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民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

 驿路铃声 2018-06-04

  不止一次地看到人们把农村的贫困与落后全部归咎到农民的无知——盲目的多生多育。宋丹丹和黄宏的春晚小品对这种现象更是进行过深刻的讽刺与再现……
  这确实是原因之一,可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农民想方设法东避西躲历尽千辛万苦也一定要生一个儿子?它反映的又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一,传宗接代的需要: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于人类更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念。
  中华五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传承,其中就大力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受影响恐怕不仅仅只是农民,同样也是城市居民普遍逃不出的巢臼。
  1,香火延续:在中国,女儿从来不算是自家人,什么“亲三代,族万年”,由女儿延续下来的后代,只,香火能算是亲戚,至多来往不过三代人,之后便是互不相干的陌生人。
  而由儿子一方延续下来的香火,只要同姓同族,哪怕往上数十代彼此之间没有血缘亲情,也是一个家族一家人。
  2,身份地位:没有儿子的人家自觉低人一等,不仅人前抬不起头,日常生活也会受尽欺压;嫁出去的姑娘因为没有娘家人作后盾撑腰而不被婆家待见,备受凌辱。
  3,财产继承:没有儿子,再大的家业,也是后继无人,最终落入别人之手。
  过去不少地方甚至有这样不公平的陋习:父母死了,因为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再多的遗产只能由同族一方属伯关系的后代承继,亲生女儿反而没有继承权。
  无论宗族之人多么繁盛,人们还是希望由自己的亲生骨肉来继承一切,而不愿意一生心血旁落——哪怕是同宗同室之人。
  二,养老送终不可少,这就是一定要生儿子的根源所在。当养老问题还没有纳入到社会机制,农民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养老就成为家庭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这就叫做“养儿防老”。
  在农村指望女儿养老是不现实的,农民的生活来源于农田收入,大多数人的日子捉襟见肘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正如上面所说,女儿一旦嫁人根本就不算自家人,遇上个强势有能力的女儿,或许还能照顾一下父母,否则,自身都难保,再怎么有心,也是无力顾及。
  一旦年老体衰不能动了,无力劳作,生活便没有了着落,只能指靠后人。就算本族也许很强大,但族人不一定管你死活。病死家中数天无人问的个案并不少见……
  逢节祭祀,尤其到了清明节,“有人的坟上三担土,无人的坟头冷清清。”
  有儿子才算有后人,只有儿子才有资格在祖坟园里给祖先给故去的父母上坟,女儿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所以许多人都觉得:没有儿子,活得没有希望。因此生活上失去进取的动力,甚至成为自暴自弃懒散度日的借口……
  三,农耕生活的保障,有没有儿子也是个严峻的生存问题:农耕生活离不开壮力的男丁。令人望而生畏身体力行的农田耕种劳作的艰辛与强度,岂是势单力薄的弱女子能完成得了的?
  特别在山区,且不说家庭用水要老远地一担担挑回来,种过田的人都知道,什么农活都离不开肩挑背扛的,耕地,犁田,灌溉,土地施肥等等,还有收割时,那些沉重的担子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很无能为力。
  亲身的经历……
  我家男生就一个哥哥,读初中的夏天,正是收割大麦的时候,因为路远,只靠哥哥和老父亲当天收不完。于是,比我小两岁的妹妹和我,四个人从山里挑大麦回家。
  五六里路的样子。哥哥是教师,没有多大的耐力,我和妹妹两个只捆了小小的两捆,可能不到三十或者二十斤。
  农村的人都知道,成熟的大麦很脆,一碰,麦穗头就会断掉。我实在挑不动,肩膀又痛,又不能放下稍事休息,就一路哭一路艰难地往家里挪。比我高大一些的妹妹一样地吃力,不过她咬牙坚持着,挑到了家又折回来接我……
  这样的处境,没有男劳力的人家,生活举步维艰,无一不是困苦。就算是男人成年累月的劳作,也是劳心费力的疲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烈日下的辛劳换来甚微的回报,许多家庭入不敷出,甚至不保温饱。这样的情形,当生存都成问题时,哪里有什么热爱劳动?只是生活所迫之下的煎熬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农家孩子努力读书拼命想考上大学,因为,这是摆脱繁重的体力劳作鲤鱼跳龙门的唯一出路。
  早年一部电影《人生》中高嘉林正是农村生活中千百万个农民子女痛苦挣扎的真实缩影。
  妄图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看似一种妥协,其实,何尚不是在抗议这种不合理的城乡分化的体制?
  城市居民没有后顾之忧,从一出生就吃着皇粮到不能工作时能按月领取退休金和养老保险,相较而言,自是优越从容。
  所以,别将贫穷都怪罪到农民的多生多育上,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当社会不能给予照顾时,是农民的一种自保,是生活不能得到保障时一种求生的挣扎。
  看看“一个老人的最后几天”吧!她生活的样子正是无数孤寡老人的经历和正在进行时的悲惨命运,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人,如此凄惨晚景,是谁之过?
  她的无助是社会的遗弃,她的无奈是社会的冷漠,她的遭遇正是现行社会体制的必然结果。
  追根索源,仍然是农村养老体制的欠缺,这个社会性的深层问题反映的是我们的社会制度的确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健全。 
  只要完善了农村的养老机制,给予老人们足够的关注与关怀,这样的情景就有可能避免发生或者消失……


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