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楼、弑师!现在的学生太脆了……班主任“约见家长”一定要慎重!

 垂柳飘飘 2018-06-06

原创作者 | 张都现(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2018年5月26日晚,山东省菏泽市s县一中高一学生焦xx从教学楼五楼跳下身亡。据了解,事发当晚班主任打电话请家长到校共同对其教育,晚8点29分,父母到校后一家三口在教学楼后交谈。20分钟后,一家人去五楼见班主任。行至五楼时,家长向西去班主任办公室,学生跑向楼道东阳台纵身一跳,生命之花未及盛开就夭折在茫茫夜空,留给家人、亲友无尽的哀思。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益阳沅江市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某杰,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刺死。当天,罗某杰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满,班主任批评了他之后还要当场给他家长打电话。“鲍老师正准备拨通母亲电话时,站在侧后方的小罗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班主任。”罗某杰供述:“自己为通知家长的做法感到愤怒,以至于激动,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

2015年12月4日,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国际实验学校18岁的高三学生龙某当着母亲的面,在教师办公室持刀将班主任滕昭汉杀死,原因竟是因为他多次看小说、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请家长”。

2007年6月6日湖北省安陆市老一中高二(4)班主任王小平被本班学生方一均刺死,起因也是学生上课看小说,班主任约见家长。

2006年6月1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道乡官道中学高三学生刘远杀人(未遂)案的作案对象就是班主任胡老师,起因也是学生班主任给家长告状引发杀机。

生命弥足珍贵,惨案触目惊心,我们不禁要问,班主任约见家长怎么了,班主任还能约见家长吗?

一、全面分析,正确认识班主任“约见家长“的利弊得失。

班主任约见家长,俗称“叫家长“,学生在校内外违反了学校的管理制度,表现不佳或学习不认真时,班主任老师通知家长到校通报情况,要求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或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是当下教育环境中很普遍的现象。许晨莺2015年对48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9.3%的人曾经被老师威胁“请家长”或直接被“请”过家长。(许晨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惩戒问题研究.2015年5月28日)

学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对班主任的量化考评方案,每个班级都有缺乏自控力经常违规违纪且屡教不改的学生,他们给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带来无穷麻烦。在严禁体罚、家长的维权意识日渐增强、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班主任教育这些学生时腾挪跳跃的空间非常有限,“孩子哭了抱给娘”,遇事约见家长,通报孩子的日常表现,让家长担任班主任的教育帮手,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约见家长“的正面意义不容忽视。

但是,班主任“约见家长”的弊端亦不容小觑。

首先,班主任“约见家长”容易伤害学生自尊心,诱发青年学生情绪失控引发极端事件。

班主任约见家长,最反感的是当事学生。首先,学生不愿意面对“约见家长“的后果——家长哭天抹泪的绝望,无休无止的唠叨会让其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戕害。其次,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感觉已经长大成熟,“好汉做事好汉当“,班主任执意约见家长就是对自己的蔑视。青春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又名“多事的季节”,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3至18岁,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引起心理巨变,自我意识日渐成熟,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独立自主,渴望他人认可自己的成人地位,信奉“敢作敢当”,居家不愿听父母的唠叨,在外离经叛道,有时候用出格的行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同时,青春期的学生又敏感脆弱,情绪反复无常,我们眼里的一件小事可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青春期是一个缺乏理智,做事冲动且不计后果的特殊时期,青年学生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一旦爆发,极有可能酿成跳楼、弑师等恶性事件。

班主任“约见家长”,操作不当可能影响教师的职业形象。

如果班主任约见家长目的不是全面了解情况,共同协商对策,而是推卸教育责任,甚至对家长横加指责;与家长交流时缺乏沟通艺术,盛气凌人,指手画脚,缺乏平等性;介绍学生日常表现时情绪激动,夸大其辞,不能客观公正;交流过程中表露的感情不是对学生饱含期望,而是厌恶、贬低、嘲讽和失望,

这种做法会损害教师的形象,甚至引发家校纠纷。

实际上,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契机,适时、恰当、富有针对性的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育者可以借助教育契机拉近师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爱戴,收获学生的尊敬和教育者的职业尊严,遇事“请家长”不仅容易让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也会影响师生关系,笔者多次见到违纪学生顶撞老师:“我的事我负责,叫家长干嘛,你不会处理啊?”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找家长是需要的,同家长座谈也是需要的,但绝不能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教师正在把他最亲近的人变成一种吓人的东西,使孩子把一个人看成骇人的怪物。这在教育工作中是根本不允许的。”如果“请家长”的同时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还涉嫌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

跳楼、弑师!现在的学生太脆了……班主任“约见家长”一定要慎重!

二、正确认识班主任“约见家长“的性质,慎重对待,规范操作。

很多人认为”约见家长“是一种普通的说教方式,并没有把“约见家长“上升到教育惩戒的高度。实际上,从含义上讲,教育惩戒是学校或教师基于教育教学关系,本着保障学校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通过对违反规定者实施一定的措施,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和羞耻,以达到使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目的的行为。“约见家长“中,学生违纪在先,也感到了”痛苦和羞耻“,完全符合教育惩戒的要义,“约见家长“是与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性质相同的教育惩戒形式,所有的教育惩戒都应当有明确严格的前提条件、规范严谨的操作流程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由不得率性随意。

惩戒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教育惩戒要不忘初心。马卡连柯说:“惩罚应当解决和消灭个别的冲突,并不再造成新的冲突。应使儿童在受了惩罚之后感到轻松,不是老把自己的思想和体验停留在惩罚本身,而是更往前看,看到自己明日的欢乐,看到自己美好的希望。“ 可是,现实中的“约见家长“往往造成学生紧张、惶恐甚至绝望,与教育惩戒的初衷背道而驰。班级的正常运转,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必要的教育惩戒,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不反对“约见家长“,但是,要尽量减少”约见家长“的频率,要遵循教育规律,要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有规范的流程,专门的机构处理。

班主任是弱势群体,既要贯彻学校领导的要求,又要与学生斗智斗勇,还要与形形色色色的家长打交道,工作难度非常大。如果学生犯错误后班主任亲历亲为调查违纪事实、自由裁量做出处罚决定,很容易把自己摆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得罪学生,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学校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约见家长的条件,接待家长的责任人、流程、谈话地点和内容,尽量由管理部门(如政教处、德育处、学生处、年级部等)出面接待家长,一方面避免把本属于公共事务的学生处分“私刑化”,减轻学生对班主任的仇恨,另一方面,第三方介入可以杜绝个人情绪化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权威性。

三、与时俱进,变通“约见家长“的形式。

在通讯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通报孩子的在校表现,获取家长对教育的支持不一定非把家长约到学校,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短信或其他方式迅捷联系。我们也可以在不惊动学生的情况下,悄悄的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如果我们把“请家长”变成“去家访”,丰富家校沟通的内涵,报喜为主,谈成绩不回避问题,同时,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的真实情况,效果必然会有变化。

提高班主任教育情怀,用对学生浓浓的爱感化学生,减少师生对立情绪。

青少年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由于其年龄偏低,阅历不多,思想单纯,处事草率,容易冲动,再加上部分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偶尔违反校规校纪在所难免,对于犯错的学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而不是约见家长,一推了之。教书育人、一岗双责不是“请家长”能替代的,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要求:“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管理素养,以饱满的热情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以娴熟的工作技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减少师生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