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司老镜头

 dizi1580 2018-06-08
之前总是看到什么东蔡135之类的也不清楚那么多型号都是什么意思,终于找到一篇资料介绍,对这些老镜头有兴趣的参考:M42镜头第一页:各系统比较,转接M42 须知。第二页:转接环相关资讯,特殊用语列表。第四页:手术改接环须知。第五页:M42 镜头概论,东蔡白银时代镜头介绍,C/Y 康蔡可改口镜头介绍。第六页:东蔡斑马时代镜头,黑铁时代镜头介绍。第七页:东德Meyer 白银时代、斑马时代、宝塔时代镜头介绍。第八页:Pentacon 镜头,苏俄镜头介绍,日本镜头概论。第九页:Mamiya 镜头,Yashica 镜头,Takumar 镜头介绍。第十页:西德镜头概论,Rodenstock 镜头,Enna镜头介绍。第十一页:Isco 镜头,Schacht 镜头介绍。第十二页:Steinheil 镜头,Schneider 镜头,蔡福+禄福镜头介绍。第十四页:Vivitar 镜头编号说明。—先来贡献第一篇,各系统转接M42的比较。说到转接,最好转的当然是「任你插到爽」的Canon。加上5DII的全幅吸引力,很多人都会选择Canon来转。但是就M42镜头来说,Canon有2个致命的缺点。第一个,就是反光板的问题。 5DII的反光板,是向前弧形的翻起来,会有一个扇形的邉勇窂健6垂獍宸馈淼臅r候,大概距离接环只有不到5mm的距离。也就是说,一些镜尾突出接环较多的镜头,反光板会狠狠地拍下去。 Canon的反光板有多脆弱,不需要小弟多做说明。重点是镜尾的后玉如果被撞到,很可能会造成难以修复的刮伤。第二个,则是Canon的色彩问题。 Canon的色彩有很明显的偏向性,配合M42老镜那种每一颗都不同调性的特色,会需要在后期进行很多的色彩调整,拍起来会很烦。而对M42转接最友善的系统,则属Pentax了,不需晶片接环就有A模式跟合焦提示,可以手动输入防手震焦段,还可以玩陷阱对焦。但是Pentax没有全幅机,这是美中不足之处。还有一个不小的问题,便是Pentax的色彩偏青黄色的暖调,而且普遍偏浓。上大姑妈镜头色彩会非常漂亮,但是如果使用德头,会压住德头特有的风味,不太好控制。Alpha系统方面,首先当然是2台拥有巨大观景窗的平价全幅,这绝对是完全发挥老镜头能力的好机。 Alpha系统或许是和蔡司合作的原因,色彩调性偏蓝,非常适合装德系镜头来表现。不过也不是极端冷调,就算上了偏黄的大姑妈镜,一样能表现出其特质,反而拍人的时候还能适当压制住肝病色。防手震及合焦提示方面,Alpha系统就要靠晶片转接环来处理了,而且要配合焦段,会比较贵。但是比起完全不能防手震的Canon来说,已经是个优势。反光板不需担心,SonyFF机的反光板,是用支架向正上方「抬」上去的,基本上向前翻动的幅度极小,目前没有任何一颗M42镜头会打到屁股。 APS机种更不用担心,反光板小,打不到。Olympus/Panasonic的4/3或m4/3,也是什么都可以插的,M42当然没问题。不过只取中间一小块的成像,所有焦段要加倍,值不值得拿来转接,是要仔细考虑的。Nikon转接M42,转接环一定有矫正镜片,不然无法无限远合焦。所以通常讨论M42转接的时候,都不关Nikon什么事。至于Leica系统转接M42 … 那是另一个次元的事情了。—转接M42老镜须知1. 老镜绝对都是手动对焦,一定要有足够的手动对焦能力,有新人类或心眼等特技更好。2.老镜每一颗都有不同的特性,换句话说,每颗都有独特的缺陷,鲜少有全能镜头。在不适当的环境下,用了不适当的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很容易会让人失望。3. 老镜没有现代镜那么制式,镜头的特性是要自己磨出来,不能光听别人说,因为每个人的拍摄习惯不同。4. 老镜每一颗都需要加减ev来拍摄,最好稍微了解测光概念再玩。5. 别以为M42老镜便宜就想也不想跳进来,便宜可是会买死人的。6. 老镜是玩味道,玩层次,不是玩锐利,最好别把现代镜头的玩法套上来。7. 所有的老镜都有耀光严重的毛病,包括蔡司这些名牌货。虽然耀光也能算是一种创作元素,不过大部分情形还是多用左手遮光罩吧。8. 请尽可能用RAW拍,因为手动缩光圈后,入光量减少,机内白平衡色偏的机会大增。自订白平衡达人可以无视这条。9. 老镜的年龄动辄三、五十年,不要太苛求品相完美,完全没入尘无瑕疵的镜头并不存在,除非被拆开来洗过。10. 拿手动镜在外面拍照,要能忍受其他摄影者的异样眼光,甚至是耻笑。不过既然用Sony系统,这条应该不是大问题。先写10条,有想??到其他的,以后再慢慢追加吧。—在介绍镜头之前,先来必要的特殊用语教学,不然可能会有人看不懂。东蔡:Carl Zeiss Jena,东德蔡司的缩写,也叫CZJ。西蔡:Carl Zeiss Oberkochen,西德蔡司的缩写,在M42的镜头群中,西蔡通常代表收购福轮达后所出的蔡福。西施:西德御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的统称,因为三个都是S开头。大姑妈:日本旭光学的Takumar镜头,旭光学就是现在的Pentax。妈咪呀:Mamiya Sekor。奶头:西德Schneider Kreuznach光学厂,通常叫施耐德,或信乃达。海尔:西德Steinheil光学厂。萝莉:Rollei,又称禄莱。爱斩人:法国Angenieux,又称爱展能。老福:1974年前,德国生产的福伦达镜头,也称原福。新福:1974福伦达卖给Rollei后,在新加坡生产的镜头。日福:2000年福伦达与Cosina合作后生产的镜头。山寨蔡:苏俄抄袭蔡司的众多镜头总称。真水无香:Schneider的别称,主要指其高解析度、阶调细腻、色彩真实的成像风格。大B:东蔡Biotar 75mm F1.5。小B:东蔡Biotar 58mm F2。骗可乐:东蔡Pancolar双高斯结构,也就是Planar。百年鹰眼:蔡司Tessar结构,一般指50mm F2.8这颗。神眼:Schneider Kreuznach C-Curtagon 35mm F2.8,又称Baby-C。众神的珠戒:Voigtlaender Skoparex 35mm F3.4,传世经典之一。霹雳马:Meyer Primoplan结构。太阳神:苏俄Helios 40 85mm F1.5。八羽怪:苏俄Helios 44 58mm F2。辐射镜头:泛指大姑妈50mm F1.4这类含有稀土放射元素「钍」的镜头,辐射量并不大,不会让摄影者变白痴。斑马:泛指对焦环或光圈环为黑白相间样式的镜头。镧系玻璃:高级老镜都会使用的高透光镜片,会随着时间黄化。蔡司红:蔡司镜头对正红色的渲染,一般形容暗部的红色,关键词为「华丽」。海尔蓝:Steinheil镜头对正蓝色的渲染,不是暗部的蓝,关键词为「优雅」。大姑妈黄:大姑妈镜头对正黄色的渲染,非指拍人会有肝病色,关键词为「温馨」。妈咪呀绿:Mamiya镜头对正绿色的渲染,不过似乎大部分人不在乎绿色,关键词为「恬静」。施耐德紫:Schneider镜头对紫色的渲染,在数位机上也有很好的表现,关键词为「高贵」。磨镜:了解镜头特性的磨合过程。蔡味:蓝色暗部配合纯色渲染的色彩表现,以蔡司为代表,不过大部分高级德头都能表现出来。大姑妈味:偏黄暖调配合极度细腻但不是太锐的高层次成像风格,通常出现在大姑妈镜头上,现代Pentax三公主也有。路过的熊:SDF深藏不露的的老镜拍妹高手,性温和,不喜劝败;但身怀大量昂贵稀有老镜,周身是毒,生人勿近。