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世纪六场元首会谈改变了世界?

 展翅飞翔zvl2iu 2018-06-03

20世纪堪称是战争的世纪,要么是全面战争,要么是积极备战。大战空前,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也是空前的。

从1919年的巴黎和会开始,国家元首的面对面会谈成为处理国际冲突的重要手段。航空技术的发明大大方便了元首会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让峰会有了用武之地,大众媒体的发展则让各国百姓有机会看到元首们的一举一动,看到国际舞台上攸关自身命运的大戏。

资料图片:1919年,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巴黎和会。

峰会的源起

在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戴维·雷诺兹笔下,20世纪的历史是一场场元首会谈串联起来的。外交峰会这一“20世纪的产物”成为国际局势的缩影。大国小国、国内国外的矛盾、冲突、实力消长,戏剧性地展现在召开峰会的这一小段时间里,可以说,外交峰会既是现有国际格局的集中展现,也是改变现有格局的潜在力量。影响20世纪走向的几场峰会,都是国际格局的张力达到临界点时,亟须召开的会议。这时,低层级的沟通已经无法推动事态进展,打破僵局需要掌握国内最高权力的元首会面。

比如,1938年,希特勒一心借苏台德问题开战,英国首相张伯伦乘坐飞机去往德国,试图阻止灾难从天而降。慕尼黑会议将大战推迟了一年,却让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时,二战大局已定,美、英、苏三国需要确定战后秩序,这却不能通过低层次的谈判进行,否则容易把消息泄露出去,刺激纳粹德国,于是,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聚在一起,举行了现代史上最秘密的和平会议。1978年,美国、埃及、以色列元首举行戴维营会谈,是因为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中东问题经过30年的发展,矛盾越发尖锐,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几乎无法和平沟通。再比如,1985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会晤,当时冷战情势紧张,较低层次的沟通难以进行,他们会面,就是为了借助顶层的会议来重启谈判。

资料照片:美国前总统里根(右)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第一次会面。

一战、二战、冷战……种种冲突及缓和的背后,都有这些外交峰会在推动。每一次外交峰会上的碰撞,都将世界历史推向不同的方向。可以说,这些峰会攸关数十亿人的命运。决定这些峰会结果的是什么呢?从雷诺兹详细呈现的峰会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因素的作用:元首的个人能力、国家的实力和历史的大势。

三大决定性因素

先看元首的个人能力,这包括元首自身的人格魅力、善用团队力量的能力,以及对形势的掌握。

首先是个人魅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萨达特和卡特的惺惺相惜,1978年的戴维营峰会就难实现。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虽然意识形态不同,立场差异很大,但彼此敬重,因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接着说善用团队的能力。雅尔塔会议是三巨头的会议,更是三国外交团队的会议。三巨头善用团队的力量,不管是事前的打探、专家的简报还是间谍战,都帮助元首提前了解对方的筹码,最后能够达成一系列措辞微妙的协议,也有赖于外交团队的智慧。

资料图片:雅尔塔会议中的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维基百科)

在1972年及以后和勃列日涅夫对话上,尼克松就在这方面吃了亏。本来,此前中美关系的突破给了尼克松很好的筹码,但是尼克松和基辛格都喜欢单干,互不信任,将美国国务院、外交团队排除在外,因此峰会的成果打了折扣,反倒使美苏关系退化。再说对形势的掌握。这方面的著名反例是慕尼黑会议,1938年时,张伯伦既没有好好研究希特勒的心理,又把专业外交官甩在一边,没有智囊团提供简报,还不够坚持底线,幻想自己与希特勒建立了私人感情,导致严重误判,二战导致生灵涂炭,张伯伦自己也留下恶名。

第二个影响峰会结果的因素是国家实力。峰会上,元首说话的分量取决于国家实力,实力也是谈判的筹码。

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从纳粹德国回到英国后,宣称已经从希特勒手上“带来荣誉与和平”,无奈世人到后来方才醒悟,其手上的《慕尼黑协定》,纯为废纸一张。

大英帝国力量衰微,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就难免气短;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厥功至伟,英美需要苏联在战场上的支持,特别是要争取苏联加入对日作战,斯大林自然有资格强硬。因此,虽然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不少英美人士批评罗斯福、丘吉尔软弱退让,但正如哈佛历史学家浦洛基在他那本《雅尔塔》里所说,有鉴于当时的国家实力对比,英美已经得到了能取得的最好结果。卡特能够在中东和平问题上斡旋,固然靠他热情追求和平的个人魅力,但若美国没有世界霸主的地位,他的崇高理想恐怕也难以将埃及和以色列的元首带到一起。

影响峰会结果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历史大势。

1919年的巴黎和会可以说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首秀,威尔逊带去了“十四点计划”,提出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新设想,但美国国内力量并不买账,当他从试图缔造和平的巴黎和会上回国之后,参议院却拒绝批准美国加入国联。连威尔逊都没有能力让美国加入,带有理想色彩的国际联盟从建立起就注定失败。而到了1945年,形势已经不同。两次大战早已让世人厌恶了势力均衡的老欧洲外交,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上以在联合国席位、波兰问题上让步为代价,争取到了苏联对联合国的支持,雅尔塔会议结束八个月后,联合国就成立了。

毕竟,峰会只是在关键时机上助推的力量。峰会的成果能否长久,在峰会取得的利益是否长远有利,都无法脱离历史的大势。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让希特勒占了便宜,断然改变了历史,挽救了希特勒的统治,把世界大战推迟了一年,但最终,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覆灭,他自己在地堡中自杀身亡,成为人性泯灭、邪恶的代称。

《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一书封面

元首们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

正因为元首的个人能力、国家实力、所处时空历史大势的不同,有的峰会似乎能扭转乾坤,有的峰会成效极为有限,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如今,“峰会”这个词几乎成了日常用语,我们再熟悉不过,却往往忽略它背后的意味:在最高级别的会谈上,各国元首历尽艰险,登上顶峰,在众目睽睽之下,赌上自己的声誉和国家的命运,他们顶着政治、身体、心理上的沉重压力,施展各样手段来摆布对手,达成目标。雷诺兹的这本《峰会》,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峰会的艰难与无奈。

他笔下的元首们爬得很高,很危险,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也的确改变了世人的命运。他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的历史,都因他们而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