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文化】—— 姒氏宗祠

 cxag 2018-06-07


 禹 祠 

 

        在大禹陵碑左前甬道南侧,有平屋二进各三间,坐东朝西,谓之“禹祠”。历史上禹祠几经兴废,现有禹祠部分为1986年新建于原大禹寺遗址部分地面。禹祠是禹的第六代子孙无余所建。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



1986年

新建禹祠

  现大禹陵 

 禹祠 


禹祠

第一进

姒氏世谱

       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相传夏代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以奉禹祀,无余后裔世代守陵,延续至今。建祠定居成“禹陵村”,故被誉为“中国第一守陵村”。禹祠内第一进中的《姒氏世谱》即是记叙了绍兴禹陵这支姒姓家族自夏至清末的世系谱书。


       禹祠中的《姒氏世谱》首编于何时无从考证,重修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现存谱书是清代光绪元年的修订本。2003年,大禹后裔姒元翼、姒承家著《大禹世家》,对《姒氏世谱》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证,绍兴禹陵姒姓至今已传至146代。

       4000多年来,这个家族一直以“活化石”的姿态顽强地守护着大禹,并把这一承诺化为一种精神,融入姒族人的血液中,成为姒姓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禹祠

第二进

大 禹 像

                                                           禹祠内的大禹塑像是根据山东嘉祥县出土的汉武氏墓群石刻《大禹治水》所塑造。


 

       大禹像头戴斗笠,右手持短柄插臿形工具,此是根据《论语٠泰伯》孔子对他“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评价而来。可以看到画面上的大禹有短髭,身向右,但面朝左。头上所戴之冠呈三角形,似半笠状。有人考证,大禹所戴之冠即《礼记٠郊特牲》所说的“毋追”。如同商代的“章甫”,是夏代服制的特征。

大禹像





 

      在禹祠第二进门侧,有一块《禹穴辨碑》。该碑为清康熙会稽知县昝霨林书。昝霨林在此碑中表述了他所理解的“禹穴”。

        自司马迁“年二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以来,禹穴的含义、禹穴所在地,多有争议。

        其一意为禹葬身之处。另有一解释为禹藏“金简玉字”之处。唐宝历中,郑鲂于宛委山书“禹穴”二字,元稹铭而郑鲂序之。郑鲂序云:“禹探神穴,得开之符而成厥水功。”意谓禹在此得黄帝水经,按而行之,才使治水成功。唐贺知章《龙瑞宫记》亦云:“黄帝藏书,磐石盖门,封宛委穴。禹至开,得书治水,封禹穴。”均以为上述所云之禹穴,乃禹藏书之处,而非禹葬身之所。而禹祠内昝霨林所书正意如此。

禹祠

内院

禹   井

      禹祠内有一古井,谓之“禹井”。《水经注》中有载:“(会稽)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云东游者多探其穴也。宋王十朋《会稽三赋》卷三:“今禹寺后有禹井,谓禹穿凿,故名。”


 


 

南宋嘉泰《会稽志》云:“禹井在县(会稽)东南会稽山 。”


《吴越春秋》徐天祜注引《地理志》曰:“会稽山上有禹井,相传下有群鸟耘田也。”


《越绝书·记地传》“祀白马禹井。井者,法也。以为禹葬以法度,不烦人众。”这里提到的“禹井”,就是我们在《中国法制史》中常常引用的《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史书记载





“群鸟耕田”说

    《史记٠夏本纪٠集解》引《地理志》曰:“会稽山上有禹井、禹祠,相传以下有群鸟耘田者也。” “鸟田”相传为天报禹之功而有此田。《吴越春秋》卷六:“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




大禹陵(会稽山)景区欢迎您

官方微信:kjsjq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