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才警报拉响:超过95%的供应链金融从业者还没入门

 qhxsina 2018-06-06


 56导读


顶着被所有读者扔砖头的压力,笔者要说:千万别“傻白甜”地以为5%有段位的核心队伍里包括你,你可能还不属于“供应链金融从业者”的范畴,仅仅是做了几个核心企业上下游贷款的业务,就说自己是做供应链金融的人了——真相往往就这么难堪。

 

1


别不忿,供应链金融的门槛极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细分的创新型业务领域,是基于金融相关理论和供应链产业实践的综合性实践学科,对从业者的产业和金融的认知(注意不是知识)层次要求非常高,没有很强的知识学习和认知建模能力,就需要在时间轴上做量的积累。

 

前些天,入职的美女同事们让笔者给推荐能系统性掌握供应链金融相关知识架构的书籍。


几天下来理了又理:

推荐《商业银行授信管理教程》?这种基础教案只适合了解信贷相关概念;推荐《供应链金融》?

学院派的理论毕竟“像雾像雨又像风”,指导实践意义不大。


犹豫几天中,美女们自己网上搜了一下,开挂式地把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几本书速览了一遍。她们有啥收获我不知道,但笔者赶紧买了大概有十多本书摆在了桌子上供她们借阅,书目如下: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的本质:伯南克四讲美联储》、《投资学》、《策略思维》、《简单统计学》、《人性论》等书籍。这些书几乎任何一本都和供应链金融没有一毛钱关系。

 


从笔者角度来看,掌握金融风险之来源、认清金融风险之本质、厘清金融风险之种类,是跨过供应链金融实践门槛三级跳中的最后一跳。当然,更为基础的是对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和交易锚点的理解,对供应链条上流动性需求和压力传导的认知。

 

而迈入供应链金融实践门槛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即以新思维来系统性分析和规划供应链金融业务体系,以不同业务场景运营多种金融工具来设计交易结构、输出产品。前述的供应链金融从业者第一段位的水准,从笔者在业内多方交流来看,不足5%的人得以掌握。


 

2


对标美国,我国供应链金融从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美国发扬光大的供应链金融,始于19世纪末,迄今已完成三个阶段的升级。

 

在金融监管相对宽松的时期,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产业链上下游“放水”注入资金,开启了美国供应链金融的1.0版。当然,这个阶段并未发挥出供应链的把控力和核心价值,基本算是“跑马圈地”,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产业运行情况和金融环境早已不适于这个初级版本。

 

20世纪50年代开启的美国供应链金融2.0版,核心企业登上供应链金融的舞台——背景是金融监管收紧。

 

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业务和信用优势,纷纷成立自己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部门,在业务体系内开展融资业务,逐渐分立出一批以供应链金融业务为支点的金控企业,并在几次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中获得洗礼。

 


相比之下,我国从20世纪末至今,发展出了一批产业金控集团(有别于美国以供应链金融为核心业务),利用改革开放红利获得的资本积累低买高卖、二级市场割韭菜。在资本投机获利大行其道之下,高度综合性、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自然鲜有人实践。

 

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传统核心企业主业纷纷见顶,随之是高杠杆、高风险的暴露,于是金控企业转型升级的美国供应链金融3.0版本,表现为平台型、突破集团主业范围、脱胎于简单的借贷业务而存在。

 

典型的代表为GEC(GE Capital)和UPSC(UPS CApital)。前者以装备和产品、后者以物流服务为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基础。开展的业务从融资租赁、商业贷款、存货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也很快拓展至信用保险、小微企业贷甚至是期货、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领域,并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当前的新常态经济和金融去杠杆、产业升级阶段,美国供应链金融3.0正是我们需要对标的,从业机构最应该着手的是开展相关课题研究,进行人才培养,再指导业务实践。

 

落脚到对我国供应链金融从业人才的培养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供应链金融三个阶段清晰的路径:从产业中来,到金融中去;再从金融中出发,回到产业当中去。


重点强化基于供应链业务需求的功金融供给组合应用研究和实践,淘汰掉商业银行“简单粗暴”授信思维,弱化“正反向保理“、“核心企业担保”等产品和业务工具。切勿“换汤不换药”地招一批商业银行或者P2P的从业人员就马上干起了供应链金融。

 

3


少听学术概念,人才培养要到课题研究和业务实践中去


这几年身处行业的明显感受是:从业者很渴望获得供应链金融新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学习机会。于是随着2015年供应链金融概念在国内的热度蹿升,到2018年的“供应链金融之年”,学术界的教授各处演讲、出书,行业各种“供应链金融峰会”一场又一场圈注意力、圈人、圈钱。

 

喧嚣热闹之余,从业者的收货是:换了一堆名片、加了几个大咖的微信、认识了几个核心企业领导、多放了几笔贷款,当然还收获了“供应链金融有钱途”的学术鸡汤。

 

听学术派讲强实践型的供应链金融,不接地气;行业的“峰会”也仅仅是“马蜂的聚会”——任何核心的商业机密哪会在公开场合讲出来?

 

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最缺乏的是课题研究工作——应借鉴技术驱动型的企业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模式。金融的核心技术是基于信用、风险、工具的系统性规划和交易结构设计,而这方面并不受知识产权保护。


因此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势必要形成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竞争力的内核。这些从业的机构分布在资金、风险技术、信用管理、IT技术、资产输出等门类当中,基本处于百家争鸣的初创或成长期,鲜有形成规模化作业的大中型机构。


这种情况下各自为战地做人才培养和课题研究,显然从时间成本、人力财力上都会拉长企业发展的周期,这就需要行业内发展出类似日本“政经塾”的课题研究机构,做专项课题、新工具、新结构、新模式的研究工作,并反馈、应用到这些商业主体的业务经营中去。


这样的专业化研究机构需要通过行业细分领域协作性较强的企业主体共同参与——即形成差异化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以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最优,解决人才培养之困、积累核心竞争力。



 

56小结


上至CEO、下至业务员,当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从业人才全面短缺。在此情况下,从业机构何患市场被快速吃掉?不如坐下来,花点时间用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上,建立一批精干的人才队伍才是当前第一要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