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情成体系统工程的心理动能解读(一)

 阿里山图书馆 2018-06-05
林华
文章发表于《音乐艺术》2014年第1期
内容提要:音乐创作和诠释的使情成体,是一项涉及多面的心理活动系统工程。该文立足于艺术心理学的视角,从心理动能的生成、在音乐中的轨迹、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在音乐发展史中有何作用四个方面加以深入讨论。
 
关键词:使情成体;心理动能;音乐创作
作者简介:林华(1942~),男,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上海200031)。

人类科技高度发展,已可揽月捉鳖,但对自身的生命和心智机理,却深知不多。本世纪各学界即以揭开这两大奥秘为研究首要目标。关于基因组织的解码,全球科学家共同合作,进展很大;而对认知机制的探寻,特别是对艺术认知的剖析,我国学界似乎还在酝酿。须知在音乐心理方面,需要解释的问题还真不少:作曲家的灵感是如何在心头闪现的;灵感火花是怎样引发他们的心理动能的;这些动能轨迹又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的;心理动能又如何穿越历史推动风格变迁的……可以说,诸多问题在我国从来就没有被认真地从艺术心理学学科的视角展开讨论过。
 
一、艺术创作的心理动能生成
 我们的学者对于认知研究的踌躇,恐怕是有历史原因的。新中国的艺术部门领导者们似乎并不喜欢谈论“心理”、“灵感”之类的词汇,更不会让研究者去了解弗洛伊德[1]把创造归于性本能的理论,或者像阿恩海姆[2]提出的关于物理、生理、心理之间具有异质同构关系的格式塔学说了。于是一些文艺学理论宣称,创作的要素在于思想、生活、技巧。这些经典通常又会十分强调前两项,但凡讲到最后一项,总是语焉不详,最后的结论总不外乎是:到火热的生活中,认真地改造思想。

当局对艺术青年十分关心,英明指示不断,于是文科教室就被搬到农村工厂去了。大学五年,我们这些虔诚的学生,几乎有一大半时间都在认真地挑猪粪,学习车钳刨的活儿,也算是体验着生活,交了一些青年农民和工人的朋友,思想多少也有了触动。可面对五线谱纸就是不知道该怎样把自己在火热生活中的感悟写成音乐。于是产生了疑惑,领导何不直接让工农兵去写交响乐呢?岂非更省事了吗?

这并不是只是我们才有的愚蠢想法。事实上当局也果真是这么做了。不少工农青年从生产第一线抽调到学院来进修“四大件”。但看他们的创作,也并不见得有什么杰出之处,有的听来简直就是童谣。[3]

于是渐渐明白了,艺术当然来自生活,但能够创作的人肯定还需要某种特殊的能力,使他们得以把现实意象、现实情感“转换”为虚幻意象、虚幻情感。[4]否则,纵然拥有被当局认定的思想觉悟、特定的生活经验以及某一阶级的坚定立场,也是无从写出什么可以称为是艺术的作品[5]来的。

即便是有了这种由现实向虚幻转换的能力,也必须是贯彻在“使情成体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中的:亦即生活中得到的感动、思想上的有所触动、情感上产生的激动,以至下笔时刻的冲动、素材安排的调动,等等,都需要以这种能力为引擎,足以把心底深处的热情推到一般形式的构成,乃至最后成为出众的作品。

若要认识这种心理动能,就得把创作环节的每一步骤,都放在艺术心理学的显微镜下作切片解读,而这又是机械的反映论者最忌讳的讨论。

敏感
如前所述,这种能力既非人皆有之,亦非写作技术所能替代。因此我们就得从生理构造的差异去寻找产生这种能力的原因。由于生理器质人各不同——诸如神经传递信息的速度、刺激的阈限值、兴奋持续的时间等等,就会使一部分个体对于某些外界信息——特别是可以构筑各门艺术的介质如声、光、色、形、态等等——会给予特别关注,并由此感到格外愉悦或厌恶。[6]
这种被称为“敏感”[7]的感应力和感受力——亦即通常所谓的艺术感知觉,[8]倘若处于一定心绪笼罩,又会进一步引起特殊心理运动:[9]或激发某种情感,或联想其他物事。例如正经受挫折,看见一抹红霞日落,就感到十分悲壮;恰孤居客舍,听着连夜断续雨声,便觉得万分愁苦。

当然,引起心理活动的缘由是多样的,景象刺激只是其中之一,由实际利益、人际关系产生的情绪会引起更持久的情感反应。

在情绪发生的同时,机体为着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本能,会产生努力使心理恢复常态的反作用力。[10]绝大多数人采用当即宣泄的手段予以舒缓,正如我们看到儿童游戏时随口唱出的“更敢!更敢!”散发着自己的兴奋;或如时下影视片的演员,多爱以头撞墙表演着角色内心之抓狂状态。如此这般,生活中随时可见。[11]