暂时只想到这些,有想到其他再补充吧…—在与某魔人的闲聊中讲到,改镜头也属于转接的一种,并且我觉得在这边出没的人们应该也是对蔡头比较有兴趣,因此我就来补充一些改镜头的资讯了。其实 ….本来不想这么早写这段的…. 因为很怕到时候一堆人跟我抢镜头….请注意,改镜都有其必然的风险存在。可能拆开了装不回去、可能拆开的时候因为镜片黏在镜身上而导致裂开、几乎一定会在改镜过程中入尘、可能弄了半天弄好了装上机身结果反光镜打镜身or最后一片镜片、可能装上去因为镜组保留调整位置不够而无限远无法对焦、可能该镜头组里面有特殊机关(尤其是浮动镜组)而导致改完之后成像异常….等不一而足。所以,要走上改镜这条路,建议您有以下的想法再来改:改镜应该是觉得该镜头真的值得改,这个镜头目前放在那就不能用,而您想让它浴火重生,让它再次成为可以陪您上山下海、与您共度摄影生涯的朋友。如果您只是想看看这个镜头在您相机上的表现、只想改来玩玩、之后就转手卖掉,那么建议您不要改镜。恩,还要记住浴火之后不一定是重生,就此成灰的可能性也不低。看了以上描述之后,如果您还是决定要改、执意要改,那么希望以下讲的个人经验,能让一些初次接触老镜改接的人们少一些走错路的机率。接下来的内容,以转到alpha接环上的考虑为主,改镜后能手动对焦、手动调整光圈、转接上后能连续拍照为预设立场。能转接的就不列入考虑了。首先;建议对改镜头到alphamount上有兴趣的人,先到网路上找有关于该接环镜后距。其中镜后距离以底片时代来说,是镜头定位点到底片的距离。由于alpha接环这个距离是44.5mm,所以;只要您想动刀的镜头的镜后距=>44.5mm,那恭喜您,该镜头有很高的机率可以改口到alpha mount上来使用。以ContaxC/Y镜头为例,镜后距=45.5mm,所以改到alpha mount上应该不是问题。镜后距比44.5mm短一点,也不是全部不能改,只是相对难度会比较高。但是短太多,那基本上就不用考虑了,当然还是有例外,下面会讲到。其次;通常长距镜(以13??5来说,焦距=>75mm)比广角镜(焦距<=35mm)来的好改。因为长距镜的镜组的最后一片镜片在镜后距之前的机率比较高,广角镜的镜组的最后一片镜头往往会稍微突出来一些。因此,若是该镜头原始镜后距比较短,但长距镜的后镜组到底片距离比44.5mm长(或者不要差太多),就有机会改到alphamount来用。最好的例子就是Contax G的2.8/90mm那只镜头;不过通常会因此切割镜身。再者;该镜头后镜(组)不能太过突出。如果太过突出,简单的讲就是会打板(反光镜)。有些可以藉由磨短后镜组外的保护机构来避免,有些可以用磨??短反光镜来避免(那些老镜转接猪兔的很多就忍痛磨反光镜了),最后一种当然就是超出太多,那就不用改了。再者:原始镜头(组)要有最基本的对焦机构。不然该镜头可能是为了特殊应用而设计的,改接过来之后,无法对焦的话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再者:有个特殊改镜方法叫做种镜,简单的说,杀掉一颗新的、二手的可以在alphamount上正常咦鞯溺R头,然后把您想改的镜头的镜组拆出来,种进去。这个方法花费相当高,危险性也很高,请三思后行。最后,先多拜拜咕狗大神看看该镜有没有已经被某位网路上的勇者改过的纪录、以及改镜后使用该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有勇者存在表示有成功纪录,那该镜头能成功转换的机率就会相对较高、甚至可能有该勇者贴上来的冒险历程(改镜过程)。没有的话表示还得拆开镜头,慢慢研究改镜成功的可能性。至于照片是看看该镜头在alpha系统上的表现如何,如果表现与您的预期差距太多,您就不用去动刀去杀镜头了。如果都找不到而您还是决定当勇者,我只能先祝福该镜头一路好走….接下来,谈到改的时候常需要考虑的问题:改镜费用贵不贵?其实要看状况。有些镜头已经改了很多次;熟悉得很,改镜者很快就能改好,那就相对便宜点。但是有些镜头就算改很多次,但是里面机关太多,要搞很久,那基本工时成本就便宜不下来,那就相对贵一些。有些镜头修改的时候可以使用市面上卖的通用接环,那当然成本也比较低;有些却得特殊订制接环、并且还得要求很高的精密度,那当然就贵上许多了。最后改镜者有些特殊仪器、设备的成本也是会在您的身上摊提的。所以,建议您有要花一笔钱来修改的心理准备。改镜时间久不久?也是看状况。有时候真的是大家都一箱箱地寄来、送来改(恩,真的是以箱为单位),那早到的镜头当然就慢慢地改,晚到的镜头就只能乖乖地等。所以建议您跟改镜者先联络好以免有太大的落差。是否非破坏性改镜?对于收藏家、镜头原厂来说,只要动过了螺丝,保存价值就大降、并且回厂维修的时候价格都会因此提高许多。所以要不要非破坏性修改,就要看镜头主人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单纯想将来还能改到别的接环上,那么比照上面所提到的基本限制来考量,能改的就是能改,不能改的把原始机构留下来还原也还是不能改。如果是想要再组回去原始的接环上拍照那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要组回去再卖个人会觉得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改;并且,动过了价值就会低许多。还有,很多改镜是必须破坏性修改的,这点请您要有心理准备。是否需要做到光圈连动?请先以改了就是全手动镜头来考虑。部份镜头适合做光圈连动,但是还要看连动机构的转向(nikon跟alpha是反方向的)以及实际镜组空间够不够才能知道,镜后距比较短的标准、广角镜头应该就不用太去考虑了。光轴偏移以及焦平面偏移问题。原厂镜头出来一定会有一个容许误差,改镜者多只能尽量去对准前后接口的接环与镜组的中心点。所以,这个问题是可能存在的。如果您很在意这个问题,可能要先与改镜者讨论、甚至寻找有特殊校正仪器的改镜者来协助您修改。临时之间只想到这些,比照某魔人的说法,有想到再补。—终于到了镜头概论时间了 …M42 老镜,简单来讲可以分成4个体系,分别是:德国镜、日本镜、俄国镜、以及电影镜。其中德国镜可细分为西德与东德,西德可谓众星云集。西德:Carl Zeiss Oberkochen、Schneider、Voigtlander、Steinheil、A.Schacht、Isco、Enna、Rollei等等。东德相对贫乏许多,只有两间光学厂。不过其中一间是正统蔡司的Carl Zeiss Jena,一间抵10间。东德:Carl Zeiss Jena、Meyer/Pentacon。日本镜头可细分为旭光学和富冈光学两大派系。旭光学就是AsahiPentax大姑妈镜头,富冈光学就是Mamiya、Yachica这些厂家。俄国镜头没啥好分的。电影镜方面,小弟没啥接触,所以不会介绍太多。电影镜头最大的优势,就是绝佳的镜片用料,所带来的丰富细节和层次。至于调整焦距及光圈不会造成走位这部份,拍照时没有意义,可以不用理会。不过电影镜因为产量少,加上又被人炒作,现在的价格已经飞天了。其实电影镜的画质,在相片上跟一般老镜,顶多也就是99分跟96分的差异。为了这3分而去花10倍的钱,值不值得就见人见智了。—介绍镜头第一篇,当然要以大家热爱的蔡司来开头。东德蔡司的历史,网路上随便找就一大堆,小弟就不多写了,来些网路上比较少见的资料吧。东德蔡司Carl Zeiss Jena基本上可以分为3个时代:白银时代、斑马时代,黑铁时代。白银时代的镜头通体银白色,镜片没有镀膜,或只有一层镀膜,反光为蓝色,俗称「蓝眼睛」。