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阴病

 123xyz123 2018-06-06

一、 选择题 (一)A1 型题 1.引起太阴病的主要病机是: A.脾阳亏虚 饮食内停 B.脾气下陷 阴血不足 C.湿邪内盛 脾胃不和 D.脾运失职 清阳不升 E.中 阳不足 寒湿内盛 2.太阴病本证的治疗大法是: A.温中祛寒,健脾燥湿 B.升举脾阳,祛散寒湿 C.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D.健脾和胃,利水祛湿 E.温 中散寒,消积导滞 3.“脾家实”是指: A 脾虚水停 B.宿食内阻 C.脾阳恢复 D. 实热壅脾 E.燥屎内结 4.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 A.时腹自痛 B.腹满而痛 C.下腹部疼痛 D.上腹部疼痛 E.下利腹痛 5.阳明中寒证与太阴病的鉴别在于: A.前者为实证, 后者为虚证 B.前者虚寒较轻, 后者虚寒较甚 C.前者仅见不能食, 后者还有下利腹痛等 D. 前者为胃中虚冷,复感寒邪,后者为脾虚不运,寒湿中阻 E.前者为小便不利,后者为小便利 6.太阴中风出现四肢烦疼的机理是: A.风寒束表,营阴郁滞 B. 太阴里虚,营血不足,肢节失养 C.太阴病兼表,湿邪留着 D.脾阳素虚,感 受风邪,脾阳与风邪相博 E.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肢节失养 7.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中,“不渴”是因为: A.脾虚失运,寒湿弥漫 B.太阴虚寒,里有寒饮 C.里无热邪,津液未伤 D.脾肾阳虚,水湿内生 E.下 利后饮水过多 8. 桂枝加芍药汤证中“腹满时痛”的机理是: A.误下邪陷, 寒痰结于胸膈, 波及腹部 B.邪陷阳明, 腑气不通 C.脾虚湿阻, 气机不利, 阳气时通时闭 D. 误下伤脾,运化失职,气机壅滞,血脉不和,经络不通 E.太阴脾虚,饮食停积 9.太阴病发黄,其治法为: A.温阳散寒,健脾燥湿 B.温补肾阳,利水退黄 C.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D.温中散寒,利湿退黄 E.健 脾和胃,行气利水 10.桂枝加大黄汤的药物组成是: A.桂枝汤中芍药加量,再加大黄 B.桂枝汤原方加大黄 C.桂枝汤去芍药,加大黄 D.桂枝汤加桂枝再加 大黄 E. 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大黄 (二)A2 型题 1.患者,男,56 岁,平素体弱,饮食不当则极易腹泻,饭后腹胀,前天感受风寒,今恶寒发热,汗出恶 风,二便正常,舌淡脉浮缓。最佳辨证应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大黄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E.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患者,男,35 岁,发热恶寒无汗 2 日,自服复方感冒灵后周身汗出,此后汗出不止,觉腹中胀满,遇 冷愈甚,小便清长,大便未解,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缓乏力。辨证当是: A.桂枝汤 B.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加芍药汤 D.桂枝加附子汤 E.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3.患者,女,36 岁,进食冰淇淋后腹部胀满疼痛,腹中寒冷,大便泄泻日十余次,呈稀水样便,无粘冻, 无明显里急后重感,饮食乏味,舌淡胖,苔白滑,脉弱。辨证当是: A.桂枝加芍药汤证 B.理中汤证 C.四逆汤证 D.白头翁汤证 E.小建中汤证 4.患者,男,47 岁,素易腹泻,此次来诊因腹部胀满,时有疼痛,食后尤甚,遇冷则剧,小便如常,大 便便软。舌淡脉弱。辨证当是: A.桂枝汤证 B.桂枝加芍药汤证 C.理中汤证 D.小建中汤证 E.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5.患者,男,72 岁,目黄身黄尿黄已一周,口不渴,饮食乏味,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辨证 当为: A.湿热发黄证 B.寒湿发黄证 C.瘀血发黄证 D.火劫发黄证 E.萎黄证 (三)B 型题 A.理中汤 B.四逆汤 C.桂枝人参汤 D.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E.白头翁汤 1.太阴病,见腹满而吐,腹痛,食不下,自利益甚者,宜选用 2.少阴病,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者,选用 3.厥阴病见腹痛,发热,口苦,渴欲饮水,热利下重者,治用 A.身、目、小便俱黄,黄色鲜明,身无汗,小便不利,口渴 B.身、目、小便俱黄,黄色晦黯,腹满,便溏 C.身目小便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恶寒,无汗,身痒 D.身、目、小便俱黄,黄色晦黯如薰,惊痫、抽搐 E.身、目、小便俱黄,色暗,其人如狂,少腹急结硬满 4.湿热发黄湿热并重者症见 5.蓄血证发黄者症见 6.风温误火引起的发黄者症见

