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医神叶天士治肝22法—7(疏肝解郁泄肝止痛息风祛痰)

 朱恒宇医舘 2018-06-07
 
 18.疏肝解郁法(《临证指南医案·调经门·华案》)
【主治】肝经气郁。胁痛寒热,脉弦涩而虚或妇人气郁,月经不调。
【处方】柴胡9g,白芍9g,当归9g,郁金6g,香附6g,茯苓9g。
【加减】气滞胁肋胀痛者,去当归、白芍,加青皮、橘叶;气血热者,加山栀、丹皮。
【体会】此法即逍遥散加减,逍遥散从肝脾两调立法,治因郁致损,土木交伤之病。今肝气郁结,脾气无伤,则宜减健脾守中之白术、甘草,加郁金、香附以理肝气,气得畅而郁亦解矣;理气血药中,柴胡微升,以引少阳生气,使肝木条达,遂其曲直之性。若内热外热盛者,加丹皮解肌热,焦栀清内热,是取加味逍遥之义。

19.泄肝止痛法(《未刻本叶氏医案》)
【主治】肝郁不疏,脘腹疼痛,时或呕逆,脉弦口苦,或脘闷,吞酸,不食等。
【处方】川楝子6g,淡吴萸3g,生香附6g,小青皮5g,延胡索9g,川黄连3g。
【加减】兼寒者,去黄连,加桂枝、川椒;痰浊上逆者,去黄连,加半夏、茯苓。
【体会】肝藏血,主疏泄。肝郁则经气不利,胁肋疼痛;由郁生热而犯胃,则脘痛、呕吐、吞酸、不食、舌红苔黄、脉弦。《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故治宜泄肝以止痛。川楝、延胡为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为治热厥心痛佳剂;川连、吴萸为左金丸,苦辛化浊,通降清热;再以香附、青皮疏理肝气;盖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相火动则君火亦无有不动,法用川楝平相火,黄连平君火,二火宁,痛可止。

20.息风祛痰法(《临证指南医案·痰门·张案》)
【主治】虚风震动,湿痰壅盛。头晕,肢麻,胸闷气窒。
【处方】明天麻5g,刺蒺藜9g,钩藤9g,白茯苓9g,清半夏9g,广橘红5g。
【加减】热痰阻咽,咯吐不利者,去半夏、橘红,加川贝,竹沥;痰火头痛者,加山栀、菊花;胸闷,恶寒者,加桂枝。
【体会】清阳不旋,湿痰生;内风日沸,眩晕起。丹溪有“无痰不作眩”之谓。湿痰治法,首推二陈,今减甘草之守中助湿,欲其流利之速,加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共为风痰两解之治。此法与半夏白术天麻汤都治风痰眩晕。对比之下,此法以平肝息风为主,佐以化痰,宜于肝风挟痰上冒之证;后方以运脾燥湿为主,兼以息风,宜于痰浊上扰,引动肝风之证。组方侧重不同,应证亦各有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