这个时代的镜头全为无段光圈,以玻璃锻冶的退火工艺取胜,不过请尽量选购编号400万以内的镜头,玻璃品质更好。而手感方面,因为年代久远,通常很多毛病。另外,由于配方的问题,镜片变质的情况很常见,还会有气泡。白银时代的镜头大略有:35mm f2.8 Flektogon:常见广角,没用过。40mm f4.5 Tessar:非常稀有,成像极好,能与双高斯拼高下的Tessar结构。50mm f2.8 Tessar:很常见,成像比后期天塞好,不需要追求红T,那时代的T镀膜有等于无。50mm f3.5 Tessar:很稀有,没见过。50mm f2.0 Flexon:梦幻逸品,从没出现过,跟Pancolar是一样的Planar结构。58mm f2.0 Biotar:双高斯结构,成像超优,低反差高层次,高光捕捉为东蔡最强,数量不少。60mm f4.0 UV-Objectiv:限量生产的特殊镜头,似乎没人用过,功能不明。75mm f1.5 Biotar:58mm f2.0的人像版本,成像更好,一年难得出现一次的天价逸品。80mm f2.8 Tessar:另一颗有能力跟双高斯拼的天塞头,拍人的肤色极好,非常稀有。80mm f2.8 Biometer :双高斯结构人像头,上面那颗的升级版,很少见。85mm f2.0 Sonnar:非常少见的逸品,小弟没用过,不过可以买到苏俄??的山寨品。135mm F4 Sonnar:偶尔会出现,成像非常好,算是经典镜头。135mm F4 Triotar:上面那颗的cost-down版本,经常有。接下来是斑马时代了 …—接下来介绍我比较有研究的Carl Zeiss Contax CY mount 镜头改alpha mount的部份。首先,我们先来建立点基本共识:在谈到转接Contax到135相机的时候,我们通常指的是在1970年代开始,与日本Yashica合作,Zeiss生产镜头,Yashica协助出产机身的ContaxYashica交换镜头。而不是最一开始,从1930年代就开始生产的contax系列相机用的镜头。所以,本篇仅只讨论此一部份。使用在Contax Yashica的机身的镜头所使用的接环通称CYmount,但Contax镜头有四个常用的描述名词:AEG、MMG、AEJ、MMG。 AE/MM指的是镜头功能的差异:AE镜头只能支援光圈先决、MM镜头还可以支援快门先决与PMode,MM镜约在1980年代中、末期开始生产,在镜头内部镜组的镜桶结构上及镜片外缘有做额外的抗反光涂漆、在镜身上的光圈数值最小的一个标示为绿色。 G/J代表的是德国产与日本制。所有的镜头仅有Sonnar2.8/80同时出现四种都有的状况,其他大多为两种、少数三种。接下来为已知成功例子:目前曾经确定看过有成功改到alpha接环(尤其是alpha900上用过的有,改成其他接环的、包涵M42不在本讨论范围),请特别注意AEG/AEJ/MMG/MMJ有可能得视为四种接环,内部构造有些差异。没列出者表示不能确定其为哪种版本,但是确实有看到改后成品。定焦Distagon 2.8/25 AEGDistagon 2.8/28 AEJDistagon 2/28 MMGDistagon 2.8/35 MMJPC-Distagin 2.8/35 AEGDistagon 1.4/35 AEGTessar 2.8/45 MMJPlanar 1.7/50 MMJPlanar 1.4/50 MMJS-Planar 2.8/60 AEGSonnar 2.8/85 MMGPlanar 1.4/85 AEGSonnar 2.8/135 AEJSonnar 2.8/180 MMJ变焦Vario-Sonnar 3.3-4.0/28-85 MMJVario-Sonnar 4/80-200 MMJ接下来为上面没列表,但是因为有找到曾经改到M42、Pantex或者Nikon上的资讯,所以推论可以改到alpha系统上的:定焦Distagon 4/18 AEGDistagon 2.8/21 MMJDistagon 2.8/25 MMJDistagon 2.8/28 MMJDistagon 1.4/35 MMGTessar 2.8/45 MMJ 100 JahreMakro-Planar 2.8/60 AEJSonnar 3.5/100 MMJPlanar 2/100 MMJTele-Tessar 3.5/200Tele-Tessar 4/300Mirotar 8/500变焦Vario-Sonnar 3.4/35-70Vario-Sonnar 4.5-5.6/100-300 MMJ特别注意事项:镜头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生产而导致的发色、散景、光圈结构等等差异也不在本篇讨论范围中,那些请找网路上有用过整系列Contax系列镜头的大大、前辈们的文章自行研究。MM系列镜头到2014(有些2015,也有例外的)年都还可以送回去contax原厂做CLA的动作。所以;若是您觉得拿到手的镜头有些问题:如镜片刮伤、镀膜损坏、对焦光圈环不顺手等等问题,包含AE镜头,其实还是可以送回去原厂处理的。您可以选择自己送日本、或者请原本Contax代理商(达利德,原台雅)转送。当然,CLA不便宜,请自行决定。—Carl ZeissJena斑马时代,是指镜身黑色,但对焦环却是黑白相间的样式。这时期是单膜镜头,但是已经没有使用蔡司二战时的那批传奇玻璃了。大部分来说,暗部非常优秀,高光稍弱,色彩是一等一的好。不过实际上每个镜头的特性都不同,还是要看场合使用。附带一提,这时期已经出现了光圈顶针,但是没有A/M开关,而是以一个类似按钮的结构,按下去才缩光圈,比较接近景深预览。如果不是使用日本近代牌昂贵封顶针接环,那还是避免使用这个时期的镜头,因为非常不好操作。斑马时代的镜头,小弟只用过一次,因为太难用而放弃,因此成像上完全没有心得可以分享,请有用过的大大补完吧。斑马时代的镜头大略有:20mm f4 Flektogon:Distagon广角,M42镜头少见的20mm。25mm f4 Flektogon:同上,只是焦距变成2??5mm。35mm f2.8 Flektogon:据说跟白银版没啥差别。50mm f2.8 Tessar:比白银版表现烂,还有个长相奇怪的「星际大战」版,收藏用的天价镜,成像没有不同。50mm f2.0 Pancolar:Pancolar结构先行试作版,产量不大,很少见。50mm f1.8 Pancolar:赫赫有名的双高斯标准镜,很常见。55mm f1.4 Pancolar:极为稀有的版本,从未出现过,具体细节不明。75mm f1.4 Pancolar:也是超稀有的版本,从未见过,想也知道是天价。135mm F4 Sonnar:听说也是跟白银版差不多。300mm F4 Sonnar:很大,很重,很稀有。接下来是黑铁时代了 …—Carl Zeiss Jena黑铁时代,镜身通体黑色,有A/M开关,转接DSLR很方便,也是市场??上最常出现的版本。这时期是东蔡M42头最辉煌的时代,许多经典镜头都在这时出现。而且这时期正式引入T镀膜前身的多层镀膜,奠定了东蔡那华丽色彩的经典地位。红色MC是早期内销东德,白色MC是后期外销西方世界,基本上差异不大(但是有差)。早期因为跟西蔡的官司,外销西方世界的会只写上ausJena,不会写Carl Zeiss。附带一提,东蔡镜头后面常会写着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缩写。黑铁时代??的镜头大略有:20mm f2.8Flektogon:里三宝之一,M42时代最强广角镜之一,近拍0.19m,镧系玻璃,全开绝对可用,变形控制极佳。