A.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B.桂枝人参汤主之 C.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D.小承气汤主之 E.大承气汤主之 7.太阳病误下兼太阴症见腹满时痛,宜用 8.太阳病误下兼太阴症见腹满大实痛者,应选用 A.桂枝二两,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B.桂枝四两,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四两. C.桂枝三两,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D.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E.桂枝二两,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二两 9.桂枝加芍药汤的组成是 10.桂枝汤的组成是 (四)X 型题 1.太阴病的成因大致可以分为: A.寒湿直犯中焦 B.忧思劳倦伤脾 C.饮食伤脾 D.先天禀赋不足 脾阳素虚 E.三阳病失治误治 2.太阴病的基本表现包括: A.自利不渴 B.时腹自痛 C.腹满而吐 D.不欲饮食 E.胸下结硬 3.太阴病的兼变证包括: A.太阴兼表证 B.太阴兼呕吐证 C.太阴兼腹痛证 D.寒湿发黄证 E.湿热发黄证 4.太阴病的转归主要有以下及个方面: A.脾阳恢复,疾病向愈 B.过用温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出阳明 C.因失治误治,病邪内传少阴或厥阴 D.寒湿不化而发黄 E.脾阳下陷而呕吐不止 5.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鉴别点是: A.前者发热,后者不发热 B.前者黄色鲜明,后者黄色晦暗 C.前者小便不利,后者小便自利 D.前者大 便硬,后者大便溏 E.前者口渴,后者口不渴 6.下列哪些是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大黄汤证的共有症状: A.发热 B.但头汗出 C.腹满 D.腹痛 E.便秘 7.下列对太阴病所见脉象的解释,正确的有: A.脉弱是脾胃虚损,湿阻气滞 B.脉阳微阴涩而长是阴血不足,阳气衰微 C.脉浮是太阴兼表 D. 脉浮而缓是伤寒病情涉及太阴 E.脉迟是肾阳虚衰,内有寒邪 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若小便自利者,可有如下转归: A.发黄 B.大便硬,为阳明病 C.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D.但头汗出 E.自利而渴 9.下列属寒湿发黄的脉证有: A.身黄、目黄、小便黄 B.黄色晦黯 C.手足自温 D.脉迟缓 E.小便清长 10.太阴病“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是因为: A.脾阳下陷,阴液下竭 B.病转阳明 C.脾阳来复 D.腐秽自行排出 E.脾肾阳衰,阳亡阴涸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胸下结硬:2.脾家实:3.脏有寒:4.四逆辈 5.阳微阴涩而长: 6.大实痛:7.胃气弱,易动: (二)填空题 1.太阴病的提纲为 , , , 。 2.“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 故也,当 之,宜服 。” 3.“太阴病,脉浮者, ,宜 。” 4.“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 ,属太阴也, 主之。大实痛 者, 主之。” 5.“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 故也,以为 ,于 中 求之。” 6.“伤寒脉浮而缓, 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 ,若 者,不能发黄;至 七八日,虽 ,必自止,以 , 故也。” 7.“伤寒脉浮而缓, 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 ,若 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 ,为阳明病也。” 8.“太阴中风, , 者,为欲愈。” 9.“太阴病,欲解时,从 至 上”。 10.对于太阴病而言,当以 、 为大法,禁用 。 (三)判断说明题 1.太阴病属里虚寒证。 2.太阴中风的特点是四肢烦疼。 3.太阴病腹满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的腹胀满病机相同,都属虚满。

