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偃师塔庄李氏宗祠“唐朝天子位,大宋帝王师”楹联的来历

 雲泉 2018-06-07

秀美洛河之滨,古都商城之畔,座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这就是塔庄(古称弥儿塔庄)。现村中居住着二千多口李姓族人,自北魏朝以来,这支李氏后裔在此地繁衍生息已有一千六百余年,村中尚存清朝道光年间所修李氏宗祠一座,在祠堂正厅门柱之上有一幅楹联格外醒目,上书:“唐朝天子位,大宋帝王师”。说起这幅楹联的来历,我们需要了解塔庄李氏的渊流:

偃师塔庄李氏宗祠“唐朝天子位,大宋帝王师”楹联的来历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塔庄李全璞续修《李氏宗谱》载:“迁偃师县西弥光塔庄村一世祖李君绚,生于梁太平二年,卒于唐武德五年,自隋末唐初迁入。”

偃师塔庄李氏宗祠“唐朝天子位,大宋帝王师”楹联的来历

《李君绚墓志》载:“公讳君绚,陇西狄道人。…大业之初,任彭城郡司户。…皇祚肇兴,拟西徐州刺史。武德四年,勅授济州别驾。…武德五年五月十日遘疾,终于官舍,春秋六十有五。以贞观二十三年岁次已酉十二月辛未朔,十二日壬午子迁窆于河南偃师县之西原…”

据此可知,李君绚为陇西狄道人(今甘肃临洮),隋炀帝大业初年在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为官,唐高祖武德四年转任济州(今山东)别驾,武德五年终于任上,并在贞观二十三年迁葬回偃师初迁地。

偃师塔庄李氏宗祠“唐朝天子位,大宋帝王师”楹联的来历

关于李君绚先世的情况,墓志也有记载:“曾祖虔,银青光禄大夫、兖州刺史、骠骑大将军、赠冀州刺史,谥景公。祖皓,散骑侍郎、征虜将军、凉州刺史。父士操,安东将军、南兖州刺史、梁郡太守,富平县开国子。”

墓志虽然说明了其先祖名讳和官职,但对于其先祖是什么朝代的人却只字未提,下面让我们看看正史中的有关记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任用尤重门阀世家,比如当时的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等皆为显赫望族。那么李君绚与北魏时期的陇西李氏又有什么关糸?

查《北史》列传第八八序传得知:“李虔,字叔恭,宣武初,迁太尉从事中郎,出为清河太守。属京兆王愉反,虔弃郡奔阙。宣武闻虔至,谓左右曰:‘李虔在冀州日久,恩信著物,今拔难而来,众情自解矣。’”由此可知李虔为北魏重臣,且深受北魏宣武帝信任。

《北史》还载:“李皓,字仁昭,位散骑侍郎。亦遇害河阴,赠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子士元、士操,武定中,并仪同开府参军事。”

由正史的描述得知,李君绚曾祖、祖父、父亲在北魏时为官,其中李君绚祖父李皓,伯祖李唤、李仁曜皆被杀于因胡太后专权而导致尔朱荣杀戳王公大臣二千余人的“河阴之变”。

正史中记录的李君绚先祖及族人在北魏为官的合计有六十余人之多,且许多人和北魏时期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北魏孝文帝欲迁都洛阳,李虔兄长李韶曾说:“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可见李韶的意见对孝文帝迁都洛阳起了很大作用。而李虔叔父李冲则监造了北魏迁都洛阳后的洛阳宫城,并深受北魏孝文帝器重。《北史》载:“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宫寝,皆资于冲。”

由正史记载判断,塔庄李氏先祖为北魏时的陇西李氏望族,李君绚又为十六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李暠八世孙。史书中简直为李君绚先祖列了一个完整的家族世系表,可见陇西李氏在北魏时期地位的显赫。正如民国偃师修志馆编辑陈又新先生在给《李氏宗谱》赠序中所言:“李氏累世煊赫,诚非世俗之谱可比,实可与众名家谱牒并芳也。”

李氏自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宝归魏,“四海望族,以宝为冠!”李氏遂挺然辉耀于北魏,宝之子承,赐爵姑臧侯,此其苗裔称姑臧房之由也!承第三子虔,虔第三子皓,皓第二子士操,士操子君绚即偃师始迁祖,此支李氏自武昭王下传六十余代且世系清晰,实属罕见!

