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泉汉简即将出版

 大闲人 2018-06-06
西北汉简大宗揭开神秘面纱
《悬泉汉简(壹—捌)》第一卷出版在即,将全面系统公布整理成果
文汇报2018-06-06第10版
▲◆悬泉汉简有的出土时编绳依旧,有助于考察简牍形制。
▲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十余张有墨书的纸张,这是迄今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纸。
▲◆悬泉置遗址复原效果图。
(均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本报记者  李婷

在甘肃,有两类考古发现震惊学术界,它们是敦煌藏经和西北汉简。知道敦煌藏经洞的人很多,西北汉简却少有人知。近年来,随着这些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逐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继 《肩水金关汉简》 《地湾汉简》以及 《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 《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 《居延新简集释》等陆续推出后,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的两万余枚简牍也将陆续刊布。作为“2011—2020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由中西书局承担的 《悬泉汉简 (壹—捌)》出版工程将于近期推出第一卷。

主持此项整理工作的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过去一百年间,国内出土的汉简总计七万余枚,其中甘肃出土的汉简就有六万枚之多,占总数的82%以上。这些汉简记载生动翔实,蕴含丰富内容,把汉晋以来博大精深的西北历史呈现给了世人。其文化、历史和学术价值都很高。此次出版的悬泉简,是西北汉简的大宗,它们与居延简、金关简、地湾简等共同构成了一座秦汉历史和丝绸之路文化的资料宝库。

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邮驿机构遗址。它位于甘肃瓜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的戈壁荒漠中,南依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时瓜州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中转驿站,东去安西60公里,西去敦煌64公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有字的汉简两万余枚,其时代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 (公元前 111年),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就其数量、内容和发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而言,可推许为近百年西北汉简出土之最。而该遗址也被评为 “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和 “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悬泉汉简出自交通驿站,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记载了两汉丝绸之路的盛况。当时的道路交通、路线走向、沿途驿置、城镇村落、民族风情等,以及西域30多个国家同中原王朝的来往,西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经济文化交流,都在悬泉汉简中有生动翔实的记载。一些比较完整的简册如 《康居王使者册》 《过长罗侯费用簿》 《失亡传信册》 《元与子方帛书信札》 《鸡出入簿》等都是档案文书,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社会、邮驿、交通、语言、文献等诸多方面。

张德芳告诉记者,自1991年悬泉汉简发掘出土以来,已陆续公布过一些整理成果,学界也有一些初步研究。这次整理出版,将以清晰的红外照片、彩色原大图版以及尽可能准确的释文,对悬泉汉简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公布。

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的三个“最”

最早的“环境保护法”

遗址中发现的墙壁题记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出土时已破碎为200余件残块,经多次拼合修复方得大致还原。此为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甲子朔丁丑(5月 14日)由王莽奏呈、以太皇太后名义颁布的诏书,主要涉及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安排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禁令,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

最早的书写纸

悬泉置遗址出土了460余件纸张,其中的10余张上有墨书,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的书写纸。悬泉纸的原料主要为大麻、苎麻、草帘、树皮、麦草。大部分纸张较厚,表面粗糙,纤维不匀,无帘纹,应为 “浇纸法”所成。少部分纸张较薄,有帘纹,纤维分布均匀,应为 “抄纸法”制造,有些加有淀粉和滑石粉之类的填料使纸面平滑便于书写。

最完整的汉代私人信件

遗址中还发掘出目前字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私人信件——《元与子方帛书信札》。这是一位名 “元”的下级军吏写给同事兼朋友 “子方”的信件。除了问候客套之外,信中主要讲了几件事:请子方给自己买一双皮鞋,买五支质量好的毛笔;请子方看望一下经子方推荐任记差的次孺,并给家属写一封信;请子方给吕安刻一颗私印;请子方给郭营尉买一条响鞭。

(本报记者 李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