4.太阴病提纲证的表现有胸下结硬 5.四肢(肢节)烦疼可见于太阴中风,亦可见于少阳兼太阳证。 6.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这里“易动”是易于行动之意。 7.太阴病发黄为身黄,目黄,小便黄。 8.太阴病下利而口渴,是由脾不散精所致。 9.太阴中风脉见阳微阴涩为阳虚而营血不足。 10.太阴病的病机是“藏有寒”。 (四) 简答题 1. 试述太阴病的成因、主要脉证、病机、治法、方药。 2. 太阴虚寒与阳明中寒证如何区别? 3.太阴病下利的特点是什么? 4.太阴病发黄的特点是什么? 5.太阴腹痛证当用“大黄、芍药”时,为何要“减之”? 6.太阴中风与太阳伤寒证均见四肢疼痛(烦疼),应如何鉴别? 7.太阴病脾阳来复,病情向愈之兆是什么? 8.太阴病“食不下”的病机是什么? (五)论述题 1.太阴病欲愈和转愈有哪些具体表现?试阐述其机理。 2.试述太阴病发黄的病机、主要脉症、治则、主方。 3.太阴病发黄与阳明病发黄如何鉴别? 4.怎样正确辨识脾阳恢复下利与阳虚寒盛下利? 5.阳明病腹胀满与太阴病腹满有何区别? (六)病例分析题 1.林某,男,52 岁。 主诉:反复腹痛、泄泻 1 年。现病史:1994 年 4 月 18 日就诊。大便下利达 1 年之久,先后用多种抗菌素 不效。每日腹泻 3~6 此次,呈水样便,伴有里急后重感,腹部有压痛,以左下腹为甚,畏寒,发低热,舌 红苔白,脉沉弦。检查: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少量吞噬细胞。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 法、方药。 2.唐某,女,27 岁主诉:小腹疼痛剧烈 6 天,便秘 5 天。现病史:产后 15 天,大便不行 5 天,小腹疼痛 急剧,恶露 6 天已尽。刻下腹痛剧烈,急迫难忍,夜间尤甚,无便意,舌淡苔白,脉象沉弦。检查:下腹 部拒按,压痛明显。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3.李某,男,54 岁。主诉:腹满疼痛伴呕吐、泄泻三天。现病史:患者素有胃病,常吐清涎,食欲不振。 某日不慎受凉,头痛项强,身热恶寒,体痛,用火熏法治之,病虽缓不愈。三天后,见口干而苦,头昏眼 花,往来寒热,一日数次,身体疼痛,上腹部胀痛,大便三天未解,苔白根部黄腻,脉弦细数。某医诊为 少阳兼阳明腑实,与小柴胡调胃承气汤。药后吐泻不止,腹满更甚,有时腹部剧痛,四肢厥冷,周身疼痛, 恶寒蜷卧,苔白滑,脉沉微。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汪某,男,39 岁。主诉:慢性腹泻 1 年。现病史:腹泻已逾 1 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日下八九次, 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医少效。诊时面色惨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舌苔黄厚而腻, 脉细迟。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 1.E.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太阴病病机的掌握。 2.A.答案分析:根据太阴病的病机,其治法必然是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关键要抓住温中散寒祛湿。 3.C.答案分析:注意与“胃家实”的区别,不可推此及彼。本处一定指脾阳恢复。 4.A.答案分析:由于太阴病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或寒湿内阻,气机阻滞,气无定形,故时作时止。 5.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阳明中寒与太阴病病机的掌握。 6.D.答案分析:审察太阴中风的病机的熟悉程度。 7.A.答案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要掌握太阴病的病机乃脾阳虚损,寒湿内盛。C 本不为错,但缺乏针对性。 在 X 题的情况下可以选用。 8.D.答案分析:湿阻气机似只能导致腹满,而不会导致腹痛,只有在血脉不和,气滞络瘀、气血不通的情 况下才致腹痛。 9.D 太阴发黄的病机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湿无出路所致,故须温中散寒,利湿退黄。 10.A.桂枝汤倍用芍药意在益阴和营,和脾通络,缓急止痛;加大黄因里有小实,意在消食导滞。 (二)A2 型题 二 1.A。答案分析:太阴中风而脉浮,说明里虚不甚而病机向外,应以桂枝汤解表为先。 2.B。.答案分析:外感之后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乃因脾虚运化失职,营卫失充而不和之故。但又有腹满、 大便未解等腑气不通之征,故应选择 B。 3.B 腹满疼痛,腹中寒冷,大便泄泻舌淡脉弱乃一派中阳不足,寒湿内盛之象,故应选 B 以温中散寒祛湿。

