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之焕《登鹳雀楼》

 逸君 2018-06-07



王之焕《登鹳雀楼》 来自温暖读书会 11:00


登鹳雀楼 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你肯定非常熟悉,这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启蒙之作,只要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略有了解的人,都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这首诗。


遗憾的是王之涣虽然在我们心中很高大,但是现在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留下来的很少。他的诗留存下来的也非常少,一共只有六首,但是每一首都可以说是诗坛当中的精品。




我们先看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用了个“依'字,让我们感觉到是太阳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顺着山势,慢慢地落到山的那边去。《登鹳雀楼》在哪儿呢,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他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是中条山,也可能看到了黄河,但万万看不到大海。所以,“白日依山尽写的是眼前的景象,“黄河入海流'实际上是在写自己遥想的景象,一个是眼前之景,一个是遥想之景,两个景象结合在一起气象壮大。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王之涣的用词。写太阳就是“白日”,写太阳依着山慢慢地落到山的那边去,就用了“依山尽“这三个字,写黄河也并没有写滚滚的黄河水,也并没有写汹涌的黄河水,只是简单的写到了“黄河这两个字,这正是诗人写诗的高妙之处。他用了极简的词语,却造就了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的,读者在非常丰富的想象之中体味黄河、高山、白日和海流的气势。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非常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因为它留给了我们巨大的阐释空间更让我们想不到的是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头两句即便写得很好,但如果只是这两句,也不过是普通的写景之语。


但是到后两句诗人突然说,想要看到更远的景象,那就需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才能望得更远,看得更远,想得更远,当然也才能看到更加壮丽的景象。在这里,作者便用的词语依然非常简单,只是用了'穷”、“千里”,后边也只是用了一个“更上”。


没有说“更上十层楼”,也没有说“更上二十层楼”,只说“更上一层楼”。所以,《登鹳雀楼》这首诗就妙在:用了极简的字句,却表达了无穷的想象。用了极简的词语,却给我们造就了无比丰富的诗的内涵。


这样的诗,在当代已经成为鼓励人们更好地去学习、更好地去探索真理、更好的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鼓励之语。读了这样的诗,能够更加激发我们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便得我们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如果要向前迈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我们]就会前进一大步,我们的眼光才能更高,我们的视野才能更广,看到的事物才会更加的全面。



诗人只是站在了一个小小的山西永济涌州的鹳雀楼上,想到的、看到的却更为广远。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尺幅千里'的笔法。什么叫“尺幅千里”?就是写的只是眼前的方寸之地,但是表达的却是千万里之外的壮大景象,杜雨也常常使用这样尺幅千里的笔法。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也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鹳雀楼也跃成为中国古代甚至是当代的名楼之一。


在山川地理中,有很多楼是因为作品出名,比如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还有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鹳雀楼也是这样因诗著名,的确值得令我们骄傲。而鹳雀楼最早始建于公元六世纪的北周时期,后来在金代、元代毁于战火,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重建了鹦雀楼。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探讨一个有趣的问题。刚才我们一直口口声声说《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其实这首诗的作者还真是有点疑第一,盛唐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叫芮挺章,他当时编选了《国秀集》,就是唐代人选的唐诗。


其中就收录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但是作者是谁呢?是盛唐的一位咱们不太熟悉的诗人朱斌。选了王之涣的三首诗,却没有选《登鹳雀楼》。按理说这是不合理的,《登鹳雀楼》既然如此声名显赫,怎么会不选呢?



芮挺章编《国秀集》时,是王之涣刚刚去世不久,他的家人都健在,他的好朋友高适、王昌龄也都建在,包括这本书写成之后,高适依然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国秀集》没有选《登鹳雀楼》是说不过去的第二,《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这个记载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一部诗文总集《文苑英华》。


根据学界的研究,《文苑英华》的资料来源只可能有两种:一是编者当时到连楼上,抄了留在雀楼上的这首诗的墨迹,二是转抄自不知何人的手抄本。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楼在唐代就被翻修过一次,所以宋代人见到的鹳雀楼已不再是当年王之涣这些唐代人置上的鹳雀楼。


换言之,如果宋代人到鹳雀楼上去抄了这首诗,那也不是当时盛唐诗人留下的墨迹。因此这条材料可以排除。有趣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纂修的《全唐诗》,收录了当时人们能见到的所有唐诗,其中就收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但是署名是作朱斌诗”,又有”一作王之涣诗”,这就使我们糊涂了,全唐诗不给我们做主,就需要我们自己去研究。


所以,根据以上的材料,我们有理由认为《登鹳雀楼》真的作者不是王之涣,而是朱斌。这当然是个小小的学术问题,还在探讨当中。但是这有什么要紧的呢?关键是《登鹳雀楼》写得实在太好了。



无论是谁写的,都是盛唐诗人的杰作。也只有盛唐诗人能写出这样既很简单,又很壮大,又有人生哲理的诗。这一点唐代人可比宋代人要高明得多。


其实唐代人写《登鹳雀楼》,不只是王之涣或者朱斌这一首诗,当时有两位诗人也写了,一位是畅当,一位是李益。畅当与王之涣同题《登鹳雀楼》,诗云:'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可。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气魄确实大,但有一个问题,我念下来后,你知道他写的是什么吗?你半天听不懂。至于李益的诗,请写得挺好的,就是写得太细了。


读了他们两个人的诗,你现在知道这王之涣或者朱斌所写的《登鹳雀楼》好在何处了吧?大气磅礴、至情至理、简洁明快是名篇的三大特色。所以好诗不在长,好诗不再繁,在于剪裁,在于点名特色。做人也是这样,不要太复杂,要简单一点。简单而有特色,才会有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