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里仁篇之十七:孔子为什么说“坏人”也可以借鉴?

 恶猪王520 2018-06-07

《论语》/解读:山涧琴韵 来自辰晓安国学堂 05:48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意】

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就立刻向他学习,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晓 安 解 读

《论语》里有很多经典句子,虽然过去两千多年了,还是耳熟能详,但是要深入学习一下,可能未必知道的很全。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哪“三人”呢?你未必一下子回答出来,可能会蒙了?

好人?坏人?还是很多人?是你,是我,还是他?很难回答!

这就是经典的深奥之处,看似浅显的东西,我们未必真正明白。很多知识,看似无用,其实大用,这就是哲学的观点。


前面我们讲过,孔子除了让我们认清君子和小人,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利,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这些都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孔子希望我们都做君子,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

有人群的地方,就分左中右,君子里面也是有等级差别的。君子是入道的第一个层次,“贤人高于君子”,比君子高的是贤人,比贤人高的是圣人;比君子低一点,就是还有瑕疵,就是不贤的人,“不贤者,非谓小人,惟下于贤人而已。”不贤不是说这个人很不好,只是存在不足。比如我作为君子,比我高一点就是贤人,比我低一点的就是不贤的人,但都是君子,不是小人。


“三人行”的“三人”就是我自己、贤者和不贤者。


见到比自己优秀的贤人,立刻向他学习,一定要和他成为朋友,向他看齐,提高自己;比自己低的人,要依他为鉴,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我有没有这样的错误,这样的毛病或者不足?见到不贤的,不是去批评,到处说人家问题,而是对照自己反省自己,这是善学。

这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所以,贤者和不贤者都是我的老师,“必有我师”。当然,真正的老师是你自己,因为自己走过路,自己犯下的错,自己存在的问题,自己最清楚,但有时候“人在事中迷”“旁观者清”,就需要拿周围的人,来对照自己,就像镜子,看的是别人,照的是自己。


正如老子所言:“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 子》第27章)与孔子的意思非常一致。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学习的榜样,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对照自己的镜子,我们的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