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忠厚、善良的品质, 让李治得以继承帝位!

 金色年华554 2018-06-05


华夏皇帝漫谈之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成长于一个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祖父和父亲为他打下和坐稳了唐朝的江山基业,他只需守好这份家业,做一个“无为”的守成之君。事实证明,李治的这个守成君主还是做的不错的。

高宗李治

在小时候学习《孝经》时,太宗问李治书中的要义,他回答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可见李治从小的期望就是做一个宽友仁孝的人,这点也正是他最终获得太宗认可而登上太子之位的原因。

李治对父亲李世民极其孝顺,又和执掌朝政大权的舅舅长孙无忌关系特别要好。他之所以能够被立为太子,则得益于他两个哥哥对储位的争夺。魏王李泰对太子李承乾步步紧逼,逼得太子李承乾企图以发动政变来解决问题,而魏王李泰的夺嫡行动更加明目张胆,这些都使太宗心里难过至极。太宗晚年犹豫再三,为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恪诸子,最终决定立仁孝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的继位,长孙无忌起到很大的作用

李治性情温和,很听话,对父亲的教导都能虚心接受。唐太宗为了尽快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储君,费了很大的心血。为了锻炼李治的政治才能,太宗经常让他陪自己上朝,观看平常的政务处理,有时还让他对一些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为了提高太子的微信,太宗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的调遣,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太子的处分。而且让朝廷的重臣都兼任东宫的官职,名义上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实际上是培养太子的官僚队伍。

生活中,李治也时常受到太宗循循善诱的教育。李治吃饭,太宗就教育他要知道稼稿的艰难,不违农时的道理。李治坐船,太宗就告诉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君主如舟”的道理。李治每听到这样的教诲,总能洗耳恭听,并表示永不忘记。太宗晚年还亲手撰写《帝范》一书赠给李治,让他明白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

帝范

太宗东征高句丽时,让太子监国,李治表现得很出色;而且对于李治的孝顺,太宗还是挺满意的。李治自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立为太子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登基称帝,一共做了六年的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太宗病重。太宗在病重期间,还是放心不下,最后为李治做了一次人事安排。他对李治说:“李勣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没有任何恩惠,恐怕今后难以为你所用。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如果他在长安流连不走,你就把他杀了;如果他立刻启程赴任,你日后就把他召回来,他可能就会对你感恩,为你效力。”太宗临死前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托付后事。太宗死后,22岁的李治即位,他就是唐高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