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县与皮影戏的历史与渊源

 芸斋窗下 2018-06-03

皮影戏是中国戏剧艺术中的一个剧种,(《辞海》艺术分册近代、现代戏名词术语[剧种]:戏曲艺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艺术特点而分成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段而分木偶戏、皮影戏等)。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辞海》艺术分册戏曲·声腔、剧种[皮影戏]条目)。

平江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剧种。它是流行于平江县广大城乡(流行地区不同);用平江方言演唱,有独特的《唢呐腔》演唱曲调(演唱曲调不同);用纸糊成纸板作剪影原料(剪影原料的不同)的一种皮影戏。

平江影戏一直叫“影戏”,保留着皮影戏的古名(《辞海》艺术分册戏曲·声腔、剧种[影戏]:“皮影戏、纸影戏之古名”)。“影”字的读音也保留着汉语言中古语音的读音。

平江方言,“影”有两个读音:文字读yin,口语读yang。各有两个声调:县城东至嘉义岭以西,北至姜源岭以南都读阳上声;嘉义岭以东、姜源岭以北的东片、北片地域都读阴上声,类似普通话中两个上声字连在一起(如“九五”、“洗脸”)时,第一个字(“九”、“洗”)变读的音调。电影、影视、摄影的“影”字都读文字语音yin,按地域不同分别读阴上声、阳上声。唯独“影戏”中的“影”字,不分区域,统一读口语语音yang阴上声。保留着“影”字汉语言语音中的古音的读法(论据见本丛书《平江方言》,此处不赘述)。

据艺人介绍,影戏起源有两种传说,且都是历代“师傅流传下来的。”

一说起源于唐朝玄宗时期,当时有“梨园”、“桃园”、“枣园”等“三园”,祖师罗公远。“梨园”是戏曲歌舞教习所,因此戏剧演员歌舞艺人统称“梨园弟子”。大戏是在高台子上表演的,谓之“高台子戏”。宫娥习艺后,制作影人在宫闱中戏耍,利用床铺作舞台,投影帐上表演,皇上观看后,说这是“哄鬼神的”。“哄”谐音“奉”,影戏成了皇封“奉神明”的艺术。保留了床铺特点,一面设投影框表演,其他三面围布幔来源于帐子,舞台比大戏演出的舞台低,所以影戏谓之“低台子戏”。

另一说起源于汉朝皇室后宫,系田、斐二王妃所创。本为后宫戏耍之作,偶被皇上撞见,观看后没有责备戏者,反而说可以“奉神明”,两王妃马上跪地“谢主龙恩”。“奉神明”三字便成了圣旨。这一艺术经太监传出宫外后,因为影戏是“皇封”酬神愿的,便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影戏艺人唱戏之前,先要焚香烧纸进疏,禀告请来看戏的神圣:何事酬神,何事求神保佑;禀告影戏祖师田、斐二夫人:庇佑演出成功。“田、斐二夫人为影戏祖师”是影戏艺人“传内不传外”之秘闻。师傅传秘之前,徒弟还要“赌咒”(盟誓)。时过境迁,男尊女卑已成历史,皇权打倒快将百年,这一秘闻才隐隐传开。

两说孰是孰非无从确定。前一说有物证,用作投影光源的油灯叫:“唐皇灯”。后一说也有物证,余坪艺人李随星至今保存的师传“疏稿”上明明有“田斐二夫人”文字。“田斐二夫人”究竟是哪朝哪代的皇妃,有待史学家考证。不过两说的共同点是,影戏是“奉神明”、“酬神愿”的,因此“无神不唱戏”。到庙宇演出,戏台正对神座。到屋场店铺演出,要请来神轿、神明牌位、布袍或临时用大红纸书写神明牌位供奉在戏台对面。影戏舞台前有投影窗,另外三面有布帏,艺人唱戏时是看不到台下的。但不管台下观众人多人少,有时甚至只有一两个人,演出都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戏,是唱给神明看的。”

影戏内容大多是歌颂忠臣义士,激励孝善仁信,勤耕苦读。老人说:戏是“恕化人的”(“恕化”,平江方言,意为从中颖悟达到潜移默化)。戏中的忠臣义士孝子贤人遇难时,总有神仙搭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人们总结:“影戏冇路,神仙来度。”

皮影艺术自明末清初进入平江以来,遍及城乡各个角落。平江是山区,交通不便。影戏班子人少,一般是三到五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两个人也能唱。影戏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运,所有“影人”、道具、乐器装在一副箱担内,一人肩挑。舞台是用竹子架起来的,拆下后捆成一把,艺人谓之“把子”,一人肩扛。影戏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大庙戏台、中庙下殿、小庙门前、农舍堂屋大门内外、街道两边店铺门前都可以搭台演出。这些有利因素,成就了皮影艺术遍及城乡各个角落。