不过价格飞天了,正常人不见得买的下手,包括小弟。35mm f2.4 Flektogon:表三宝之首,东蔡最出名的全能镜头。名气太响,不用多介绍。50mm f2.8 Tessar:东蔡最可耻的一颗镜头,不是说很糟,但不像是蔡司拿的出手的东西。50mm f1.8 Pancolar:表三宝之一,镧系玻璃,华丽色彩的最佳代名词。不过抗耀奇烂,要注意。55mm f2.8 Macro Pancolar:只闻其名的谜之镜头。80mm f1.8Pancolar:里三宝之首,M42时代顶级人像头,熊的最爱,各项指标都超水准,偶尔会出现,价格也是在天位。135mm F3.5 Sonnar:表三宝之一,最容易入手的三宝镜,也是最适合入门的镜头。发色清雅,几乎全能。180mm F2.8Sonnar:里三宝之一,代号Olympia。 1.3公斤重的怪物,成像极为优秀。小弟没用过,但是某位路过的毒物似乎有…200mm F2.8 Sonnar:1.2公斤重,没用过。300mm F4 Sonnar:2公斤重,很稀有,没用过。500mm F8 Fernobjektiv:不是反射镜,是个非常长的大炮,可以拆成两节,天价。500mm F4 Spiegelobjektiv:7.3公斤(没打错)的反射镜,海湾见过一次,价格已经不是人类可买的了。1000mm F5.6 Spiegelobjektiv:14公斤(发誓没打错)的反射镜,从来没出现过。偶尔会出现29mm F2.8这个东西,那是Pentacon的镜头,蔡司贴牌,也没有T镀膜,别被骗了。下回预告:Meyer/Pentacon—东德蔡司介绍完,轮到东德第二把交椅,Meyer/Pentacon 了。Meyer 是东德仅次于蔡司的光学大厂,由做电影镜出名的HugoMeyer先生创立。在二次大战后被Pentacon收购,Pentacon的镜头则沿用Meyer的结构。Meyer的历史就不多说了,网路上一堆,还是写实用的资料吧。Meyer 镜头大略上可以分为4个时代:白银时代、斑马时代、宝塔时代、Pentacon时代。白银时代的镜头通体银白色,镜片跟蔡司一样没有镀膜,或只有一层镀膜,反光也是蓝色。这个时代的镜头全为无段光圈,玻璃退火工艺略逊于蔡司。大部分镜头高光细节优秀,可以轻松拍出高调照片。白银时代的镜头大略有:35mm F4.5Primagon:Meyer第一颗反望远广角镜,为Triplet三片前加一片的结构。不太贵,也很常见,小弟没用过。40mm F4.5 Helioplan Wide-AngleAnastigmat:名字很长,好像很有名,小弟没看过,不清楚是什么。50mm F2.9 Trioplan:标头,跟蔡司天塞不能比。50mm F2.8 Primotar:cost-down 后的标头,三片结构,钱太多才买吧。50mm F3.5 Primotar-E:标头cost-down以后再cost-down的版本,钱多也别买啦。58mm F1.9 Primoplan:Meyer经典标准镜头,双高斯,完全不输蔡司的Biotar,某路过的有一颗。75mm F1.9 Primoplan:Meyer 白银年代最好的镜头,没用过,但是某路过的好像也有。80mm F3.5 Primotar:上面那颗的cost-down版,不是很常见,没用过。90mm F3.5 Telefogar:超稀有,没见过 …100mm F2.8 Trioplan:性能很好的三片结构,适合人像,但不知道为什么被炒高了。135mm F3.5 Primotar:理论上不该是稀有品,但竟然没见过…150mm F5.5 Telemegor:没见过 …180mm F3.5 Primotar:经常出现,但没用过。180mm F5.5 Telemegor:上面那管的升级版,没用过…250mm F5.5 Telemegor:小弟不爱超长焦的…300mm F4.5 Telemegor:又是超长焦 …400mm F5.5 Telemegor:太长了啦 …下回预告:Meyer 斑马时代 + 宝塔时代—Meyer后期的斑马时代,跟东蔡一样,都改为黑色镜身,黑白纹路对焦环。后来斑马时代结束,Meyer被Pentacon收购,Pentacon就沿用Meyer的所有结构,连外观都照抄。当时镜头前方Pentacon的商标旁,会打上一个电波塔一样的标志,所以称为宝塔时代。这两个时代的镜头,基本上光学性能和白银时代相差不远。虽然已经使用了单层镀膜,但Meyer的镀膜跟蔡司很难比,所以不太需要计较这方面。这两个时代的镜头出现了光圈顶针,也和东蔡一样,安装了类似景深预览的按钮设计。不过东蔡的按钮是突出来,但Meyer的镜头却是在镜尾安装一个凹进去的按钮。保证难用,如果转接环没有顶针挡板,尽量别买这时代的镜头。斑马及宝塔时代的镜头大略有:29mm F2.8 Orestegon:有名的广角结构,Meyer版的不是太常见。30mm F3.5 Lydith:上面那颗的平民化版本,没有光圈顶针,成像非常锐利,价钱不贵。50mm F2.8 Domiplan:很常见的三片结构,超便宜,成像不好,缩到F8才像样。50mm F1.8 Oreston:Meyer 有名的双高斯标准镜头,低反差高层次,传世名作「胜利之吻」就是这颗拍出来的。90mm F3.5 Telefogar:只存在于Meyer斑马时代,超稀有,没用过。100mm F2.8 Orestor:常出现,但没什么人买,价钱不高,我也没用过。100mm F2.8 Trioplan:海湾从未出现过,都是白银版本的,只存在于Meyer斑马时代。135mm F2.8Orestor:偶尔出现,成像很好,没有光圈顶针,15片形状奇特的光圈叶片,外号「莲花宝座」,价格算中等。200mm F4.0 Orestegor:很长很大支,算稀有,没用过。300mm F4.0 Orestegor:更长更大支,更稀有,更没用过。500mm F5.6 Orestegor:3.5公斤的巨炮,非反射镜,看都没看过。下回预告:Pentacon 时代—进入了多层镀膜时代后,Pentacon把镜头全部改为黑色,并针对有光圈顶针的镜头,安装了转接方便的A/M开关,正式进入Pentacon的时代。这时代的镜头似乎卖的很好,二手市场很常见,玩转接的人也很爱用,是很理想的入门选择。不过相对于斑马时代的Meyer镜头,Pentacon虽然使用了相同的结构,但是却在看不见的地方cost-down,也就是镜片用料。因此Pentacon后期的镜头,成像表现和原本的Meyer相去甚远。虽然加上了多层镀膜,但毕竟不是三大镀膜那种水准,用处不大。Pentacon时代的镜头大略有:29mm F2.8:原Orestegon广角结构,很不容易控制的镜头,但是拍出来味道很好。常见,不贵。30mmF3.5:原Lydith广角结构,还是一样的锐利,又便宜。但因为cost-dowwn更凶了,所以变的很没风格。无段光圈,没有顶针。50mm F1.8:原Oreston双高斯结构,经常出现,价格合理,标头中的标头,低反差,很容易用。50mm F1.4:文献上有这颗,但从来没见过,无法评论。100mm F2.8:原Orestor结构,斑马版一天到晚有,但后期版本就很少见。不贵,没人买是主因,小弟没用过。135mm F2.8早期版:原来那颗Orestor「莲花宝座」,好像没卖多久就改版了,不太常见,算是cost-down比较少的镜头。135mm F2.8后期版:大cost-down版本,光圈叶片减少为6片。颜色异常浓郁,高光暗部都收的很快,但是锐利讨喜,非常现代风格的镜头。200mm F4.0:斑马那只改的。