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长知识书屋 2018-06-03

在中国的历史上,

毛驴的确是和文化人交谊匪浅,

从这一角度而言,

中国的毛驴也确可称得上是

有文化的毛驴。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台北故宫藏

关于驴,一向有很多不恭敬的说法,

如蠢驴、懒驴、犟驴、呆驴、笨驴等等。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明代徐渭《驴背吟诗图》轴,台北故宫藏

其实驴待人不薄,惠人很多。

驴吃得差,干活多,可说任劳任怨。

驴皮做了阿胶,

驴肉更是“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极品美味。

人们对驴的误解和轻蔑,

完全是因为人的“卸磨杀驴”和忘恩负义。

虽然如今驴已淡出大多数人的生活,

但细细想来,驴之功劳大矣,

而且驴还是很神奇、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宋代朱锐《溪山行旅图页》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毛驴的行走速度比较慢,

性情更温和,脚步更稳健,

所以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

毛驴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在历代行旅图中都有体现。

然而,在有些古画中,

毛驴并不仅仅是种交通工具。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郭熙《雪山行旅图轴》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记载,

唐代有人询问诗人郑棨近来是否写有新诗,

郑棨回答: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此后,表现诗人骑驴游山涉水寻诗觅句的题材

逐渐为画家们所青睐。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金代佚名《太古遗民 江山行旅图》局部,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这是《东游记》里写张果老的一首打油诗。

张果老是道教八仙之一,

他平时总是倒骑着一头毛驴,日行万里。

他的驴就是一头神驴,

不骑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收入皮囊中,

颇有点现代折叠自行车的味道。

爱倒骑毛驴的,除了张果老,

还有滑稽、智慧、乐天的阿凡提,

他骑的毛驴也很神奇。

当然,这都是传说中的事。

不过,毛驴倒是和文人有着不解之缘。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元代佚名《秋山行旅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汉代,东方朔就写过驴

“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

魏晋时名士阮籍为东平太守,

“便骑驴迳到郡”,十余日后,又骑驴而去,

优哉游哉,潇洒得很。

《世说新语》记载: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魏文帝临其丧,

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李白、杜甫也都爱骑驴,

前者有《李白骑驴图》为证,

杜甫则写过“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等诗句。

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

“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

更直接点明了自己与驴的亲密关系。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骑着一头驴,

为“僧推月下门”用“推”字还是“敲”字,一路低头“推敲”,

驴竟冲撞了高官韩愈的仪仗队,

韩愈问明缘由,便和贾岛一起“推敲”起来,

并认为“敲”比“推”更好,从此留下一段文坛千古佳话。

唐代的“诗鬼”李贺,

也是每天骑着驴转悠,四处寻觅灵感,

得了佳句就马上写下来,

投入背上的一只破锦囊内。

可以说,

骑驴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诗人的一种标准形象,

就像《唐诗纪事》中说的那样,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元代姚廷美《雪山行旅图》局部,大都会博物馆藏

不但诗人爱驴,画家对毛驴也情有独钟。

早在北宋时期,

就有个叫朱子明的画家

因为擅长画驴而受到徽宗皇帝的赏识。

近现代画家中的画驴高手也层出不穷,

画家黄胄以画驴名闻天下,

赵望云更是因为画驴出色而获得了“赵望驴”的雅号。

其实,早在清朝初年,就有个画家自号为“驴”,

他就是八大山人朱耷。

除了在画上使用“驴”字款之外,

还有“驴书”“个山驴”“驴屋”“驴汉”“技止此耳”等

诸多相关题款或印章,

而朱耷的耷字,也有大耳朵驴的意思。

八大山人为什么要以“驴”为号呢,

除了有禅宗思想“骑驴觅驴”喻其在现象之外找真实,

应当还有恨自己当了和尚

无力对抗清政府的自嘲和讽喻之意,

因为和尚被世俗骂为“秃驴”,而他做了多年和尚,

于国无补,是一种驴子般的愚蠢行为。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化人飞黄腾达时,

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此时自然要选择漂亮有型的骏马为坐骑,

呆头呆脑的毛驴何尝能入法眼?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八大山人书《酒德颂》

但多数文人在多数时间都是怀才不遇的,

经济上也大多窘迫,

这时能有一头毛驴作为乘骑工具,

已是相当不错,

而这头驴还常常只能是疲驴、瘦驴、老驴、蹇驴,

雪花打帽风搅须,宽衣破靴骑蹇驴”。

此时的文人与毛驴,

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相看两不厌”了。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八大山人仿黄庭坚书法,落款一个字:驴!

关于毛驴与文人的关系,还有非常有趣的典故。

毛驴的叫声,往往被认为粗野鄙俗,嘶哑破裂,不堪入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成语“驴鸣犬吠”,就借以形容诗文、语言拙劣。

而在汉末魏晋,驴鸣却因为几个人而成为雅事,流传千古。

据《世说新语》记载: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王仲宣即王粲,是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擅长诗赋,与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关系很好。他去世后,曹丕出席葬礼,因王粲生前喜欢学驴叫,所以曹丕提议宾客学驴叫为王粲送行,于是葬礼上驴鸣声此起彼伏。

王武子即晋代名士王济,子荆即孙楚,两人就是“漱石枕流”典故的主角。孙楚年少时想隐居,本想跟王济说:“我要枕石漱流。”结果一时口误,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济说:“流水不可枕,石头不可漱。”孙楚说:“之所以用流水为枕,是要洗耳;之所以用石头漱口,是要砥砺牙齿。”

王济死后,孙楚在尸体前痛哭,并学驴叫为其送行,由于学得惟妙惟肖,惹来宾客嗤笑。这说明,即便魏晋时代个性自由,前有曹丕驴鸣送葬的典故,驴鸣之癖在当时也并不普遍,颇显怪异荒诞,毕竟驴鸣叫的声音并不悦耳。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明代唐寅《骑驴归思图》,上海博物馆藏

东汉著名的孝子戴叔鸾学驴鸣是为了逗母亲开心,那么,他们几个文人名士又为什喜欢驴鸣?

有人认为,王粲是借学驴叫显示自己的卓尔不群,排遣内心怀才不遇的悲凉;孙楚则恃才傲物,驴叫就是他和王济之间的弦歌雅音,类同于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一曲高山流水,以驴鸣代替悲歌,表达失侣丧友之痛。魏晋时局动荡、暴君迭出、政治高压,不少横冲直撞的知识分子都死于非命。这种死亡的阴影,必然迫使一些文人寻求一种不关政治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苦楚和恐惧,学驴叫是一种比较幽默、愤世嫉俗的方式而已。

再看看春秋哥笔下的各种驴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古画里的小毛驴,也这么有文化!

是不是很有意思?


编辑:晓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