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门画派 @文伯仁画选

 伯乐书香小屋 2018-06-03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曾入邑庠就读,后来放弃举业,以画维生。文伯仁的叔父是引领当时苏州艺坛风尚的大师文徵明(1470-1559),因此他早年的学养与画艺,深受苏州当地传统及文徵明的影响。中年以后,文伯仁曾游历北京、南京、松江等地,成为将文派画风引介到其他城市的重要推手。 
文伯仁是习仿文徵明风格的后辈与学生中,自成面目,卓然出众者。他将文徵明结构繁複的图式,朝更精緻严密的方向发展,以工细的用笔与敷色,别出心裁的构图,表现鬱茂清幽的山林胜景,散发出文派作品特有的雅澹气质。观者常以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王蒙(1308-1385)与之相比。

文伯仁 泛太湖图


本幅款署:“隆庆己巳春从胥口泛太湖因写此图。五峰文伯仁。”下钤“五峰山人”印。
此图作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文氏68岁时。画面描写从胥口泛舟太湖所见的景色,构图采用了中国古代绘画“三远法”中的“平远法”。中国画家追求为山水传神并直抒胸臆,即使以实际的山川为题时,也不拘泥于视觉上的机械描写。此幅画中“平远”的构图真实自然,着重表现辽阔的水面,与文氏常用的重叠塞实的布局有所不同,突显了太湖的浩渺。此种构图方式极好地突出了主题,展现出清旷幽远的意境。设色淡雅,为文派绘画的典型风貌。在笔墨表现方面,画家以文徵明的细笔画为基底,上追王蒙,山石用干笔勾勒、皴染,细劲缜密,有很强的个人风格特征,属文伯仁上乘之作。



文伯仁 万壑松风图


该图系文伯仁的“四万图”之一,自识:“万壑松风。五峰山人文伯仁写。”钤私印两方。作者绘高峰巨嶂、松竹叠翠和隐庐数间,构图和笔墨、造型尽得元代王蒙的形与神。构图繁密而不拥塞,行笔细密却不琐碎,山路松声,云壑泉涌,满幅风动。气韵浑然一体,纯系文徵明传派的风韵。



文伯仁 春溪捕鱼图 北京故宫藏


文伯仁 青溪放棹

画中人物閒适地荡舟于平静溪流上,四周美景环绕。远山近岭浮沉于瀰漫的云气间,两岸坡陀平缓地伸入水中,交组出蜿蜒曲折的溪面,一路迳向白云深处。此作以文派风格重新诠释米氏云山图,画中施以一般称为「米点」的湿润横向短皴,交叠林木蓊鬱之感。不过文伯仁的笔画较为精细,并将原本米家风格叶片较为茂密的林木,调整成较富姿态且修长的品种,描绘出米家山水的秀雅云山美景。



文伯仁 李愿歸盤谷圖

本幅作于1570年,是文伯仁晚年的作品。李愿是唐朝人,因当时官场险恶而退隐于盘谷。根据记述,盘谷为两山夹峙,路途幽深曲折,但腹地宽阔、泉甘土肥、草木丛茂,为幽居佳处。 文伯仁以高洁的李愿比喻回乡隐居的友人季重,并以理想的隐居地盘谷比喻其居所。画中山石蜷曲的皴线与轮廓处洒落的浓重苔点,可看出文伯仁运用的是元代王蒙风格。画面虽小,但物像纷呈,旬为佳构。




文伯仁 松冈竹坞图 台北故宫

画中前景有戴笠僧人拄杖前行,将进入林间寺院;中景有一渡桥文士,或许即为「放浪谿山已有年」的文伯仁;远景宛若随著云雾浮现,凛立天际的秀峻山头,应是令作者追求神往的盛景。此画原作于嘉靖甲子年(1564),六年后文伯仁又在画面右上方题诗。画题「松冈竹坞」,就是出自诗中的文句。这件作品用笔虽较粗放,但仍维持文伯仁喜爱布置画中细节的特色,与本次展出的《李愿归盘谷图》扇面类似,均属于文伯仁的晚期採王蒙风格的佳作。



文伯仁 万壑松风图 台北故宫藏


明 文伯仁 秋林叠翠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