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名导演们在影像化的时候想些什么呢?——是枝裕和篇

 alayavijnana 2018-06-07

“将悲剧掩埋在温情之下是残忍的,但这就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面。”



这是今年戛纳电影节评审之一的张震,对导演是枝裕和新作《小偷家族》的评价。不论是他早年为日本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还是今日备获肯定的剧情片,他皆把镜头对准社会里的“人‘,营造最贴近自然的影像手法,还原角色在故事里的挣扎与脆弱。

 

是枝裕和在《幻之光》、《下一站天国》里叩问生命的意义,《无人知晓》窥见社会与人性的疏离。在其父母相继离世后,以《步履不停》梳理家庭关系的缝隙,近年来也持续借《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片,运用他深厚的执导功力,为残酷的尘世浮生,保留一抹温柔光影。


文章转载自:影制所,https:///   作者:黃鈞浩



承袭纪录片手法——剧情电影不该被分镜绑住


“我只想诚实地描绘人物,而不是‘制造’出一部电影。”——拍出《幻之光》《无人知晓》时的导演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并非影视科班出身,在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系毕业后,于电视台从事纪录片工作,广泛接触日本底层社会、边缘族群,因而奠定其人文关怀精神。然而,在因缘际会下,受电视台制作人邀约,执导首部电影《幻之光》,意外开启其剧情片导演生涯。

 

然而,首次做起导演的他,使用精致的构图、准确的摄影机运动,完成处女座《幻之光》,在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颇受好评。但当是枝裕和遇见偶像导演侯孝贤时,后者对电影的评论却是:“你早就都画好分镜了吧?”这席话让是枝裕和反思,自己并未将过去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如缜密观察现场人事物、临机应变等能力加以利用。


“侯孝贤不仅改变了我拍电影的方式,更改变我对待人的方式。”是枝裕和表示,侯孝贤的话语令他在往后的导演生涯,反覆思索在电影里该以何种影像手法,才能捕捉到“人”最真实的样貌。


虚构与真实的冲突美感——《下一站,天国》捕捉素人的真情流露


“镜头只拍下成形于现场的事物。”——导演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的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国》,描绘在“天国的入口”前,往生者会经由天国使者帮助,挑选出他们一生最珍贵的回忆,抱着回忆告别人世,迎向永生。看似奇幻的剧情设定,是枝裕和却使用接近“纪录片”的手法拍摄。

 

首先,他邀请协助剧组做剧本田调的素人,扮演往生者,实际像纪录片访问一样,拍摄他们回忆、描绘记忆的模样;再者邀请纪录片摄影师山崎裕,担任摄影指导并以35mm胶片拍摄,尽可能不干涉素人演出的方式,不全照剧本、分镜设定,让画面内容更接近写实。

 

是枝裕和剪辑时,甚至加入原为幕后侧拍的片段,例如:美术陈设组反复和素人确认,剧中的布景是否符合回忆中的模样。是枝裕和认为电影如纪录片,重点并非“重现”原貌,而是新创作的“生成”。因此,与其选择回忆场景画面,他认为不如放入素人看见场景的缅怀、困惑或指点,借演员真情流露的表演,达成虚构剧情与真实回忆间冲突的美感。



“成人观点”的孩童电影——《无人知晓》客观的镜头语言


“真的是只想描绘出,那些小孩的日常生活。”——导演是枝裕和


让是枝裕和声名大噪的《无人知晓》,改编自真实新闻事件,细腻呈现四名年幼的孩童,如何在被母亲遗弃后,独立在困顿环境里谋生。是枝裕和早在《幻之光》就想拍摄该片,但因题材过于晦暗,难以找到制作公司投资,计划只好搁置。

 

历经15年后,在2004年是枝裕和才实现该拍摄计划。全片以手持的16mm胶片规格Aaton XTR Prod摄影机拍摄,并以脚架固定镜位,减少过多的摄影机运动,镜头尽可能接近客观,且几乎平视孩童。

 

这是由于是枝裕和多年后,已与当初看待故事的观点不同。他想呈现的并非道德批判,也并非纯然展现孩童内心,而是以成人观点凝视孩童,“如此一来他们说的话就不会是自言自语,而是对话。”


《无人知晓》拍摄现场


运用“资讯不对等”技法指导孩童演员


是枝裕和称其拍摄手法为“冷硬派”,不以过多的台词表现情感,而是指导孩童演员表现彼此间追逐、嬉戏,捕捉演员实际的动作和神情,并且几乎没让演员看过剧本,而是以“口述”手法,现场才和演员沟通台词或表演。

 

为捕捉孩童的真实反应,是枝裕和参考多位导演拍摄孩童的技法,包含英国名导肯·洛奇的经典电影《小孩与鹰》,经常会在拍摄前口述表演时,让演员的“资讯不对等“。例如:拍摄兄弟因电玩吵架时,是枝裕和告知弟弟可以玩电玩,但却要求哥哥在中途用脚踢开游乐器,引发弟弟被激怒的反应。



回归自身的家庭书写——《步履不停》珍视所有拍摄物的作品


“我不会因构图改变,会将相机放与现实最接近的位置。”——《步履不停》摄影指导山崎裕


 2008年的《步履不停》,作为是枝裕和风家庭伦理剧的雏形,以横山家的一日生活描绘重组家庭的困境、家族之间价值观的代沟,以及生命无可避免的逝去。是枝裕和在母亲过世后着手拍摄此片,称这部片为“对母亲过世的疗伤作业”,希望能把疗伤的结果洗练成作品,拍出一部“令人发笑、干爽的”家庭伦理剧。

 

带着尊重与爱,表现家庭影像叙事

 

为表现浓厚的日式家庭风味,是枝裕和参考日本影史大师成濑已喜男的作品,拍摄时将摄影机放置在较低的位置。“那样做能让房间、家俱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移动人物也比较容易。”他也表示,另一位大导演小津安二郎常以正面拍摄人物,相对难捕捉空间关系。

 

除学习经典日本电影的技法外,此片是枝裕和再次与摄影指导山崎裕合作时,且更加专注于摄影机运动与镜位观点的呈现。他认为,两人过去的合作,仍过度表现自身观点,例如:他觉得山崎裕在《距离》(是枝裕和的第三部长片作品)中,拍摄五位演员的视线过于强烈,“变成拥有意志的目光,让人感觉彷彿多了另一个出场人物。”

 

因此,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要求山崎裕“重视”所有拍摄物,手持摄影时减少强烈主观观点,固定镜头也不能仅追求构图精美,所有的人物、空镜头,甚至摆在桌上的百日红,皆得经沉淀思考后,带着“尊重与爱”的摄影温度拍摄。



《步履不停》奠定是枝裕和的家庭影像叙事形式,抒情中带点伤感,趣味里沉淀嘲讽,风格延续至近年,深受影迷喜爱的《海街日记》、《比海更深》中亦可发觉。至今,他仍通过精妙的剧情设定、深厚的执导演员功力,以及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摄影风格,寻求各种方式捕捉与呈现这个残败不全、却又尚留温存的人世。


“电影并非从自己的内在产生,而是经由和世界的相遇所诞生下来的东西。”——导演是枝裕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