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如何写纪念性文章?

 华教数媒一小兵 2020-11-02

刘英平:河南汝州外国语学校老师

选入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非常独特的纪念性文章。不同于同时代人的歌功颂德,更不是为亡者盖棺定论。初看之下,我们会认为作者只是信笔写来,不急不缓,气定神闲。似乎是在记录一段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时光,也好像是在品味那段残存在记忆中的片鳞只羽。

然而,这样一篇文章,被视为纪念鲁迅的名篇佳作。何以如此?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叙述,不要议论。如必要议论,也是通过引言来议,让人物去发表议论。作者本人,是三缄其口的。比如写青年人写信太草率,鲁迅先生说: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二、抓住印象最深的一点叙述。在关键之处,寥寥几笔,刻画入微。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的情形,应该是很多人常见,可只有萧红真正“看见”了,把它写下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写鲁迅先生的出门:“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真正生气时是什么样子?“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聊聊几笔,就写出了对鲁迅的印象。

三、自然行文,不矫不饰。为何鲁迅先生那么看重萧红,相信从这些文字中就能感受得到。她一派自然,文字朴素、真挚而又细腻,是同时代人所无可比拟的。比如她写鲁迅先生冒雨回来后与客人谈话,把雨伞放在一边:“谈了很久了,伞上的水滴顺着伞杆在地板上已经聚了一堆水。”

写这干什么?有人说,这写出了鲁迅先生与客人谈得投机,忘情。我倒是从这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走神的女子,一直在盯着地板上的水渍。谈得什么,那不重要。那谈的话,也像这伞上流下的来水一样,聚在地板上了。

 四、抓往细节,点亮场景。好的文字能点亮灰暗的瞬间。第一次拜访,鲁迅先生一定要亲自送她们出门,原来是要告诉她,怎样在黑暗的巷弄里找到他家。一个大大的“茶”字,一个“九”字旁边。这样说完,她们走了,萧红又回头望一眼:“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统统是黑洞洞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恐怕要记不住的。”

 再如:一连阴了很多天,忽然一下放晴了,萧红急急跑到鲁迅先生家,气喘吁吁:

鲁迅先生就问我:

“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从这里,你是不是联想到萧红写她与祖父在一起的文字?她又回到了童年,成了那个烂漫的小女孩子,开心地与祖父斗嘴,做游戏。

五、以情观物,即带着感情去观察。一定也有人注意到,这篇文章里,也写了很多许先生和海婴的内容。这些文字里,有些是单纯地只写他们,对鲁迅先生没有侧面衬托的作用。如写“包饺子”时,插入了与许先生的谈话,还有海婴的捣乱……这些内容看似多余,但如果删去,只保留那些直接写鲁迅先生的文字,却又有单调之感。一直这样读下去,也会心生疑惑:毕竟,鲁迅先生是生活在他们中间的。他们的一切,都是鲁迅生活的一部分。

萧红就是这样原原本本地写出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日常,把鲁迅还原成一个正常人,让他活着,一直在她的文字里,活着。朴素的文字,更见感情的真挚,也许这就是这篇文字被人们认为是纪念鲁迅的名篇的原因吧。

刘英平老师“ 能读就会写 ”系列回顾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一)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二)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三)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主旨可以多样解读吗?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孔子的表达方式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少米之炊

评点

月刊

自从我们推出中小学生作文1对1深度点评服务以来,我们的老师团队已经点评了上千篇作文,每篇都至少要花费老师40分钟时间,从文章的结构,用词,标点,得分点,失分点等各方面给出了最精细的批改及修改意见,收到了广大家长朋友最真诚的肯定和赞扬!

现我们把学生的投稿及老师悉心的点评整理成了评点月刊(电子版/纸质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提高写作成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