量最大,全球年需求量为万吨级别;生物素(又称VH、VB7、辅酶R)和叶酸(VB9)年需量少,分别为百吨和千吨级别。


2016年,VA全球产能为30000t,需求为25000t。而VE为(73000t、50000t),VB3(60000t,50000t),VC(200000t,120000t),VB5(20000t,16000t)VD(12000t,8000t)。


维生素虽然听起来很健康,但其实,这是一个重污染行业,对技术、资金要求高。


其上游,主要是化合物、中间体等供应商,往往寡头垄断,当行业出现供不应求、原料成本上涨时,价格往往会有大幅提升。


其下游,主要有饲料添加剂、医药及化妆品、食品及饮料等领域,除VB12、VB1、肌醇、VC等品种外,大部分维生素在饲料领域中的应用超过60%。


通常,下游的饲料添加要求会规定最低添加量,维生素作为一种刚需,替代性极低,并且成本占饲料总成本的比例仅3%,下游厂商对维生素价格承受范围大。所以,下游周期性较弱,需求平稳增长。


2016年,全球饲料总产值约4600亿美元,产量规模超10亿吨,同比增长3.7%,较2012年增长了19%,其中,美国和中国合计产量占比超 1/3。


总的来说,从产业链上看,维生素领域的咽喉赛道,其实是上游原材料环节,能够生产核心原材料的巨头,在产业链上就能掌握定价权。这个赛道梳理完后,才是中游制造环节,重点要看技术。并且,即便要投中游制造商,也要投能够在上游布局,掌握核心原材料工艺的厂商。


接下来,我们对维生素行业进行细分:


1)VC——行业产能为200000吨,市场集中度高,下游市场主要为医药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其主要原材料为山梨醇,山梨醇主要从玉米中提炼,因此,玉米价格直接影响VC的生产成本。VC主要供应商有6家,除DSM苏格兰厂外,其余5家均在我国。


代表企业:石药集团、帝斯曼、山东鲁维、东北制药以及山东天力。


2)VA——VA,行业需求为73000吨,行业集中度高,具有重资金和重资产两重属性,工艺复杂,进入门槛较高。主材为β-紫罗兰酮,而β-紫罗兰酮的原材料是柠檬醛。目前,全球柠檬醛产能主要集中在巴斯夫(占比在60%-70%以上)。



代表企业有:帝斯曼、巴斯夫(BASF)、新和成、安迪苏、金达威、浙江医药;


3)VE——VE,行业产能为50000吨,行业集中度高,合成步骤多、技术门槛高,经常受中间体(三甲酚、芳樟醇)制约。


代表企业:帝斯曼、巴斯夫、能特科技、新和成、浙江医药。


4)VD3——VD3,又称胆钙化醇,主要促进肠道钙吸收、防止佝偻病和调节细胞生长。主要应用在饲料行业,占VD3需求70%。


VD3主要原料是NF级胆固醇,2007年以前,市场被帝斯曼、日本精化、新加坡恩凯三家公司垄断。2008年,花园生物联合浙江大学,研发了“分子蒸馏法”,打破垄断,成为行业龙头。


代表企业有:花园生物(市占率31.37%)、海盛化工(15.69%)、新和成(27.45%)、帝斯曼、巴斯夫。


5)VB3——VB3,又叫烟酰胺或烟酸,主要有利于贫血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70%应用在饲料添加剂,行业集中度高,行业龙头瑞士龙沙占全球市场份额50%。


代表企业:兰博生物、兄弟科技和崴尼达、瑞士龙沙、凡特鲁斯、印度吉友联;


6)VB5——VB5,也叫泛酸,主要用来参与脂肪、糖类能量转化,协助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代表企业:亿帆鑫富(市占率40%)、山东新发(30%)、山东华辰、巴斯夫、帝斯曼。


可见,在这个行业VC、VE、VA的用量大,且下游应用范围广、需求稳定,更具有好生意的潜质。


接下来,我们选取几家代表公司,来做个对比。新和成、巴斯夫、帝斯曼、浙江医药、安迪苏、金达威、花园生物和兄弟科技。


从收入体量来看,巴斯夫最大,为644.75亿欧元、其次是帝斯曼(86.32亿欧元)、安迪苏(104亿元)、新和成(62.5亿元)、浙江医药(56.9亿元)、金达威(20.8亿元)、兄弟科技(15.65亿元)、花园生物(4.2亿元);


从研发投入来看,研发投入最大,巴斯夫18.88亿欧元,占营收比为2.9%,其次是新和成3.36亿(5.39%)、安迪苏3亿元(2.89%)、浙江医药2.58亿元(4.52%)、金达威0.47亿元(2.25%)、兄弟科技0.66亿(4.2%)、花园生物0.22亿(5.3%),帝斯曼2017年未披露(2016年3.09亿欧元,3.9%);