4.B.:此案存在中阳不足之征,但大便不稀,且以腹满胀痛为主,遇冷则剧,是中阳不足,脾络不和之故, 应选 B. 5.B. :目黄身黄尿黄为黄疸的特点,但口不渴、便溏纳呆、苔白腻脉沉缓为寒湿中阻之证,故为 B. (三)B 型题 1.A.此题考察对太阴病提纲证及太阴主方的掌握。 2.B.此题重在考察对少阴病提纲证及主方的掌握。 3.E. 此题考察白头翁汤证的掌握。 4.A. 湿热发黄的关键在于黄色鲜明,口渴,小便不利,大便干结。 5.E.此题重在考察的蓄血发黄的证候的掌握。 6.D.风温误火所致发黄的特点在于惊痫、抽搐。风主动,善行而数变故也。 7.A.此题考察对桂枝加芍药汤证的掌握。 8. C.此题考察对桂枝加大黄汤证的掌握。 9.C.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倍芍药而成。 10.D.此题考察对桂枝汤原方组成的掌握。 (四)X 型题 1.ABCDE.答案分析:此题重在考察太阴病的形成因素。 2.ABCD.答案分析:主要考察对太阴病提纲证的掌握。 3.ACD.答案分析:考察对太阴病兼变证的了解情况。 4.ABC.答案分析:重在考察对太阴病转归的掌握。 5.ABDE.答案分析:考察对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的鉴别要点的掌握。 6.C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桂枝加芍药汤证及桂枝加大黄汤证的掌握。 7.ACDE.答案分析: 脉阳微阴涩而长是指本来为脾气虚弱夹有湿邪之病, 因脾阳逐渐恢复 (脉象由涩转长) , 是病机向愈的表现,故不选 B。 8.BC.答案分析:考察对原文 278 条与 187 条的熟悉程度。 9.ABCD.答案分析:小便自利则不能发黄。 10.CD.答案分析:正因为脾阳来复,促使腐秽自行排出故见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 2.“实”非指实邪,乃脾阳恢复之意。 3. 指脾脏虚寒。 4.指四逆汤一类方剂。包括理中丸、理中汤、四逆汤等。 5.指脉象,阳指浮取,阴指沉取。意指脉象由浮取微、沉取涩而转变为脉长。 6.指太阴病中阳虚损,脾络瘀滞,气血不通所导致的剧烈腹痛。较“腹满时痛”为重。 7.指脾胃虚弱,容易被损伤。 (二)填空题 1.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 2.以其脏有寒 温 四逆辈 3.可发汗 桂枝汤 4.腹 满时痛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5. 寒湿在里不解 不可下也 寒湿 6. 手足自温 身黄 小 便自利 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脾家实 腐秽当去 7.手足自温 发黄 小便自利 大便硬 8.四肢烦 疼 阳微阴涩而长 9.亥 丑 10.温中祛寒 健脾燥湿 (三)选择题 1.正确。三阴病属里证,而太阴病的病机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故为里虚寒证。 2.正确。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脾阳与风邪相博,四肢气血运行不畅,而 见四肢烦疼。 3.正确。太阴腹满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气机不畅所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之腹满为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碍气机,气滞于腹则生腹满。二者病机基本一致。 4.错误。胸下结硬是误用下法后出现的变证,而非提纲证的固有表现。 5.正确。太阴中风固然以四肢烦疼为特点,而少阳兼太阳的柴胡桂枝汤证也可见四肢烦疼(肢节烦疼)。 6.错误。“易动”为易被损伤之意。 7.正确。太阴寒湿发黄应为身目小便俱黄。 8.错误。太阴病之下利为自利不渴。 9.错误。脉阳微为浮取微,意为邪气轻浅,阴涩为沉取涩,意为脾虚气弱夹有湿邪,脉行不畅之意。 10.正确。脏有寒即为脾脏虚寒。 (四)简答题 1.成因:一是寒湿之邪直犯中焦,或忧思伤脾,或内伤生冷,使中阳不足,运化失职;二是先天禀赋不足, 脏气虚弱,脾阳不足而自病;三是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所致。 主要脉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邪犯太阴,脾阳受损,气化失职,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则寒湿停聚,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祛寒。