300mm F4.0:就斑马那只改的啦。500mm F5.6:啊就斑马那只改的咩。东德部份至此告一段落,Feinmess Dresden Bonotar 105mm F4.5这类的稀少镜头。—这次来讲苏俄镜头,一般来说大家都很看不起苏俄做的镜头,但其实俄镜并不差。二战结束后,俄国佬搜括了蔡司的设计图纸、模具、甚至玻璃坯,所以苏俄镜头严格来说可以算是蔡司的分支。 (还有部份是抄莱卡的喔)基本上苏俄镜头镜片用料实在,设计也很好,主要的麻烦是品管奇糟无比。同样的镜头,每一颗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如果看到光圈环装反,也不是太意外的事。苏俄镜大部分都是非常便宜的镜头,有些限在还继续在生产,成像也不差,是M42老镜的入门好选择。但是很大一部份可能是莱卡的M39接环,只要加装个M39转M42的银圈就行了。与真正的莱卡镜不同,苏俄M39镜转上M42,无限远是毫无问题的。顺便来炒作一下二手价吧,基本上只要银色的俄镜,上面有打个红色的「ㄇ」,那就是使用蔡司玻璃的好东西,要抢请快。苏俄镜头大略如下,可能有漏,请大家补完:Industar-10 50mm f3.5:Leitz Elmar 的翻版。Industar-22 50mm f3.5:跟Industar-10长的差不多,具体差在哪,小弟不知。Industar-23U 110mm f4.5:是个放大机镜头,没用过。Industar-26M 50mm f2.8:很少见,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似乎是个微距。Industar-50 50mm f3.5:不知道为什么很有名的饼干镜,成像除了锐利外,一无是处。Industar-50U 50mm f3.5:放大机镜头,没用过。Industar-61 50mm f2.8:天塞结构,六芒星散景,镧系玻璃的微距镜,现在还有生产。Industar-96U 50mm f3.5:也是个放大机镜头,没用过。Jupiter-3 50mm f1.5:蔡司Opt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Jupiter-6 180mm f2.8:蔡司Sonner翻版,没见过。Jupiter-8 50mm f2: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Jupiter-9 85mm f2:蔡司Sonner人像镜翻版,现在还有生产。Jupiter-11 135mm f4:蔡司Sonner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Jupiter-12 35mm f2.8:蔡司Biogon翻版,早期有蔡司玻璃,后镜非常突出,无法转接。Jupiter-21 200mm f4:蔡司Sonner大炮翻版,没有蔡司玻璃版本。Jupiter-37 135mm f3.5:蔡司Sonner翻版,没有蔡司玻璃版本。MIR-1 37mm f2.8:俄国佬自行设计的得奖镜头,很常见。MIR-10 28mm f3.5:常出现的广角,没用过。MIR-20 20mm f3.5:现在还有生产的广角。MIR-47 20mm f2.5:虽然现在有生产,但似乎没人用过。Helios-40 85mm f1.5:俄镜中最有名气的太阳神,价格已经飞天,某个路过的家伙有。Helios-44 58mm f2:有各种版本,都是蔡司Biot??ar翻版,很便宜。Helios-77 50mm f1.8:蔡司Biot??ar翻版最后的变种,建议买44比较好。Rubinar 300mm f4.5:没见过。Rubinar 500mm f8:现在还有生产的反射镜。Rubinar 1000mm f10:现在还有生产的大反射镜。Volna-9 50mm f2.8:巨大微距镜,基本上跟Industar-61只差在放大率。Tair-11:很有重量的水晶萤石镜头。Zenitar-M 50mm f1.7:很有名的俄国自制标准镜头。Zenitar-M 50mm f1.9:上面那颗的廉价版,非常稀少。Zenitar-M2 50mm f2.0:这颗很渣,别乱碰。Zenitar 16mm f2.8 Fisheye:很多族友手上都有的俄国鱼眼,还有在生产。Tele-Zenitar 135mm f2.8:没看过有人用。下回预告:日本镜头—说到M42的日本镜头,基本上是眼花了乱,因为品牌实在太多。不过严格来说,日本镜可粗略分为两大派系,分别是旭光学派,还有富冈光学派。旭光学就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收摊的Pentax,不过在当时可是唯一能和德国镜头平起平坐的日本首席光学厂。当年的大姑妈镜头世界知名,造工一流,用料不惜血本,成像独树一格,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抢着收。旭光学的镜头太多,所以晚一点会专文介绍。至于另一间富冈光学Tomioka,本身并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个大型光学代工厂,帮日本甚至许多德国品牌出镜头。德国两大日本代工品牌Revuenon跟Beroflex,大多都是富冈光学派系的产品。富冈光学派除了很稀少的本身品牌外,最大的旁支便是Mamiya跟Yashica这两间公司了。这两间公司的镜头也不少,下一篇再来谈吧。至于富冈光学的历史,请大家自行google,还是谈实用的镜头比较好。富冈光学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那3支非常优异的标头。他们自己也曾出过很少量的标头,以TomiokaTominon做为名称,不过很难见到。Tominon 50mm F2:最平价的镜头,代工的可能会改为F1.7或F1.8。Tominon 55mmF1.4:在那个年代,只要是这个结构,一定是富冈做的。这颗算是当年最出名的镜头,成像非常优异,绝对有德国水准。横跨超过10个品牌,很常见,不贵。Tominon 55mmF1.2:富冈光学集技术之大成的顶级镜头,到现在还是M42系统中数一数二昂贵的货色。偶尔会见到,但价格非常贵,而且一堆人抢,小弟连摸都没摸过。那个年代是日本光学起飞的时期,一大堆光学厂都在做镜头。有些可能是好物,但也有不少地雷。小弟胆子小,不敢尝试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请有经验的大大来分享吧。如果真的有兴趣,小弟提供一些自认为比较值得注意的品牌:三协光机(Komura):莱卡接环上有点名气。兴和光器制作所(Kowa):后来跑去做望远镜跟电视镜头。Kyoei:后来去做天体望远镜跟显微镜。Orion精机:镜头品牌为Miranda或Soligor,不过听说成像别抱太大期望。日东光学制作所:市场上没看过这家的镜头出现。Olympus:别怀疑,他们有做M42镜头,也是Zuiko。成像很不错,价格也很贵。栗林写真机械制作所(Petri):嘛,便宜,对得起价格。Sigma:不用多介绍了,M42时期的镜头不会脱皮是亮点。Tamron:也不需要介绍了。Tokina:这也是大家都认识的。还有富士出的Fujinon,算是M42末期的产品,严格来说已经脱离了两大派系。不过Fujinon的镜尾设计非常奇怪,转接很容易会出问题,又没有A/M开关,所以虽然有名气响亮的EBC镀膜,但小弟一颗都不想去用,麻烦熟悉富士镜头的大大补完吧。