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印章在中国画中的作用

 秦岭之尖 2018-06-06

印章是完成一幅国画作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一款设计精美,结构恰当的印章,印刻在国画上,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画比龙,印点睛”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要想保证印章的重要作用,还应对印章使用的基本注意事项了解清楚。不同的印章内容,其功能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到印章内容与书画风格相互协调,进而充分发挥印章的点化、补充、协调等作用,以提升国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齐白石 木人 白石


(一)身份标识作用 


印章在中国画中,发挥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身份标识。印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信物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在中国古代,画家们意识到要在自己的国画作品中留下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印记,就在国画作品中印上自己的名字章,这就起到了很好的身份标识作用。


一些比较著名的画家,为了避免他人的作品模仿,或者一些赝品以此充真,也在自己的国画作品中盖上自己的姓名章,这也是印章防止造假作用的体现。 


吴湖帆 甲戌(1934)年作桐阴书屋 


(二)提升国画艺术作品的质感、美感


随着国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印章单纯的身份标识作用。很多画家开始尝试探索印章的美感作用。也就是通过在国画作品中,印上精巧、别致的印章,以提升国画作品的艺术层次和内在价值。国画是运用墨色的变化,粗细线条的勾勒,以及其他色彩的搭配而绘制成的。


国画的墨色主要分五中色彩,这也是我国国画艺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创新。在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画家对墨色的研究以及使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运用印章,在国画作品上印刻上一枚小小的红印就会立即增添整体作品的美感。在红印的衬托下,国画的主体更加凸显,墨色的层次感和浑厚感也显得更加明显。


吴昌硕 珠光


吴昌硕 石丈图


例如近代的国画大师吴昌硕先生,在他的国画作品中,常常使用印章和诗句,而且印章的颜色、大小不一,在不同的画作中,能够与主体相互映衬,体现协调一致的风格。将浑厚和奇特融为一体。这些美感品质地提升,相信都是经过国画大师反复琢磨思考,灵活运用的效果。


绘画大师潘天寿曾经说过,金石治印具有古厚质朴的意趣,在绘画作品中合理的运用,能够避免作品的清新平薄,也会使得国画作品避免出现粉脂俗艳的风格。自古以来,诗、书、画、印是成一体的,印章在提升画作、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印章在提升国画艺术作品的质感、美感方面的作用,不是他物可以替代的。 


潘天寿 红荷


(三)提升国画作品结构布局的合理性


印章在国画中还具有优化改善结构布局的重要作用。印章在国画中的使用,起初主要是为了补救一些不合理的结构布局。国画作品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如果不是很合理,出现侧偏或者上下偏的时候,在画面的空白处,印上一枚小小的印章,往往能够起到优化构图布局的作用。印章能够使得国画的布局显得更加匀称、均衡,填充在旁白处的印章,与整体画面融为一体,相互保持平衡协调。


丁辅之 盆中奇木图


有的国画作品通过印章,补救出现的意外构图失衡状况,由于国画大师的创作随意性很强,在创作国画过程中,如果完成的国画作品非常优秀,就是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不够合理,单纯因为布局、位置的不合理,将一副优秀的国画作品弃之不用未免显得太浪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印章,在合适的位置印上一枚精致、浑厚的印章,往往能够补救作品布局的失衡,使得很多优秀的国画艺术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保存下来。


傅抱石 荀慧生 苍茫


(四)敛气作用


国画的创作,非常讲究“气”,天地浑然一气。“气”有内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很多著名的国画大师都非常注重“气韵生动”这一特点。国画艺术作品,要能够体现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节,使得作品充满生机和活力。画面中的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形式,是彰显作品气韵的主要方式。


很多国画大师追求物我合一的生动气韵,就是要保持作品的主体结构和附属结构之间的统一协调。如果仅仅使用笔墨线条的变化,最终往往不能够体现这种气韵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印章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聚拢、敛气效果。


吴湖帆夫人 潘静淑 绘《绿萼梅》


例如国画作品中的植物、动物之间没有呈现相应的对应情况,画面造型呆滞,就会使得整体作品缺乏气韵,没有生机。这种时候,如果能够在作品中,合适的位置加盖一枚印章,就能够打破画面呆滞,没有气韵的布局。如果用笔张弛过度使得画面涣散,毫无神韵。这时候,在角落、边角加盖印章,就能达到聚拢、集中的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作品的气韵效果,这种作用就称作敛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