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读美文丨董宏猷:舌尖上的武汉之豆丝

 沈维鑑 2018-06-04

文/董宏猷 

豆丝是武汉的特产小吃。它的普及率,是仅次于热干面与米粉的,也许是因为它的制作,要比面与米粉复杂一些的缘故。豆丝的主要原料,其实是米,然后是绿豆。米一惯是很谦虚的,从稻谷时期起,就沉甸甸地垂着头呢,因此就让豆丝姓了“豆”。


武汉附近的郊县农村,春节前都有摊豆丝的习俗,当然还要揣糍粑、熬糖。25年前,我下放到汉阳县当知青时,就亲手摊过豆丝。我至今还忘不了年前的冬夜,因为下过雨,或下过雪,村里一片泥泞。天黑得很早,屋脊与夜色融为一体,于是一方方金色的窗口在浓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明亮。从这些窗口里,传来嘎吱嘎吱的推磨声,以及炒热豆丝的大蒜香味儿。米和绿豆磨成了浆,再将油锅烧得辣辣的,舀一勺浆往锅里一旋,一张豆皮就吱溜吱溜地揭了起来。然后将豆皮叠折,用刀切成手指宽的“丝”。常常就有人循香而来,或是咯咯的木屐声,或是胶鞋踩在泥泞中的呱叽声,在窗口笑喊:“恭喜恭喜!”主人便吆喝住狗,开门迎客,主妇便飞快地切大蒜,用香油将刚起锅的豆丝再配以大蒜或瘦肉干炒,于是一盘香喷喷的炒豆丝便驱散了冬夜的阴冷与严寒。


武汉市最早的市民,当是郊县的农民。于是豆丝自然成为武汉的特产小吃。


豆丝可炒,可煮,但最负盛名的,是武昌的“老谦记”的干炒牛肉豆丝。之所以用牛肉是因为其店主冯谦伯原是清末新军的士兵,有一老行五,曾随左宗棠到达新疆,从维族人手里学到烹任牛肉的手艺,遂传于冯谦伯。民国后,冯在武昌青龙巷开设牛肉馆,便用牛肉来炒豆丝。武汉人吃惯了大蒜素炒豆丝或汤豆丝,而老谦记的豆丝除配以牛肉外,还配以水发香菇、玉兰片等,风味独特、香脆可口,于是誉满江城。


武汉的小吃,一向用料讲究。正宗的豆丝,要用青山产的黄米粘、武昌产的绿豆。牛肉呢,当然是黄牛的脢子肉为佳,与丁香、桂皮、八角一起,用砂铫置旺火上煨,熟至六成,再小火续煨,熟烂后捞出切成片,再用牛肉汤烧煮成牛肉臊子。这样又可以做成牛肉汤豆丝。还有的餐馆,用肥肠做臊子,也别有风味。肥肠煨得糯烂,适合于牙齿过于温柔的爹爹婆婆们吃。


我个人的爱好,则喜欢吃牛肉糊汤豆丝,以及热干豆丝。不用臊子,像下热干面那样,用芝麻酱干拌,一个上午,连打嗝都是芝麻香。今年正月初八,我与妻又回到阔别20年的第二故乡。肉且慢,鱼且慢,首先点着要腊肉煮豆丝解解馋。一碗下肚,胡子花白的老董又变成当年的知青小董。小吃虽小,却能返老还童。对于思乡的游子,豆丝正可称为“豆思”呢。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