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笔记8

 tianruhuo 2018-06-06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安徽和州乌江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个张籍,大体上没有留下广为人知的名句,但是也有较好的诗,其中就有一首《节妇吟》(应该说,只要在键盘上用全拼输入,就能出现准确的诗题的,就算有点名气了。这是我的判断标准)。

读到这首《节妇吟》立刻是我想到本卷开篇那首无名氏的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无名氏说的很直白,大概就是作者自己的心声。而《节妇吟》是张籍为别人所写,注重曲折,也很正常。

且看这位“节妇”的心理状态:那个“君”肯定是第三者,因为他明知“妾有夫”,居然还“赠妾双明珠”这不是第三者,又是什么?问题在于这位“节妇”,居然“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明知不对,还要如此暴露地把双明珠系在上衣明显处。可见,“节妇”对第三者的赠品非常的重视。

如果就是说的这里,那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不过是一首普普通通的第三者插足的故事。令人想不到的是,下面出现了反转,女子忽然夸耀自己的家庭,夸耀自己的夫君:家里高楼连片,夫君高官在身,而且是现役军人!尽管接受了礼物,但是对于夫君的忠心不变:“誓拟同生死”。言外之意就是,礼物,我不敢收下。在身上挂一会儿,就行了。军婚哪!这可不是小事!于是,双手送还。

可事情没完,并非从此恩断义绝。分手之际,甜蜜蜜地撂下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与开头介绍的那位无名氏的心情又差不多了:“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如果早相识,哪有今天的难过?

如果单看诗,不看诗题,也许我们真的可以认为张籍是为了某个“节妇”写的赞美诗。如果真是如此,那张籍的道德认知水平,可就有点问题了。诗中的“节妇”果真是节妇吗?从“还君明珠双泪垂”来看,她内心并不“节”,只是迫不得已罢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哪?看题目!请注意,是为东平李司空师道写的。这个李司空师道是什么人呢?就是当时权倾一方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师道是个大官,大体上相当于安禄山的官职。张籍,一个诗人,给李师道写下这么一首“缠绵”的诗,中心意思就是要表达“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意思。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哪?当然不会是同性恋!所以只能是一种“婉拒”的表示。婉拒什么?估计可能是李师道请张籍过去,跟他一起干吧。而张籍的老师是韩愈。张籍的政治态度可想而知。韩愈,张籍,绝对是正统派,不会跟那些心怀歹意的地头蛇一块干的。

所以,这个“节妇”就是张籍自己。“事夫誓拟同生死”,是明志。“恨不相逢未嫁时”是给李师道留足了面子。

张籍在这里的诗意,就是自己的操守,志向的表白。只不过有点不铿锵,有点脂粉气。但,人就该有点特色,千篇一律,也没有意思。

 

张籍《别离曲》*****  

行人结束出门去,马蹄几时踏门路。忆昔君初纳彩时,不言身属辽阳戍。

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

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张籍的这首《别离曲》与上面的《节妇吟》可以称为姊妹篇,而且这里的主人公真的可以称为“节妇”,理由是她不忍“独老空闺里”,宁愿与夫君一起从军“征战死”。这即使不算“节妇”——气节高尚,也肯定是“烈女”——性格刚烈。张籍笔下的女主人公不是个花木兰式的高大上的形象,十句诗,三转折,成功地刻画了这位女子性格直爽,心直口快,思想活跃的形象。

开门见山,第一句便说,丈夫走了。第二句便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简单铺陈之后,女子的心里话便如倾盆之水,一泻而下。第一层,从订婚时开始说:当初你并没有说你“身属辽阳戍”,没有说明你的军人身份。要是当初知道婚后就要分开,还不知道现在给你操持家务的是谁哪。第二层,稍有缓和:当然戍边,保家卫国,是男儿的责任,我不能反对,可是这样下去真是耽误我的青春哪!意识到不能对夫君苛责之后,心情有了转变。于是第三层表明了家国兼顾的想法:不如我跟你一块去戍边,死,也要和你死在一块儿。这总比让我一个人苦守空闺,孤独到老好!从埋怨到理解,从理解到想共同戍边,同生共死。可见女主人公对丈夫还是爱的,忠贞的。前边的那些牢骚话也是很符合她的性格的,真实的。

张籍这首诗我觉得是成功的。用现在的术语说,塑造了典型的人物性格。

张籍这首诗的诗意,就在于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军人家属形象。很好,没有那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感觉,是正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