听说某个路过的危险人物是EBC控 …下回预告:Mamiya Sekor—M42时期的Mamiya Sekor镜头,似乎在台湾是非常贱价的货色,但这可是小弟最喜欢的镜头系列之一。 Mamiya镜头主要分为两个时期,auto跟SX。不论哪个版本,都是造工精良,不输现在Cosina那批日蔡。auto版本的Mamiya,色彩大多很清丽,带有阴柔的感觉(简单说就是娘炮),有点接近大姑妈,但没有那种暖调。成像细腻绵密,但不是走锐利路线,可能因为这样,到了现代才不受人欢迎。SX版本可就了不起了,基本上就是Rollei的镜头,成像鲜明锐利,层次丰富,绝对有和蔡司不相上下的实力。可惜因为SX出现的时间太晚,已经是M42的末期,所以无法打响名号。 SX版本都没有A/M开关,需要封顶针的接环才能使用。Mamiya Sekor镜头如下:14mm f/3.5 Fisheye:价格飞天的镜头,极为稀有,听说可以打趴大姑妈鱼眼,只有SX版本。21mm f/4.0:超稀有广角镜,只有SX版本,没用过,也是天价。28mm f2.8:非常优异的广角镜,不太容易见到。35mm f/2.8 :比较常见的广角镜,那种阴柔的感觉特别强烈。50mm f/2.0:廉价版的富冈标头。50mm f/1.4:SX版本的顶级标头,基本上就是Rollei那颗,价格在天上。50mm f/2.8:文献上说是auto版本专有的镜头,但从来没见过。55mm f/1.8:富冈那颗出名的便宜标头。55mm f/1.4:富冈那颗最出名的标头。60mm f/2.8 Macro:Mamiya M42最出名的镜头之一,成像非常之好,价格也非常之贵。85mm f/1.7:只有SX版本,没见过的神秘镜头。85mm f/2.8:只有SX版本,没见过的神秘镜头。100mm f/2.8:只有SX版本,没见过的神秘镜头。105mm f/2.8:只有SX版本,没见过的神秘镜头。135mm f/2.8:成像阴柔到接近阴森的镜头,拍人可以拍出「水一般皮肤」的奇妙质感,有名的美人镜头。135mm f/3.5:auto时代专有,上面那颗的cost-down版本,没有美人效果。200mm f/4.5:auto时代专有,还满常见的,价格普通,没用过。200mm f/3.5:上面那颗的高级版,没用过。300mm f/5.6:SX时代专有的长焦炮,没用过。400mm f/6.3:auto时代专有的长焦炮,一样没用过。600mm f/8.0:SX时代专有,超长焦都没用过啦。800mm f/8.0:一样SX时代专有,又是超长焦…—先说在前面,Yashica的M42镜头,小弟见过几颗,也摸过几颗,但没有拿来试拍过。所以个别镜头的实际拍摄情况,小弟无法提供意见。Yashica 和富冈光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前中期的镜头全为富冈光学出品,品质非常精良,算是当年日本数一数二的好镜头。不过后期有些镜头交给Cosina或Chinon代工,因此整体品质严重下降。Yashica的成像风格似乎与Mamiya有很大区别,如果说Mamiya是阴柔,那Yashica就很阳刚,一派德国镜头风范。Yashica的镜头分为4大时期,首先是Yashinon时期,这时期的镜头在二手市场不太常见,而且成像品质似乎也不算让人满意。第二时期是DX镜头,单层镀膜。但这个时期据说是用料最好的时期,成像品质非常好,可以跟德头拼。第三时期是DS镜头,实验性多层膜。这个时期的产量似乎较大,与DX差不多,据说风格有些变化。第四时期是DS-M的多层镀膜,很多M42的老前辈都建议,这个时期就别买了。Yashica镜头如下:Yashinon-DX 28mm f/2.8Yashinon-DX 35mm f/2.8Super Yashinon 35mm f/2.8Yashinon DS-M 50mm f/1.4Yashinon DS 50mm f/1.4Yashinon 50mm f/1.9Yashinon DS 50mm f/1.9Yashinon DX 50mm f/1.7Yashinon 50mm f/1.8Yashinon 50mm f/2Yashinon 50mm f/2.8:天塞结构。Yashinon 55mm f/1.2:富冈神物。Macro Yashinon 60mm f/2.8:价格被炒上天的微距头。Super Yashinon 100mm f/2.8Yashinon DX 135mm f/2.8Super Yashinon 135mm f/2.8Super Yashinon 135mm f/3.5Super Yashinon 180mm f/3.5Super Yashinon 250mm f/4—终于介绍到当年日本第一把交椅的旭光学了,这年代AsahiPentax所出的大姑妈镜头,到现在还有很好的口碑,价钱并不便宜。大姑妈共分为4大时期,分别为自动大姑妈(auto-Takumar)、超级大姑妈(Super-Takumar)、超级多层大姑妈(Super-Multi-CoatedTakumar)、还有SMC大姑妈(SMC Takumar )。自动大姑妈为单层镀膜,基本上不是太常见,小弟对这时期也没啥研究,所以只能等有认识的族友来补完。超级大姑妈为2至3层镀膜,全金属打造,很多颗都不惜工本用上镧系玻璃,成像非常细腻,层次分明,空间感极佳,但却不一定锐利,且容易偏黄。超级多层大姑妈基本上跟超级大姑妈是一样的东西,只是镜片镀上7层镀膜。抗耀普遍比超级版好,色彩浓郁,也比较锐利。国外一般称呼的时候,会用SMC当缩写,避免与SMC版混淆。因为后期版权问题,超级多层大姑妈必须改为SMC大姑妈,但那时候的Pentax不明原因大改镜头外观,金属对焦环改为橡胶,镜片材料也有更动。不过这时期使用的镀膜正是那惊天动地的SMC镀膜,成像风格跟现代Pentax镜头一样。大姑妈镜头如下:15mmf3.5:SMC版本独有,全世界第一支直线超广角镜头,手工打磨非球面镜,全世界限量900颗,M42最贵的镜头之一,摸都没摸过…17mm f4:鱼眼大姑妈,内建滤镜,成像比俄国鱼好很多。18mm f11:饼干鱼眼,17鱼的前身,成像也不差,只是光圈太小。20mm f4.5:大姑妈的知名镜头之一,从中央到边角的成像都非常好,全开光圈绝对可用,最近对焦更只有0.2m。24mm f3.5:成像风格很现代的镜头,色彩浓郁而且锐利,很容易上手。28mm f3.5:大姑妈广角系列中最容易买到的,结构改过一次,口径从58mm改为49mm,成像差异可以忽略。35mm f2:大姑妈的名头之一,结构也有改过,前期70mm口径的版本有很特殊的味道,后期49mm口径的则比较现代风格。35mm f3.5:非常锐利的类饼干镜,在大陆被吹捧的很高,其实很普通。50mm f1.4:超有名的镧系玻璃标头,发黄问题很严重,但是层次感极好。早期曾改过一次结构,但初代结构没啥人用过。50mm F4 Macro:大姑妈50微,超锐利的镜头。55mm f1.8:f1.4那颗的廉价版,成像绝对不差,只是少了镧系玻璃。55mm f2:f1.4那颗的超贫民版,没用过。85mm f1.8:有名的人像镜,少数不偏黄的镜头,现在很贵。85mm f1.9:上面那颗的前身,差在锐利度跟色彩,也很贵。100mm f4 Macro:大姑妈百微,大姑妈的铭镜之一,不过产量很大,不??贵。105mm f2.8:不知道是什么定位的镜头,成像偏冷,似乎可拍人像,不算贵。120mm f2.8:偶尔会见到,不是太贵,但没用过。135mm f2.5:大姑妈铭镜之一,超锐利,色彩浓郁,散景滑顺,要买请找后期的结构。