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角 | 中国人买空了京都的老房子,顺便拯救了那份文化传承

 yangtz008 2018-06-06

身处现代都市当中,

时间总感觉不太够用,

你要忙着工作赚钱、学习充电…

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下,

许多人产生了逃离的想法。



有些人黯然离开了大都市,

在山野或田间寻得了片刻歇息;

而有些人,却另辟蹊径,

于外国的土地上保护了他们的静谧安宁。



这些同胞在日本京都的大街上

买下名为町屋的古建筑,

重新装修后开放,

赋予了它们新生!



数百年前,在京都这座日本历史上的首都里,

商人和手艺精湛的工匠们,

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上

用他们代代相传的精细木工技术

打造了一批商住两用的房屋

——町屋。



传统似乎总是相似的,

北京有胡同,

而京都有町屋。



木造的町屋有着狭长的基地,

楼高两层,前店后住,

安静的庭院隔开两块区域。



但可惜的是,

由于日本人口的减少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京都历史悠久的町屋

也在禁止建设的1950年后开始消失。



这种以木结构为主的房屋逐年老化,

耐震、防火及温度调节能力

也无法与现代建筑相比,

这使得围绕町屋进行的京都城市生活

开始变得难以维持。



很多长期在这里居住的家庭

因为觉得改造和整修费用较高,

而选择搬离或者直接将其拆掉。

根据京都市政府的统计,

在京都现存的约4.7万座町屋中,

超过10%无人居住,

每年还有2%左右的町屋被拆除。



而京都最为独特的,

便是与其他城市相比

保存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若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

这种独有的日式古韵便会悄然消逝。

而前来观光的游客也会败兴而归,

这对以旅游业为主要收入的日本

来说无疑将是一次重创。



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了这点,

在2014年,京都当地开放了

“简易宿所营业”和“民宿”资格,

这项政策一出,

便吸引了大批相关从业者涌入。



现在民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俨然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旅社。

因为一次完美的京都旅行,

绝不能缺少榻榻米和传统的推拉门,

还要能煮茶焚香、静听流水,

悠然看庭院风光才是。



抱着对民宿的一腔热情,

众多同胞买下了大大小小的町屋,

但没想到这些外表尚可的老房子,

早已是败絮其中。



木质的大梁发霉腐烂,

墙壁一碰就碎,

地基也早已下陷,

内部管道更是坏得七七八八。



虽然改造迫在眉睫,

但改造还需获得当地居民的同意。

民宿要想获得建筑许可,

必须有町长的亲笔签名,

小小的签名,却包含了复杂的人情世故。



所以在动工前,民俗老板

总是跑前跑后,

提着礼物各处拜访,

保证不会影响邻里街坊的生活。

90后町屋民宿老板纪晓旸,

已经掌握了和日本邻居的相处之道:

“去看望年纪大的日本邻居,

最稳妥的办法是带上

京都当地产的虎屋牌羊羹。”



只是总会有踢到铁板的时候,

保守固执的当地老年人

不愿意做出改变,

便会百般刁难前来的民宿老板。



各式各样的刁难,引来了

日本当地木工建筑师

恨铁不成钢的呵斥:

“不会感到羞耻吗?

日本的传统需要中国人来保护,

你们却只会在这里叫嚷反对!”



想想也确实有些讽刺,

被视为日本传统却濒临消失的町屋

当地人却不愿买来修护。

中国人把它改造成赚钱的民宿,

却延长了町屋的使用寿命,

反倒成了另一种保护。



为了还原町屋的本来面貌,

民宿拥有者们挖空了心思,

用最少的改变,

最大限度地呈现出町屋的完美:

甚至将本来的家具拆下修整,

整体装修完毕后再安上。



在维持原貌的同时,

现代的便利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新旧元素的交融,

让町屋的改造行动

成为了真正的“修旧如故”。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是有了闲暇,

能住进这样的民宿,

时间在此处的流淌

都会变得缓慢而舒适。



但更令人自豪的,

是这样的壮举出自于我们的同胞。

日本作为我们的近邻,

甚至比我们更完美地传承了唐朝文化;

可以说,对町屋的拯救性改造

并非仅仅帮助了他们,

还帮助我们重现了失落的文化。

助人为乐,手有余香,岂不乐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