从固定资产对营收的贡献来看,最大的是金达威4.05、其次是,帝斯曼2.6、巴斯夫2.5,安迪苏1.66、浙江医药1.64、新和成1.61、兄弟科技1.26、花园生物0.99。(金达威的这个数据明显高于同行,值得深究,改天另行分析)


综合来看,国内的这个领域,自然要研究新和成,而在国外,则毫无争议要研究巴斯夫


巴斯夫,德国企业,成立于1865年,全球化工巨头。其业务可分为六个门类,主要业务有:保健和营养品(制药、精细化工)、涂料和染料(燃料和涂料)、化学品(乙烯,丙烯、中间体)、塑料和纤维(聚烯烃,工程塑料)、石油和天然气(石油)。


来感受下巴斯夫的画风:


(图片来源:英为财情)


综上,本文的研究逻辑如下:


1)之前通过安琪酵母,我们研究了精细化工领域,主要包括医药中间体、营养强化剂、农药、染料、涂料颜料、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电子化学品、高分子材料等十个细分赛道,其中应用场景广泛、天花板更高的,一是食品添加剂,一是营养强化剂


2)本案所处的赛道为营养强化剂,主要包括膳食纤维、维生素补充剂、牛磺酸等。其中,维生素的应用最为广泛,下游包括医药、营养品、食品、化妆品、饲料等领域,市场规模动辄百亿级。而VCVEVA,是其中应用最多的支柱品种。除VC主要应用在医疗领域外,VE和VA则大部分应用在饲料领域。


3)本案,从新和成入手,以全球四大维生素生产商为切入点,研究维生素行业的投资逻辑。发现:维生素的产业链咽喉赛道,是上游原材料环节,技术壁垒高,行业集中度高,被全球巨头垄断。在维生素这个行业,谁能掌握上游核心原材料的工艺和生产,谁才能长青不败。所以,握有核心工艺的厂商,自然要优于无核心工艺的厂商。


4)从上游看,关键原材料主要由巴斯夫帝斯曼等巨头垄断,掌握着原材料的定价权,一旦因停产检修、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供给减少,就会牵连原材料价格上涨,传导至下游价格的上涨,这也使得新和成的毛利率,历史波动幅度大。


5)维生素上游核心原材料有多重要?在1989年,世界前几大维生素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了“维生素卡特尔联盟”,通过保持高价或控制产量,来控制维生素市场。原材料厂商的话语权,可见一斑。


6)为了控制咽喉赛道,摆脱被上游扼住咽喉、毛利忽高忽低的状态,新和成自建原材料生产线,如柠檬醛(VA的中间体)、间甲酚(VE主环中间体),实现关键中间体的自给自足,从而减少原料供给波动的影响。这两大工艺突破,是其发展历程的重要环节。


7)另外,从中游看,维生素制造环节也一样具有技术门槛高的特点,所以这个领域竞争对手并不太多。


8)而从下游来看,维生素作为添加剂,应用在饲料行业,有最低含量要求,且因维生素占饲料成本低,约为3%,下游厂商对维生素价格承受范围大。所以,下游周期性很弱,需求平稳增长。所以,这门生意可以说是常青的好生意,唯一核心就在于能否掌握上游核心原材料的制造技术。


9)按照以往的惯例,做一个风险提示,目前新和成所在行业平均PE为33.78倍,新和成动态PE为7.78倍、浙江医药PE为7.53倍、安迪苏PE为24.93倍、金达威PE为8.72倍、花园生物PE为24.09倍、兄弟科技为PE21.67倍。


10)同时,今天开辟新栏目,估值概算,粗略按照现金流贴现法(分两段计算,1到10年按照固定增长率贴现,以后年度以永续年金贴现)来计算一下其合理价值:按照保守的算法,以前十年15%增长率、后面永续年份5%,以及8%的贴现率,计算出的企业价值为204亿元,按照乐观的算法,以前面十年20%的增长率、后面永续年份5%,以及8%的贴现率,计算出的企业价值为304亿元。按照DCF粗略计算,合理估值在200亿到300亿之间。目前新和成总市值为41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DCF是一种粗略估算法,取什么样的数值,取决于使用者对这门生意的判断,不保证完全精确。正如巴菲特所说,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估值细节,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案估值高低,相信看完数据你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负责基本面研究,不负责你的交易体系。后续的思考,需要你自己独立完成。


— 04 —

除了这个案例,你还需要学习

中国资本市场进程中

典型的财务魔术


案例已经看完,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


作为IPO领域独立投研机构,优塾投研团队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位金融人都需要终生研究的技艺。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只有掌握这几大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我们站在投资机构角度,像医生一样,解剖IPO、并购的每项细节,将要点系统梳理,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


我们是一群研究控,专注于深度的公司研究。


这三套攻略,浓缩了我们的研究精华,是优塾私密社群群友人手一套的指南。


每日精进,必有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