由以上人物可知,塔庄李氏始祖李君绚乃西凉王李暠后代,且又和唐朝皇帝李世民同为西凉王李暠八世孙,故上联曰“唐朝天子位”。

那下联“大宋帝王师”又作何解释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塔庄李氏宗谱中记载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李泰祥(公元874年-公元962年)字聚卿,号素衣,偃师市塔庄村人。生于唐僖宗元年(874年),卒于宋太祖三年(962年)。毕生从教,博览群书,研修武艺,至老不倦。早年设馆他乡,响应从游者遍于邙、嵩、巩、宜、洛间。著有《泰祥新集》,惜经多世传承而残敝至甚,幸存残篇中有对儒学之阐释,有教人立身敬业之训理,有自创的拳棍枪术谱录及对徒手、器械套路技法和战法的论述,另记有晚年辞封拒金的佳话。早年,赵匡胤曾负笈师从其门下,习文修武。后赵匡胤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号太祖,即派遣使者到偃师,赐李泰祥黄金千两,以谢师恩,并召“进京协同,共享尊荣”。泰祥不受,并说:“昔日受业于门,宜束修之金,吾竟受之,义也。今不及门也,虽日即位,而吾未仕,不以其道得之,胡可受也!'使者回京复奏,宋太祖误以为未给封官,又派时任殿前御指挥使的韩重贇再到偃师,赐泰祥吏部天官及黄金五千两,袭绅冕搢履轩。泰祥仍坚辞不受,并谢道:“臣未曾虎拜,何敢轻佩之袭顶冕束身,虽跣亦不敢履及搢与。黄金五千两,概谨缴之县府库存贮。”韩回奏后,宋太祖又派遣右谏议大夫、枢密院直学士赵普(后为宰相),诣亳而升旅衡阁见帝师,“赐黄金万两,又加清怀王之冠带”。泰祥再辞道:“临财毋苟得,过称虚誉,岂可受哉!”又说:“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戒心端清,自恢身度耻,匹夫不以无备,况为帝一字之师乎!”赵普敬重其人品,并就做人、为相、治国之道与其长谈,深为李泰祥之言论所折服,并叹道:'刻骨铭心,君子遗人以财,不若善言。”赵普返京,途遇宋太祖来谒帝师至是,君臣返回偃师,在旅衡阁与李泰祥再谈封官赐金事宜。君王、帝师均意恳词切,几经封辞,各作退让,仅“赐清怀王衣冠”,泰祥跪受之。泰祥终身舌耕,不为高官厚禄而动心,甘守清贫,高风亮节,堪为楷模。其门人为表彰尊师,咸为树碑道左。他暮年设塾乡里,乡人曾赠“耄诲不倦”匾,以旌其教泽。

由此可知,塔庄李氏泰祥确实做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师,且其“拒金辞封”的高风亮节让人敬佩,所以便有“大宋帝王师”之下联。

此便是清道光年间重修之塔庄李氏宗祠门前楹联的由来。

偃师塔庄李氏家族历经唐、宋、元、明、清屡遭浩劫,可以说是河洛地区兵燹、朝代更迭的亲历者,虽然族人各代多有迁出,但塔庄这支李氏能顽强的留下来,亦成为了洛阳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可说现在洛阳地区已知的一支较早的古洛阳遗族。

偃师塔庄李氏宗祠“唐朝天子位,大宋帝王师”楹联的来历

偃师塔庄李氏宗祠“唐朝天子位,大宋帝王师”楹联的来历

偃师市姑臧房李氏研究会

一米阳光 整理编辑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北史》

2、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塔庄李全璞续修《李氏宗谱》

3、《李君绚墓志》

4、《偃师名人传记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