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孩子练字时写的还行,写作业就龙飞凤舞现象的几点商榷

 驽驾斋 2018-06-04


   经常有家长提出如题目一样的问题来问我,我也从最开始的一脸懵逼,变成现在的一脸厚皮。好了,废话少说,来谈正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一般回答是孩子练字时间短,还有写作业是为了快练字是为了好看,以及练字的心情和写作业的心情不一样……大概这么几条。家长问完,我答完。家长一脸悻悻的离去,我则如释重负。但近来读书读得多了,我就发现其实这个问题自从有了文字就一直存在,而且至少存在了四五千年。这个问题其实四个字就可说明白,那就是“以趣约易”。

什么是以趣约易?

先看字面意思,趣就是趋的意思,约易,简约便易。合在一块就是把事情简单起来。这句话出自许慎《说文》里,原文是“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颇省改”“以趣约易”都是把原有文字加以改变使之变得方便易写。然而省改字体以趣约易这件事儿并不是秦始皇他们发端,而是自创立文字之初就已经开始。请看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虎、犬、牛、止、戍几个字又复杂难写的图画变成线条简约的文字。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无需多举。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正体字和俗体字。所谓正体字就是官方用字,主要用于书写祭文、诏书、法令等,俗体字就是士大夫和民间书信往来,官吏日常公务所用。比如,商周时代的正体就是那些刻画工整美观的甲骨文、金文。而俗体与之相对就是那些刻画比较草率的甲骨文和金文。战国和秦代正体是大篆和小篆,俗体字则是隶书的雏形。草书其实也发源于这一时间,由篆书和隶书变化而来。两汉魏晋时期,秦代的隶书逐渐上升到统治地位,摇身一变而为正体字。这一时期隶书成熟完善,草书行书也渐渐成型。另外,汉代统治者刘邦、萧何、曹参等人都出身小吏,而隶书正是刘邦之类的下层官吏使用最频繁的书体,隶书的统治地位或许也和他们这些统治者有一定关系,这只是一种猜测,等待高明做一论断。三国时期楷书开始出现,但那时的楷书还只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俗体字,直至晋隋才逐渐变为官方承认的正体字。但是在民间却依然以行草书为常用字体,因其简便易写。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明日常书写大多以俗体字为主,如行书草书。官方正式的书体则多是篆书、隶书、楷书这一类庄重易识的字体。然而写作业应该作为日常书写行为还是比较正式一点的行为呢?我认为作为一种介于正式与日常之间的行为比较合理。所用书体应以楷书和行楷为主,如果写行书草书则不宜让人辨识,反而增加麻烦。所以孩子还是需要长期的练习,把楷书书写形成一种运动模式,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才是上策,而不是一曝十寒,始终都在重复用功。希望大家能够警醒,不要徒耗时日,怨尤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