无论怎样宣泄,其性质都是现实的情绪或情感。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情感也随着现实刺激源的消失或改变而散去或转化。

但对于敏感者说来,情绪既起,便受到内心的反作用力更为强烈的压迫,以至挥之不去。我们常常在诗文中可以看到他们特有的艺术感知觉对这种压力所作出的反应:“这秋夜美得让人心痛……”“对着高山大海呼喊!”因此他们企图宣泄的方式也就远不止于听任躯体的动作,或者让肉体去承担精神的强烈感受——诸如借酒浇愁之类,而是把这种反作用力丢到酿酒缸里——那是用艺术符号煅烧出来的缸——情绪在其中得到浸润、发酵,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情感,于是就有了“残阳如血”的诗句,就会有了雨搅梦魂的前奏曲。

由此可见,激发艺术家转换现实情感为虚幻情感的原动力,是由“敏感”的火花引爆的。创作者的现实行为表现,诸如阶级意识的觉悟高低,思想立场是否坚定,有否深厚的生活基础,或是写作技法的高下,等等,与他的心神能否燃起艺术灵感的火炬,并无直接的关系。须知以现实符号解释自己的现实意识,与以艺术符号解释自己对世界的理性把握,那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能力。

耗散结构
敏感者感受力的特殊,不仅因信息刺激而产生了不同于常人的快感或恶感,以及为着恢复常态的反作用之强烈,而且也因为生理上亦有明显反应。肢体往往有不由自主的外部动作:或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或焦躁不安,抓耳挠腮;甚至还会有发声器官的参与,或低声叹息,或狂歌长啸;生命节律也随之变化,如脉搏加快、气息变短,[12]等等。在敏于音响感受——亦即所谓声色感[13]——者说来,这些特殊感受还会转化为内听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14]从而诱引着音乐家把它们编织为艺术符号。[15]

这种引诱,让艺术家进入了或可称之为“前灵感”的状态,那是灵感爆发前的未雨绸缪,也是艺术家们最痛苦的时刻: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此时若有吐出,必是一些朦胧断片的词句、画面、音调、节奏,而未能找到对应的艺术语言——正如我们想为柔美月色低吟却找不到韵脚那般;也可能是长期积累心底的一些创新意向又有一逞的冲动,却又无法在新的意象中得到表现……

这捕捉灵感的痛苦,以及把它们编排为适当符码的愿望,或许可用耗散结构[16]的理论解释了:[17]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正处于“前灵感”状态痛苦地思考着的艺术家),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因为偶然信息刺激的触动),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艺术家)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热情向外迸发,并予以符号化),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前灵感)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将音高、节奏、音色等介质,以及片段的构想、素材等等,编排为具有一定逻辑的符号语言)。
但是这个“系统”(进入了灵感状态的艺术家),又是怎样与外界交换能量(体验外界的力迹运动,转化为心理能量的宣泄运动),构成怎样的有序状态(具有秩序感的作品形体)呢?

注释:
[1]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2]阿恩海姆(R.Arnheim,1904~2007),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

[3]年长的读者想必都能记得诸如《戴花要带大红花》之类的“音乐作品”。
[4]详见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请参见后文关于“艺术音乐”的注解。
[6]参阅沈汪兵、刘昌、王永娟:《艺术创造力的脑神经生理基础》,载《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7]在这里“敏感”一词作为生理学的词汇,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特殊感应力和感受力。

[8]参阅拙作《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第93页。

[9]在这种情况下,“敏感”一词要作为心理学词汇使用了。在黑格尔的著作中,“敏感”一词甚至还带有“直觉”的意 味,即介于感觉与思考之间、兼有两者特长的特殊心理功能,这不仅是感性的观照和感受,而且包括理智之光对事物本质的觉察。

[10]参阅卢家楣等:《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8,第286页。
[11]情绪反应包括行为,以及后文将谈及的自主反应和情绪交流。参阅N.Karlson等著《生理心理学》,苏彦捷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2]这些因情绪引起的自主反应模式是多样的,例如悲伤导致高心率,快乐却变为低心率;愤怒使心率加速,恐惧使皮肤温度降低,等等。参见R.格里格等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第356页。
[13]声色感,请参阅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第94页。

[14]参阅火霍橡楠:《近年来国外关于音乐才能相关性因素的研究》,载《乐府新声》2006年第4期。

[15] 2010年11月15日,笔者路过正遭受火灾的上海胶州路某大厦,因有亲戚在内而焦急万分,此时心中忽然响起弦乐中低音区浓密的颤音和低音鼓的滚奏声。

[16]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比利时物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提出耗散结构理论,1974获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作者》)在评价普里戈金的思想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次科学革命。
[17]参见《辞海》1999年版“耗散结构理论”条目。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