方药:轻证用理中丸,重证则用四逆汤。 2.太阴虚寒为邪犯太阴,脾阳受损,寒湿停滞所致,症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阳 明中寒多由平素胃阳不足,复感寒邪,或因中焦阳虚,寒从内生,致胃中虚冷所致,症见不能食,小便不 利,手足溅然汗出,大便初硬后溏等。 3.太阴病自利的病机为脾阳虚而清气不升,特点是自利不渴。可兼见腹满痛等症。 4.太阴病发黄的特点是黄色晦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主要是因为寒湿内 停,影响肝胆疏泄所致。 5.芍药、大黄性寒而偏破泄,脾胃气虚的患者应当慎用,因太阴病本脾胃阳虚,用芍药、大黄不慎,则恐 伤脾胃,导致下利,故宜减之。 6.太阴脾阳虚衰,虽感受风邪,却无力抗邪于外,故不发热,脾主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脾阳与风邪相 争,故四肢烦疼;太阳伤寒为风寒外束,正邪交争,故除身疼痛外还见发热恶寒等症。 7.太阴病出现烦扰不安,继而下利日十余行,而手足自温者,即为脾阳来复,病情向愈之兆。 8.太阴病乃中阳不足,寒湿内停之证,脾胃互为表里,功能相辅相成,若脾阳亏虚,运化失职,必然影响 胃之受纳,故见“食不下”。 (五)论述题 1.可见①脉见阳微阴涩而长,太阴外受风邪,应当脉浮,今阳微即寸部微,标志风邪将解;阴涩乃脾气虚 弱挟有湿邪之征,脉由涩转长是正气来复,故见此脉为欲愈。②症见暴烦下利,手足温和,精神爽慧,腻 苔渐化,是脾阳恢复,运化复常,清阳能升,浊阴能降,原来滞留于肠中的腐秽之物排出体外,腐秽尽则 利自止。“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是正胜邪退的反映,是病情好转之兆。 2.太阴为湿土之脏,感受外邪之后,寒湿相合,郁滞于中焦,阻遏肝胆之疏泄,致胆汁外溢而发黄。主要 脉证:身目小便俱黄,色晦暗,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缓等。治宜温中散寒除湿退黄,方可用茵陈 术附汤等。 3.阳明发黄多属湿热遏于中焦,症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见汗出不畅,或但头汗出,发热,口渴,心烦, 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黄赤不利,舌苔黄腻,脉多滑数;太阴发黄为寒湿壅滞所致,症见黄色晦暗,身无 热或身冷汗出,口不渴,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4.当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全部病情进行辨证。脾阳恢复之下利,在“暴烦下利,日十余行”的同时,手足 温和,精神爽慧,腻苔渐化,饮食增加等,均为脾阳来复之兆。阳虚寒盛之下利,下利同时即见手足厥冷, 精神困顿,苔腻不化,食欲不振等,反映阳气益衰,寒湿增盛之征。 5.①二者病机虚实不同:阳明腹满属实,为阳明燥热与胃肠糟粕相搏结而成实;太阴病腹胀满属虚,为脾 气亏虚,运化无力,寒湿内停,胃肠气机壅滞而成腹满。其满痛不减,或减不足言,伴大便秘结,下之则 大便可通,腹满疼痛即减,余症也随之减轻或消除。②二者具体症状有异:阳明腹满当伴发热,汗出,口 渴,舌苔黄焦起刺,脉滑数;太阴腹胀满当见畏寒,倦怠,乏力,大便初硬后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 其腹满疼痛可与吐利并见,且时痛时减,复如故。吐利而腹满不减,反而日增,则余症也随之加剧。 (六)病例分析题 1.中医诊断:太阴病 证型:太阴腹痛证 证候分析:患痢日久,致脾胃不和,气血不调。腹泻而痛, 里急后重,为脾家气滞血瘀之象。脾为土,肝属木,脾家气血不利,使肝木之气不达,故脉见沉弦。又因 久利伤阴,气血郁滞,脾阴不和,故见舌红 治法:调和脾胃,活血和络。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 枝 白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2.中医诊断:太阴腹痛 证型:大实痛 证候分析:产后多虚,多瘀。患者素体虚弱,脾胃虚寒,中阳 不足,寒湿内生,湿阻气滞,络脉瘀阻故见腹痛剧烈,气滞不行,腑气不畅,故见大便秘结。中阳不足, 寒湿内盛,故见舌淡苔白,病在太阴,属里虚寒证,故脉沉,腹痛故见脉弦。治法:通阳益脾 导滞行瘀 通络 方药: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 芍药 大枣 炙甘草 生姜 大黄 3.中医诊断:太阴病 证型:太阴腹痛证 证候分析:本案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湿浊内阻。又加感 受风寒,出现恶寒体痛等症,因误用火劫,导致口干而苦诸症,进而误用下药,更伤脾阳,导致中焦虚寒, 气机郁滞,脾络瘀阻,不通则痛。恶寒蜷卧,苔白滑,脉沉微均为脾阳不足,寒湿内盛之征。治法:温运 脾阳,行瘀和络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 白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4.中医诊断:太阴病 证型:脾虚泄泻 证候分析:本证系脾虚中寒,运化失职,脾不运则胃不纳,故见 食欲不振;脾虚不运,水谷不化,寒湿下注,故有泄泻不止。脾虚气血生化发源,故见面色惨白无华;寒 湿阻滞,气机不畅,故见腹胀满。脉细迟为脾虚气血不足之征。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方药:理中 汤加味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