平江历史悠久,古风犹存。人民勤劳敦厚,淳朴善良,奉公守法,讲求忠孝信义仁爱,信奉“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南江有一王姓人家,生有七子,依次取名为:纯良、百姓、安份、守纪、老实、忠厚、良民。这就是平江人民的民性。除个别人因病或遭厄境而出家为僧为尼外,平江人一般不入什么教,但大多信奉天地佛道仙神(有些人是只信,不去庙堂敬)。过去,屋场有土地庙,山场有山神庙,每个自然村有社主庙、福神庙,乡镇有城隍庙,县有县主城隍庙,除寺、庵、观外,各地还建有各种大小神庙。逢年过节,佛道仙神社主福神城隍圣诞都要唱戏,一唱至少半个月之久。栽禾时要唱“青苗戏”,祈求风调雨顺,免遭蝗灾。庆寿、结婚、生子、升学、新屋落成乔迁、店铺开张、久病康复,都要谢神还愿唱影戏。皮影艺人一年唱到头,很少停演。演出场次多,已演剧目又不能重演。艺人们就根据历史演义、传鉴传奇、民间故事、乡土轶闻不断创编新戏,丰富上演剧目。许多艺人都自诩“连唱三年不唱现咯”(“现咯”是已经演出过一回的剧目)。1984年经钟弄璋整理,平江流传的皮影剧目共1280余个。风格分喜剧、悲剧和正剧,演法分本戏、折子戏和连台本。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江影戏作为艺术门类得到了新的发展。艺人李水阶、余完成等人在县城西街官塘寺办起了民间影戏院,售票演出,观众络绎不绝。这是平江影戏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剧院售票演出的皮影团队。1959年12月,经县人民委员会同意,成立了“平江县木偶皮影剧团”,由老艺人刘胡、胡次杨、李厚生等13人组成,郑焕文任团长。当时全县有20多个影戏班子。

“文革”十年内乱,皮影戏一度被作为传播“封资修”的“四旧”禁绝。

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皮影戏获得新生。1978年县文化馆对艺人颁发《业余文化工作者》证件。全县有皮影队70个,从艺人达到250人。以安定、长寿、南江、金龙、梅仙、瓮江、谈岑、虹桥为多,三阳、嘉义、钟洞、栗山、城关镇略少。现在40多岁的皮影艺人都是此一时期迷上了“影戏”的,有的甚至是弃读从艺,沿袭了大多数老一代艺人文化水平不高的缺陷。三阳中学师生成立了业余皮影队,采用歌剧声、乐创编演出了皮影戏《三打白骨精》。为了加强对皮影艺术、艺人的发展与管理,1983年9月23日成立了“平江皮影协会”。1984年,长寿镇政府在长寿开办了皮影戏剧院,以艺人郑栋根为首组织演出。后又派郑栋根赴广东省紫金县学习提线木偶戏,组织待业青年成立木偶皮影剧团。同年,县文化局局长童升平携同艺人郑栋根赴北京参观山西省侯马市的皮影戏展示演出后,由县文化馆指导新编了现代皮影戏《深山女杰》、大型神话皮影戏《桃花仙子》获得成功,参加了全县调演。

1985年12月27日,全县250名皮影艺人集会县城,商讨改革、交流经验。省木偶皮影协会副会长陈迈从应邀出席,并讲了话。1986年决定,每年6月19日为民间艺人节。

1996年10月,湖南乡土艺术大联展,长寿皮影队李绪先创作的《金扣记》参加在衡山举行的全省皮影调演获银奖。梅仙镇成立了皮影艺术协会,共有皮影队24个,艺人200多人,移植整理传统剧目110余个,新编现代节目8个,每年串乡走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97年省文化厅命名梅仙为“皮影戏之乡”。

总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平江文化部门加强了对皮影戏艺术和艺人的规范管理,平江皮影获得了新生。皮影艺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过去的纸影逐步改用厚透明玻璃纸制作,油灯光源改用了电灯照明。艺人拿着县文化馆发的证件,非常自豪地认为“你公社大队还不能管,我们是县里直管的”。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县里又举办了一期皮影戏调研演出。平江电视台录制的《中国有个平江县》专题片,有“平江影戏”的镜头。1999年中央电视台《农村文化巡访》将李绪先皮影队拍成专题。平江影戏艺术、艺人进入现代传媒电视屏幕,发展到了一个辉煌时期。

 眙·暎·咕,这三个字不少人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因为《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辞典》都没有收,暎、咕 连《辞海》、《辞源》中也查不到。可评奖人却经常说到它们,用句俗话形容就是,天天挂在嘴边上。

  眙,读音为chī(痴),意思是:看、瞧。如:“眙住他来咯”(看着他来的)、“眙也是怕眙的”(瞧也不敢瞧、不敢睁眼看)。汉代许慎的《说文嚼字》里有这个字,注释是:“眙,直视也。从目、台声,丑史切”。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中有“握手无罪,目眙不禁”的句子。眙和看的不同是,看是泛指,只要是眼睛观察都可以叫看,而眙是直视、注视、盯着,目不转睛地看。

