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方说志•41•】从出版的角度看村志的编修(一)

 人间正道在东方 2018-06-06

        大家知道,这几年村志的编修开始步入比较热络的程度。村志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最早的村志大约从明代——明代的中期就有。大家知道,地方志是中国古代既独有、又独特的一种体裁,它专记一地之史,其特点是“横陈百科,纵写史实”。一般人认为是以东汉的常璩《华阳国志》算起,但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特别是河南学者认为东汉初年编写的《南阳风俗传》应该算作方志的开始。当然,《南阳风俗传》这本书目前已经佚失了,没有流传下来;《华阳国志》还有辑本,包括影印的、点校整理本都出版过。


        过去说“国有国史,郡有郡志,家有家谱”,实际上这三大部分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凝聚传承的纽带。其中就有“志”这一层,当然不仅有郡志,还有县志、乡志、村志。村志,确切的名称应该叫作乡村镇志。从学者的分类和史学史料学分类上看,叫乡村镇志是比较准确的。它始端于明朝中叶,清乾隆以后就修得更多了,当然不仅是乡村镇志,官修的县志更多。


        乡村镇志包括有乡志(类似今天的乡镇志),还有村志、里志、坊志等,里志、坊志姑且算作今天的街道志、社区志;另外还有厂志,厂是南方地名的称谓,跟村的概念大体相当,这就是乡村镇志。


        这些乡村镇志当然不同于历代官修志书。比如说省志,因为国家一级只有国史(像史书中的新旧《唐书》、《明史》、《清史稿》)。志从省这一级才开始有,接下来还有郡志、府志,下来还有县志。这些志书在形式上往往比较系统,属于官修。现在的官修志书有三级:省志、市志,还有县区志;这叫三级志书,三级志书都属于官修性质。古代的乡村镇志和官修的志书有很大的不同,它基本上是由地方上的绅士或者乡村中的知识分子编写的,不属于官府那一块,因此它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所见所闻,甚至本人经历的一些事情也修入志书。因为它是本地人书本地事的,且有些内容还是亲历见闻,所以它内容上更真切,形式上更加灵活。


        清代浙江修有一部《鄞县志》,序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以一乡之人修一乡之事,其见闻较确而论说亦较详也。”是乡村镇志的真实写照。它的所见所闻比较准确,它的论述记述也非常详细。因此,村志如果修好了,其地方文献的价值也许要远远大于以上那些官修的。为什么?因为乡村镇志记述更细更详,如果众多的乡村镇志汇集到一起,它的内容可以想象,当然要比县志、府志内容丰富得太多太多,县志就是在乡村镇志的基础上进行了汇总、综合,府志就是在县志的基础上又一次汇总。所以从地方文献价值上来说,乡村镇志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我本人是读历史出身的,从史料学角度上看,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有正史(如《史记》)、野史、笔记等。除此之外,志书史料同样也十分重要,是史学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还有一类是口述历史,现在很受重视,提得比较响。这三大类再加上档案资料,恰恰构成了史学研究的基础史料。志书史料的源头,当然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乡村镇志。


        本人从事编辑图书职业是从1984年开始的,就方志而言,从全省第一轮志书开始接触,到第二轮志书编辑。接触到村志时间也比较长了,记得大约20多年前,曾经编辑过陕县的《温塘村志》,10多年前也编辑过长葛的《太平店村志》,此外,还有些外省的。当然它没有县区志的体量大,但也是有相当丰富内容的。另外包括一些外省的。根据本人常年大量编辑志书的实践,从编辑出版的角度,对村志编修谈一点体会,以供大家分享。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