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贤者辟世(14-37)

 经义工坊 2022-06-07 发布于重庆

人不可能一直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如果身居逆境,应该怎样做?孔子教授给弟子为人处世之道。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注释】

辟:同“避”,逃避、躲避。

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是首要选择,其次会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再次会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则会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语。”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辟世”,即是避开乱世隐居,远离一切功名利禄,言行谨慎,免受灾难。“辟地”,即是“乱邦不居,危邦不入”,隐居不成,便择地而居,远离是非之地,可保暂时安稳。“辟色”,即懂得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在朝为君尽忠,一旦不被信任、重用,则要巧妙回避。“辟言”,即善于察言,言辞是心声的具体体现,言语不妙,则有厌烦之意,就要委婉避开。

“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并非是境界上的优劣高低之分,而是一个人所遇的境地不同所采用的不同回避方式。如贤者看到乱世、遇见危邦,都会离开;不再得到君主信任,或者遇人对自己讲话不再恭敬甚至毁谤、讥讽,贤者都会回避。“辟世、辟地、辟色、辟言”皆是识时务,均能避灾祸。

“作者七人矣”,通常认为是《论语·微子》中提到的“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都被孔子看作是贤者,均符合“辟世、辟地、辟色、辟言”的标准。

如何才能算作真正的“辟世”?孔子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论语·微子》载:“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子告诫弟子,人不可能与在山林里面隐居的鸟兽同群生活,如果自己不与这些世人同群,还跟谁同群?孔子反复强调,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境界,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不跟世人同流合污,心换则境移,“在世”即可“出世”,何须“辟世”?所以,孔子所认同的“辟世、辟地、辟色、辟言”,其根本目的还是入世救世,希望弟子以圣贤为榜样,以“辟”为手段而挽救世道,而不是纯粹地做一个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隐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