  暎也写成映,请注意他和映字是不同的,映是日旁,暎是目旁。

  暎念yàng,《集韵》上有这个字。“暎,视也。”也是看的意思,但它偏重于看住、看守、守望。如:“暎住他,不要让他跑了” 暎谷(晒稻谷时,人在旁边看守,以防鸟雀偷吃和别人拿走)。放牛叫暎牛,称放牛娃为暎牛伢仔。

  咕,《汉语大字典》中的注释是:“gǔ方言,瞪。”瞪着眼睛看,表示不满。大人看到小孩太顽皮,常常“咕眼睛”。对怒气冲冲脸色特别难看的人,平江人常用“咕眼暴睛”来形容。

  眙、暎的读音,平江口语和古音差不多,咕字的变化大一些,读为kǔ,不送气的g变为送气的k,但它又不是随便变的,有关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以后有机会再谈。

平江影戏以戏班为活动单位,各自为政。队伍小,艺人居住分散。但作为一门艺术行业,一代一代师傅相传,行业规矩相当严格。过去学戏,要写“投师帖”正式拜师,“先学规矩后学艺”。行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人,二是演出,三是交流。

为人方面,要尊师重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身稳行正,遵纪守法,言谈举止文明有礼。连吃饭都有讲究,不得用筷子敲敲打打练习鼓点,不能用筷子在菜碗中翻来拨去挑挑拣拣。

演出方面,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做好演出准备后告诉主家。主家焚香秉烛烧纸敬神,班主同时焚香烧纸进疏,香用左手插在投影窗上方正中或右边专门装有插香的竹筒内。用左手插香也有一说:“右手装一千,当不的左手装一根”。班主敬神进疏之后,最后还从胸前向左肩后一揖,意思是揖请中后台同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演出任务。这些仪式之后,主家燃放鞭炮,台上同时打闹台。敬神前是不准动任何乐器的。打完闹台后,胡琴调弦,唢呐试哨口。开始上演“天官赐福”,这是贺戏。出福禄寿喜四星天官,“上皇玉旨下红尘”,贺主家老者添寿,“白发苍苍转少年,人老精神爽”;贺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天赐麒麟下红尘”;贺读书人,“看金榜提名拉,头戴乌纱双翅飘,跨马游京街,荣耀还乡官上加官。”用专用曲牌两三人合唱,唢呐帮腔配上锣鼓,热闹非常。接唱“打加官”,唱名“贺X府X老舅老爷(或姑丈老爷、新姑爷……)”,内容仍然是增幅添寿、招财进宝、五谷丰登、仕途高升、发越无疆之类。被贺之人送上一份早已备好的红包,增添主家喜庆气氛,然后上演主家点唱的“正戏”。“正戏”之后还要唱一出“耍戏”或叫“找戏”,谓之“梅花”。现代商贸促销也学会了这一套,购商品时送上一件小礼物。艺人的说法是:弥补“正戏”之不足。最后是“王灵官送神除煞”,恭送请来看戏的神圣归位,同时将来看戏的孤魂野鬼精灵邪气一起送走,除煞除犯,保清保吉。演出时,必须着装整齐,不能赤身露体,拖鞋靸袜。演“大香山”、“小香山”等节目时,演出前还必须“净身”。演出中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互相密切配合,不能随意乱添乱减,错词掉字塌板横腔。演出后“影人”(艺人叫影戏菩萨)入箱,要按“影人”身份分层次上下放好,不能乱堆。舞台拆好捆成“把子”后,放在堂屋西边(进场时“把子”放在东边)。

交流方面,学业之时,徒弟赌咒盟誓,师傅传授行业暗语。行业暗语有手势、口语等,内容广泛,凡诸日常衣食住行、坐卧举止各事各物都能用暗语表示。行业秘闻、暗语、技艺都是“传内不传外”的,即使夫妻父子之间,也不透露点滴。未经正式拜师不谙暗语的剽学演艺者,不得与之交流。而对于能用暗语交流的“业内人”,所有技艺,包括唱、念、打、吹、拉、掌影及台词脚本等,不得保守。这样相互切磋,徒弟胜过了师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江影戏艺术的发展,得力于这一“规矩”。影戏艺人出外碰到其他戏班演出时,不管生熟,要站在一定的方位,用特殊的手势和行业暗语打招呼,谓之“送恭喜”,表示“问好”和“预祝演出成功”。演出戏班也要马上“打接应”,敬烟敬茶酒,有时还邀请来人上台助唱一段。来者一般不得拒绝,要大大方方上台,但不得坐在装“影人”的空箱上面,避“压主”之嫌。离开时,班主一般会拿点“茶钱”意思意思。“茶钱”来源于“预存”,每次演出分账时,要提取极小一部分钱“预存”在班主手里,作“影人”修补、折旧与“茶钱”之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