135mm f3.5:上面那颗的前身,要买请找早期的Sonnar结构。150mm f4:看过几次,小小一支,不太贵,但没用过。200mm f4:过135mm 我就不会碰了 …300mm f4:这管很粗大 …400mm f5.6:这管更粗大 …500mm f4.5:3.5公斤的怪物 …1000mm f8:只在文献中出现过的5.5公斤巨炮…—终于到了最后的西德镜头了,努力看能不能在今年写完…M42的时代中,西德的光学可是发光发热。在蔡司被分家而元气大伤,徕卡又缺阵的情况下,西德各厂几乎已经等同于「顶级光学」的代名词,接下来的几篇,小弟将会一一介绍M42镜头中,一些「顶尖的好东西」。西德镜头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合称「西施」的御三家:Schneider、Steinheil、Schacht。另外还有两个知名度比较低的Enna和Isco 光学厂,出手的镜头也绝对不是等闲之物。当然,还有存在于传说之中,随便一支都是天价的两大名门:Rodenstock 和Voigtlander。加上拥有天下第一HFT镀膜的Rollei,西德可以说是众星云集。只不过老镜如果开始收集到西德镜头,表示已经毒入骨髓,就算倾家荡产也难以回天了…下回预告:遗世独立的枭雄— Rodenstock—首先介绍的是西德2大名门之一的Rodenstock,一般人称为「罗敦」。罗敦这个品牌很多新手可能不熟悉,但事实上这间公司已有超过百年历史,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顶级光学厂。他们所出品的眼镜镜片,可是比蔡司还要高级的货色呢!在摄影方面,罗敦主要是做大片幅市场,算是大片幅中的顶级镜头。 M42时代,罗敦曾出了几支135的镜头,全都是斑马金属外观,成像非常非常优异,每一支都相当稀有,一出现立刻会有一大堆人厮杀。现在的二手价几乎跟徕卡的镜头有拼,大概都是收藏家在买。罗敦的镜头结构都是自家专利,每一颗都很有特色。总体成像稳重内敛,色彩还原很朴实,但是晶莹剔透,细节非常丰富,有点Schneider的味道,但散景远比Schneider 华丽。除了抗耀光不是太好外,其他大概也找不出什么缺点了。Rodenstock M42 镜头如下:30/2.8 Eurygon:广角镜,从未出现过的梦幻逸品。35/4.0 Eurygon:出现过一次,贵到惊人。50/1.9?? Heligon:没见过的标头。50/2.0 Heligon:曾出现过几次,就算是发霉的都一堆人抢。135/3.5 Yronar:没见过。180/4.5 Rotelar:也没见过。小弟是秉持着无私的心来写这些资料,因此当然不会藏私,有秘密一定会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当年西德Wirgin Edixa 相机面世时,罗敦曾以代工的方式,帮忙出了一批标头,慷慨地分享了自己那傲人的Heligon结构。如果花不起重金,又想品尝这间百年老店的光学味道,不妨注意「Edixagon」这个名称吧…下回预告:清丽脱俗的公主 — Enna—Enna 是位于慕尼黑的一间光学厂,专攻M42接环。基本上在西德一些顶级光学厂的压抑之下,Enna 屈居于二线,但本身的光学实力并非是二流货色。Enna镜头的成像非常柔和,色彩细致但不俗艳,调性清雅,是德系镜头中最适合拍东方人像的品牌。 Enna绝大部分镜头的高光捕捉都很强,用来拍族友热爱的高光人像,简直是绝配。不过因为小弟本身很少拍人像,所以没去收这品牌的镜头,所以比较难介绍每支镜头的特性,也不清楚前期白银头跟后期斑马头的区别,请各位见谅…Enna镜头如下:24/4 Lithagon24/4 Ennalyt28/3.5 Ultra-Lithagon28/3.5 Ennalyt28/3.5 Lithagon28/2.8 Ennalyt35/2.8 Lithagon35/4.5 Lithagon35/3.5 Lithagon35/3.5 Ennalyt35/2.5 Super-Lithagon50/1.9?? Ennalyt50/1.8 Ennalyt85/1.5 Ennaston85/1.5 Ennalyt90/2.8 Tele-Ennalyt95/2.8 Ennalyt100/2.8 Ennalyt135/3.5 Tele-Ennalyt135/2.8 Tele-Ennalyt240/4.5 Tele-Ennalyt300/5.6 Tele-Ennalyt400/4.5 Tele-Ennalyt600/5.6 Tele-Ennylyt至于Enna镜头代号所对应的结构名称,真的要请其他专家来补完了…—Isco 其实是Schneider 的子公司,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不过网路上许多卖家都说因为是子公司,所以和Schneider成像一样,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小弟所用过的Isco 镜头,成像非常冷,而且偏硬调,与绝对平衡的Schneider 有很大不同。所以大家如果想尝Schneider味,千万别被骗去买Isco …但这并不是说Isco 不好,其实Isco 的锐度惊人,镜片用料也很好。而且那个镜头工艺,保证摸过就会爱上。不过基本上这间厂商的镜头,小弟只拥有一支,试用过少数几支,所??以也没办法详细介绍,还是等人补完吧…Isco 镜头大略如下:24/4.0 Westrogon28/4.0 Westron35/2.8 Westron35/3.5 Westron50/1.9?? Westagon50/1.9?? Westromat50/2.0 Westagon:这颗外观非常漂亮,成像非??常锐利,可惜没有A/M开关。50/2.8 Westanar:这颗也是外观一流,但实际上只是普通天塞。50/2.8 Iscotar50/3.5 Westanar80/2.8 Isconar85/2.8 Westanar85/4.0 Isconar90/1.9?? Iscaron100/4.5 Isconar:超冷调的镜头,长相非常怪异,很像电影镜。135/2.8 Tele-Iscaron135/3.5 Tele-Westanar135/4.0 Isconar150/4.5 Westanar180/2.8 Iscaron180/4.5 Westanar400/4.5 Westanarr—终于到御三家的Schacht 了,这家光学厂是由Albert Schacht先生所创,但一定要强调,这间公司跟世界最强玻璃厂Schott,一点关系也没有,买镜时千万别被人误导。总的来说,Schacht镜头的特性是色彩爆浓,反差超大,喜爱浓郁发色跟锐利的朋友,一定会很欣赏。 Schacht镜头的散景也不差,拍出来的照片有很特殊的风格,算是自成一系。Schacht 镜头中,最有名的算是微距跟人像镜头了。不过Schacht镜头的镜筒似乎不耐操,一般看到的品相都很残破,所以只要镜片完好,就已经算是值得收的。Schacht 镜头如下:35mm f2.8 Travegon:常见的广角镜,不是太贵。35mm f3.5 Travenar:非常锐利的广角镜,全开已经爆锐。35mm f3.5 Travegon:上面那颗的前身,白银头,超级锐利。50mm f1.8 Travelon:异常稀有的标头,没玩过。50mm f2.8 Travenar:就是天塞,Schacht最便宜的头。