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介绍——《昭陵六骏图》

 泊木沐 2018-06-05

《昭陵六骏图》,金代赵霖所作,为绢本、设色,长27.4厘米,宽444.9厘米。经清内府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 (jí)续编》、《石渠随笔》著录。

此图依据唐太宗昭陵六骏石刻而绘,全卷分六段,每段画一马,旁有题赞。骏马的形态既忠于原作,又注意发挥绘画之长,通过遒劲的笔法和精微的设色,将马匹的毛色表现得更加真实自然,战骑驰骋疆场的雄姿也刻画得十分生动。无论是奔驰、腾跃,还是徐行、伫(zhù)立,都能曲尽其态。

所谓“昭陵六骏”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战马。在唐开国战争中,它们先后为主人乘骑出战,陷阵摧敌,立下了功劳,它们的名字分别是:飒(sà )露紫、卷毛騧(guā)、白蹄乌、特勒骠、青骓( zhuī)和什伐赤。李世民登基后,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园,于贞观十年下诏,将六马的英姿琢刻于石屏之上,镶嵌在昭陵北阙。同时亲题赞辞,记载马名、肤色、乘用时间、所负箭疮和气格秉赋,以示对六马的表彰和怀念。此图从摹画刻石而来。其如丘行恭像、鞍辔(pèi)杂佩和箭疮位置,画卷也都一一誊写,标记清楚。此图笔致劲健,敷色淳厚,使人追想唐人画马的雄壮风格和六马骋驰战场的雄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墓旁祭殿两侧有庑(wǔ)廊,“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炫耀一生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诫后世子孙创业之艰难。

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骠"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

青骓”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石刻中的青骓作奔驰状,马身中了五箭,均在冲锋时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马身后部,由此可见骏马飞奔的速度之快。

什伐赤”“什伐”是波斯语“马”的音译,这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纯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石刻上的骏马凌空飞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马的臀部,其中一箭从后面射来,可以看出是在冲锋陷阵中受伤的。

飒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唐太宗特别将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丘行恭卷须,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战袍,头戴兜鍪 (móu),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为马拨箭的姿势, 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拳毛騧(guā)”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石刻拳毛騧身中9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

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 gǎo)时所乘。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liè)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昭陵六骏石刻以统一战争为题材,手法简洁浑厚,造型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

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被盗运到美国,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近百年来“昭陵六骏”的来源一直是一片谜团。一般来说,古代良马特别是名马,都有自己的名号,就像现代的豪华汽车都有性能标志与外形品牌一样。通过语源学确定昭陵六骏名号也不是中原本土之名。

六骏汉文含义应从外来语言认真探讨,利用突厥语作为解谜的“钥匙”,考释求证“拳毛騧”应源于“权于麾”国的大良马,“什伐赤”应是突厥高级官号“设发”命名的坐骑,“白蹄乌”应是冠以“少汗”荣誉性专名的坐骑,突厥语“少汗”应是汉语“白蹄”真正的原意,“特勒骠”的“特勒”是突厥常用的一个官衔。“飒露紫”还原为“沙钵略”,含义就是“勇健者的紫色骏马”。“青骓”来源于突厥文,指来自西方大秦的骏马,唐太宗用突厥语或突厥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驹良马,更重要的是纪念和夸耀自己的丰功战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