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系列——常青院士专场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houfour 2018-06-03



常青,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现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学刊主编。主持完成5项国家级研究项目、10余项历史环境再生工程设计,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包括两项国际金奖在内的10余项建筑设计与研究奖项。

 

常青:整旧如故 与古为新——历史环境再生思考与实践


常青以解析遗产“故”与“旧”的异同为引言,指出“故”可使人联想到遗产从何而来的产生原因;“旧”则多表示遗产经由岁月剥蚀的变化结果,并认为胡适先生所说的“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其实即是指以保存遗产为前提的文明再生。与之相关,常青还提到同济冯纪忠先生倡导”整旧如故“,对建成遗产的”故“与”旧“作出区分,认为这是对”整理国故“在保护方法上的补充,并将之作为了历史环境中创新设计的前提。这种现代的古今观在中国也有其传统渊源,如在唐朝诗人司空图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名句中便有清晰表达。


谈到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常青借温斯顿.丘吉尔 “后顾多远方能前瞻多远” 的名言,指出这种以史为鉴的人类经验,正在受到当代文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他引述英国学者大卫.罗温塔尔的观点进一步对之说明:我们正处在“凡事方兴即废,过往陌若他乡”的激变时代,“在快速失去和变化的困扰中,唯有紧紧把握住残剩的定力,方能保有些应对的底气”。而所谓定力和底气,与文化遗产及其所蕴含的历史身份密切相关,在全球化推动“普适性”压倒“识别性”的时代大潮中,很显然,罗温塔尔以此来解释文化遗产热产生的缘由不无道理。


常青认为核心概念是事物认知的基石,他从建筑学的角度概括出有关“遗产”概念的三层含义。一是“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这是由建造形成的文化遗产总称,也是一个社会历史身份和文化传统的空间载体;二是“历史环境“(historic Environment),这是建成遗产的集群空间概念,包括了城、镇、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段和聚落;三是“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这是被赋予了特定人文意涵的人工与天工相交融的文化遗产,包括近来正被国际学界热议的历史城市地景(HUL)。常青认为将“cultural Landscape”译成“文化地景”,会比“文化景观”更能寓意人造与天成的二元关系。


接着,常青将话题转向历史环境再生的讲座主题。他提出“再生”(regeneration)的概念也有三层含义,即:遗产本体的“存遗补缺,整体完形”;生活形态的“死而复生,恢复活力”;以及历史环境的“整旧如故,与古为新”。他特别指出再生不同于“改造”(transformation)和“更新”(renewal),因后两者更侧重工具性和手段性,并不普适于建成遗产及其历史环境;而再生则更强调价值性和目标性,也即以保护为前提的复兴(revitalization)。


常青并提醒”复制“(duplication)极易与”再生“相混淆,复制是再造缺乏历史信息的仿品或赝品,因而已基本不具有原物价值(有充分依据和特定价值的复原例外)。他引9世纪建筑大师V-勒-杜克的名言,“非以保存践行保护,而以再生探索修复”(re-creation),指出了其虽不完美,却提出了一种化解历史和记忆辨证冲突的再生策略,即所谓“积极的保护观”(active conservation)。


关于历史城市再生方式,常青指出第一代国际建筑大师L.柯布西埃和F. L. 莱特等人有着共识,那就是除保留和隔离“历史中心”外,对旧城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更新,这可以说与法国19世纪的“奥斯曼计划”简直一脉相承,都是“悠悠万事,唯理为大”的现代性(modernity)思想驱动使然。但到了后现代时期,人类精英对城市现代演进走向的批判性反思层出不穷,常青引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和简.雅各布斯的观点,认为历史城市死而复生的第一要务是恢复其可识别、多样性的文化功能,唤醒集体记忆,重接交往纽带。


为此,建筑家和规划家开出了不少药方,其中,常青认为科林.罗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学说具有划时代性,因为他提出了城市演进在文化记忆的怀古恋旧和科学技术的为新而新之间,可选择借助拓扑变换的新与旧、想象与真实的共生方式-拼贴策略和设计方案,其思想意涵类似于中国传统的“与古为新”。


常青由此提出了历史城市演进中的新旧建成区关系的三种结构:第一种是并置结构,以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两侧的旧城区与拉德芳斯大门以外的新城区关系最为典型;第二种是拼贴结构,以上海旧城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与新城区的交错拼贴关系较为典型,尽管这还算不上是科林.罗所构想的“拼贴城市”;第三种是同心圆结构,以北京故宫为核心的新旧环形城市结构关系表现得最为显著,这是中央集权国家形态在都城结构上的现代演绎。


三种新旧城区结构关系


作为地方大都市历史环境的的典型,常青还特别提到了上海城市名片-石库门里弄的三种再生方式,即上海版的香港兰桂坊方式-“新天地”;权益共享型方式-“田子坊”;以及拆留参半方式(拆除复健和保留修缮相结合)-“建业里”,指出了其优劣得失。此外,常青还对并非建成遗产的当代既有建筑群微更新案例-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再生项目做了点评,认为其将老建筑大部保留,密集植入创意功能,插入贯通的交往空间,对城市再生中的新旧关系处理有一定借鉴价值。


在讲座的最后,常青对当前地方风土建筑遗产在城乡建设中的窘境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认为这已不仅仅是解决乡愁载体如何保护的问题,而是应对风土街区和聚落如何再生和复兴的问题, 他认为对此有三点需引为注意:第一,标本式保护,即原址、原貌保存和修缮(rehabilitation),改善内部使用质量;第二,结构性保护,即保留风土聚落尺度、肌理前提下的翻建(renovation),大幅提高建造和使用质量;第三,再生性“社会设计”,即探索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与生活,体现法制和自治精神的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


此外,常青在讲座中还介绍了自己所主持的多个历史环境再生实践案例,涉及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地方匠作等的再生难题,以及整旧如故、与古为新的设计理念和策略。 


外滩九号修复与再生工程设计


上海外滩源再生规划即修复方案设计


日喀则宗山宫堡再生工程设计


宁波月湖西区北片再生工程设计


海口骑楼老街整饬与再生工程设计


湖湘风土匠作再生-汨罗屈子书院工程设计


常青院士讲毕,与在座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话题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致结束词:

“常青院士的讲座非常生动地总结了他在遗产保护、风土再生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有很多收获。如常青院士所说,我们处在新旧共生的建成环境里,如何更好地处理与遗产的关系,达到再生与复兴的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讲座结束后,庄惟敏院长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赠送常青院士“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纪念牌,并赠《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此次常青院士演讲为“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第四站,本次系列活动将于2018年全年持续举办。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系列

Academicians Talk Series Thinking Architecture Tsinghua (Special Edition)

 THAD 60th Anniversary

主办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协办方:《住区》杂志、《世界建筑》杂志

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办于2013年,力图在建筑实践、建筑教育、建筑研究之间架设桥梁,是凝聚、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平台,其特别版一直以来关注中国建筑与城市思想前沿,关注中国建筑与城市领域的引领性思想,关注通过建筑与城市领域的工作贡献于国家新时代建设的关键力量,以呈现中国当代建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个人与案例为己任。 

2018年,正值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与国家一起经历了社会与经济的起伏转折,成为了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与城乡发展的见证,一批批建筑师为中国的建筑设计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创作了大量在中国当代建筑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清华建筑思想论坛特别版暨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院士讲堂”,力邀国内建筑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院士来到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分享建筑设计的实践、研究与思考,满足建筑院校学生、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实践者对知识与思想的渴望,以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开创美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