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解学用《伤寒论》之要之二”——举方说法

 负鹏载舟 2018-06-07

    学《伤寒论》,不背,是不行的;死背,不能活用,是万万不行的。《伤寒论》成书以后,历代医家为其注疏立说,多如牛毛,极大地丰富了《伤寒论》的内涵与外延,仲景为之欣慰!但是,历代亦有很多医家,死背、死用《伤寒论》之方,强调仲景之方,多一味不行,少一味也不行,多一克不行,少一克也不行,必须原方、原味、原量地用,仲景为之哭泣!

     仲景所著《伤寒论》,通篇都是在举方说法,其不是在讲一个方子怎么治病、治什么病;也不是讲一个病该用什么方子。仲景只是在讲,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办。比如,病人在风寒束表的情况下(单一病机),要用发汗解表法,可用麻黄等辛温药,发汗解表散寒,代表之方——麻黄汤;比如,病人体内热盛(单一病机),要用清热法,可用石膏等寒凉药,清解里热,代表之方——白虎汤。那么,如果一个病人体内有热,又外受寒邪,以致风寒束表,闭热壅肺(复合病机)呢?治疗上,还是要用麻黄等辛温药外散风寒,用石膏等寒凉药清解内热,代表之方——麻杏甘石汤。

    运用麻杏石甘汤之时,如果病人感受寒邪过重,一味麻黄,散寒解表的力度不够,亦可加入桂枝等辛温药,加强其散寒解表的力度;如果里热过盛,一味石膏,清热的力度不够,亦可加入知母等寒凉药,加强其清热的力度;如赶盛暑易汗之季,或受寒邪较轻,用麻黄发汗太过,亦可以换成香薷,或防风、荆芥;如病人体内为湿热,亦可把甘寒之石膏,改成苦寒之黄芩、黄连等药。总之,方变,但法没变,仍是外散风寒,内清热。这样,就可以把麻杏甘石汤,看成是用麻黄等辛温药,解表散寒;用石膏等寒凉药,清透内热。其代表的是两个法——外散风寒、内清热,而不是一个方。法不变,方可变。同样,大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亦是法同方异。法同:均是外散风寒,内清热。方异:前者,寒闭重,热壅肌间肢体,以发热恶寒、身痛烦躁、无汗为主症;后者,寒闭轻,热壅于肺,以咳喘、有汗、无大热为主症。故,前者重用麻黄六两,并加用桂枝、生姜,重解寒闭通络,以利石膏清透内热;后者,重用杏仁,以利肃肺平喘。二者,方异法同。

    又如,一个病人体内有湿,又感受了寒邪,以致风寒束表,闭湿于内(复合病机),又怎么处理呢?治疗上:在散寒的环节上,还是要用麻黄等辛温药,解表散寒;在除湿的环节上,就要用苍术或薏米等药,燥湿健脾、利水渗湿。代表之方——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亦代表的是外散风寒内除湿之法。若湿重,一味苍术或薏米祛湿的力度不够,则可把苍术和薏米都用上。如觉去湿的力度还不够,亦可再加或换用茯苓、车前子等除湿药。方虽变,但法还是这个法——外散风寒内除湿。那么,阴虚之人感受风寒、气虚之人感受风寒,以及血虚、血瘀、……之人感受风寒,又应该怎么处理呢?当然是辛温散外寒,气虚益气、阴虚养阴、血虚补血、血瘀活血、……,演绎融汇,不就一通百通了吗。

    方,不能死背、死用,要会举一反三。中医本身就是组方治病,学方是学组方的方法。正所谓“神用无方谓之圣”,遇病辨证,依证立法,依法立方。仲景《伤寒论》,通篇都是在举方说法。读《伤寒论》,如能悟到这一点,在熟读、熟背的基础上,方可于运用中融会变通,演绎无穷,治疗一切杂病了。呵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