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之一,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无所不通,徐悲鸿更是评价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今晚21:30分,东方卫视中心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品画》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邵琦,一起追寻张大千的艺术世界。 邵琦 张大千 师承曾李,基础坚实 张大千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张大千仿八大作品 在日本完成学业后的张大千到达上海,拜前清名士、著名书画家曾熙、李瑞清为师。两人皆为前清遗老,偏好石涛与八大山人,张大千也深受此影响。在此之前,临摹名家作品也一直是张大千研习绘画的方式。邵琦表示张大千在临摹方面学习能力特别强,题材特别广泛,技巧也非常全面。除了八大、石涛,张大千所作的宋画也可以乱真。 张大千仿石涛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大千几经辗转终于逃出日本人的囹圄,与妻儿一同上青城山,过起了隐居生活。邵琦说张大千在此期间等于说是“师造化”,打下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也开创了蜀山蜀水的画风。 跋山涉水,远赴敦煌 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张大千又去到了敦煌,花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在那里临摹大量的洞窟画。张大千对敦煌的兴趣,源于好友叶恭绰,叶曾告诫张大千“要重振人物画数百年的颓风,就一定要去敦煌。” ![]() ![]()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 ![]() 邵琦认为敦煌期间的经历对张大千的画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敦煌壁画将千余年,几个朝代的东西累积在了一起,张大千觉得这是中国的传统和宝库,却一直疏于管理,所以他希望能够把它临摹出来。敦煌壁画不同于淡淡的水墨画,色彩浓重绚丽。张大千在色彩的应用上也吸收了这样浓重的设色方法。 ![]() ![]() 张大千 ![]() 漂洋过海,画风转变 陈寅恪曾评价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敦煌归来后张大千的人物画更具韵律,他完善了当时的东方色彩体系。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巴黎的举办了敦煌壁画临摹展,并在卢浮宫举行了个人画展,他的影响力远播海外。此时的张大千已旅居海外6年之久,他没有想到,从此以后他竟再也没能回到祖国大陆。 ![]() ![]() 张大千与毕加索 ![]() 张大千在海外期间一直肩负着架设中西方艺术桥梁的使命。在此期间,他还与毕加索见面。邵琦认为彼时的张大千跟西方的现代艺术在视觉上和观念上都接通了。他在此期间做出的努力和尝试,让世界开始觉得中国艺术完全可以自我更新,成为一个跟世界同步的一个艺术模式。 ![]() ![]() 张大千 ![]() 张大千在巴西生活了十几年,他历时3年,在异域他乡建成了一座完全中国庭园格局的优美园林,取名“八德园”。在八德园里,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高产的阶段,也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创作技艺上的变法,开创了自己艺术的崭新时代。 ![]() ![]() 张大千 ![]() 之后的眼疾对他的绘画又产生了新的影响。他开始把笔放粗,放开,而放开以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面貌。邵琦认为写意的东西在放开以后会令人感觉到另外一种自由无羁的这种境界。张大千也因此化腐朽为神奇。 半生漂泊,落叶归根 半生漂泊的张大千到了晚年愈发想念家乡,1976年他举家迁往中国台湾,与故土一海之隔。应一位日本华侨之邀,张大千开始创作宽12米、高1米8的巨作《庐山图》,这件作品是他晚年泼墨泼彩的代表作,虽然并没有最终完成,但这幅《庐山图》确是他传世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作。 ![]() ![]() 张大千在台湾 ![]() 邵琦认为《庐山图》把张大千一生中对色彩、泼彩、笔墨、造型、疏密等所有的理解都凝聚在了一起,这是他人生最精彩的一幅画。 ![]() ![]() 张大千作品 庐山图 ![]() 传道授艺,生生不息 张大千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对于传统绘画的门类,他无所不能、无一不精,从临摹仿古到泼墨泼彩,张大千完成了艺术上的创新。除此之外,他曾与二哥张善子共同创建大千画派,在“大风堂”开堂收徒,传道授艺,其弟子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成为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画画派。 ![]() ![]() 张大千与张善子 ![]() 邵琦认为张大千除了拥有很高的天分之外,还比想象中更勤奋。而这两点相加会使得他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将非常灿烂。 星文化 走近经典 艺术人文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