50mm f2.8 Macro-Travenar:这玩意就贵了,成像很好的天塞微距。85mm f2.8 Travenar:天塞结构人像镜,海湾从没出现过。90mm f2.8 Travenar:Schacht最红的镜头之一,色彩控制很好的人像镜,出现频率不小,但不便宜。100mm f3.3 Travegar(长):Schacht发神经把同一颗镜头设计成两支,长的这支最近对焦90cm,但拥有人像镜的所有特点。100mm f3.3 Travegar (短):短的这颗可以从镜筒拆出,虽然没有Macro字样,但却是一支百微,算是M42里面最好的微距头之一。135mm f3.5 Travenar:长焦镜,锐利,散景好。135mm f4.5 Travegon:上面那支的前身,没用过。135mm f4.5 Albinar:早期的长焦镜,可能是试作型。白银头,单层镀膜,全开已经相当锐利。200mm f4 Tele-Travelon:长炮,很少出现。附带一提,Schacht 是SDF 里面的M42大长老熊爷,最爱的镜头之一喔!想跟随熊爷脚步,快乐用老镜拍妹的朋友,千万别错过…—Steinheil 是一间19世纪初期便存在的光学大厂,对岸喜欢叫他「海尔」。最辉煌的时候,连蔡司和徕卡都要敬他三分。可惜在二次大战时经过战火的摧残,于战后无法获得振作的契机,最后于1970年代末期结束其大起大落的一生。M42 的这批镜头,可说是Steinheil为了翻本,倾全公司之力所打造出的最好镜头。早期的白银镜头更是精致,一出现便会有大批人抢。后期的黑铁斑马镜也很优秀,但是似乎没有白银镜那么好。Steinheil最大的特色,便是每颗镜头都不惜血本,用上最好的玻璃材料,因此虽然结构简单,也没有多层镀膜,但出来的色彩非常迷人,特别是蓝色。成像通透细腻,弱光暗部有剧毒。一般来说反差偏高,抗耀普遍较差。Steinheil 自己也知道,使用最顶级玻璃的镜头成本非常高,推出来的产品可能卖不好。所以Steinheil 推出两个系列,Q开头的为最高级材料,C 开头的则为cost down 版本。另外,Steinheil 所出的饼干镜系列,成像也都非常惊人。Steinheil C 系列镜头如下:35mm f4.5 Culmigon:类似Schneider Radiogon 的简单结构,晴天头,色彩很好,很锐利。35mm f3.5 Culmigon:上面那颗的后期版,其实没有太大差别。40mm f3.5 Cassaron:白银饼干镜,变种Triplet 结构,M42 40mm里面唯一可以跟东蔡那颗最强天塞拼的镜头。50mm f2.8 Cassaron:黑铁天塞镜头,成像略逊其他白银版。50mm f2.8 Cassarit:变种天塞,最常见的一颗Steinheil 镜头,成像绝对不差。50mm f2.8 Cassar S:白银饼干变种Triplet,算是Steinheil 这一大堆50/2.8里面最好的,不过差异也不大。50mm f2.8 Culminar:另一个变种天塞结构。75mm f1.5 Culminon:Biotar 结构的人像镜,非常稀有,非常贵。其实应该算是Q 系列,但不知道为什么用C开头。85mm f2.8 Culminar:变种天塞版的人像镜,也是爆贵。100mm f3.5 Cassarit:变种天塞中焦,满常见的。105mm f4.5 Cassar:上面那颗的前身,Triplet 结构。105mm f3.8 Cassar:Triplet 结构,前半截可以拆下来接皮腔。135mm f4.5 Culminar:变种天塞长焦,前半截也可以拆下来接皮腔。135mm f4.5 Cassarit:跟上面那颗一样,只是头拆下来以后,接的是莱卡接环。Steinheil Q 系列镜头如下:35mm f2.8 Quinaron:极其稀有,至少能排进M42 前五的广角镜,战平东蔡Flektogon 绝无问题。55mm f1.9 Quinon:M42 最强标头之一,也是小弟非常肖想的镜头。几乎没有缺点,白银的比黑铁的略好。100mm f3.5 Quinar:Sonnar 结构人像镜,绝对好物,价格飞天。135mm f2.8 Quinar:非常重的长焦,做工很扎实,M42 最强135mm之一。小弟没用过,但是某熊竟然有,令人不悦。135mm f3.5 Quinar:上面那颗的轻??量版,成像差不多,但是最近对焦变的爆远。200mm f4.5 Tele-Quinar:更笨重的镜头。300mm f4.5 Tele-Quinar:超笨重的镜头。Q 系列产量不大,加上成像异常的好,所以又贵又难买。小弟一颗Q 系列的都没有,想看测试照,请洽熊爷。—小弟最爱的Schneider-Kreuznach,中文为信乃达,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世界级的光学巨人。虽然台湾很多人没听过,但Schneider的光学实力,绝对能和蔡司、徕卡平起平坐。而在M42 的时代,Schneider更是凭借其优异的光学研发能力,在全世界大放异彩,成为西德镜头的高级镜代表。Schneider 最强的是层次感,高光暗部无一不精,每颗镜头的细节捕捉都能让人大开眼界。散景方面,Schneider镜头散景并不奶油,也不是杂乱的二线性散景,而是一种「凝而不化」的刚性表现手法。Schneider 镜头共有4 个时期,不过光学表现大同小异,只是外观差异很大,大家看喜好收吧。第一时期是无段式光圈斑马镜,因为年代久远,品相一般不是太好。第二时期则是开发给西德Wirgin Edixa 相机的特殊斑马镜,这是小弟最爱的版本,产量也丰富。光圈顶针是滚轮式设计,A/M开关是精致的钢珠头,景深表尺更是特别,总之就像个艺术品。第三时期则是全黑镜身,包覆一层皮革,手感更好,看来更为高级洗练,但少了之前的那些高科技特色。第四时期则是把外观改为圆弧型,体积大为缩小,几乎成为饼干镜,不过同时对焦环变得很窄。Schneider-Kreuznach 镜头大略如下:28mm f4 Curtagon:全开解析度已经非常吓人的怪物,高光捕捉极强,最近对焦0.28m,全能广角镜。35mm f2.8 C-Curtagon:外型像放大机镜头的小东西,但是很重。全M42镜头中最强远景镜,立体感跟解析度非常变态,不过最近对焦1m,近景是废的。35mm f2.8 Curtagon:上面那颗的中近景强化版,正常外观。最近对焦0.3m,成像风格类似28mm那颗,但远景和C-Curtagon 没得比。35mm f4 PA-Curtagon:M42 Schneider 最贵也最稀有的镜头,是颗移轴镜,没摸过。35mm f4 Radiogon:广角镜早期版本,看过一次,不贵,但没用过。40mm f4.5 Jsogon:稀有白银饼干镜,天塞结构,超锐利。后玉玻璃突出,装后盖都有可能刮伤。50mm f2.8 Xenar:M42 最强天塞之一,锐利度和细节都是顶级表现,色彩很惊人。50mm f2.8 Laudar:稀有白银饼干头,收藏价值比较高。50mm f1.9 Xenon:超级全能标头,色彩及层次感都是超水准。除了抗耀并不是最好以外,可以轻松应付所有拍摄环境。90mm f3.5Xenar:只存在于早期的人像镜,异常的重,可能使用特殊玻璃。解析度非常高,层次感一流,色彩有一点点偏粉红。135mm f3.5 Tele-Xenar:有很??强空间还原能力的长焦,除了色彩略淡,其余不会输给东蔡那支。200mm f5.5 Tele-Xenar:太长的小弟不碰。300mm f5.0 Tele-Xenar:真够长的 …360mm f5.5 Tele-Xenar:实在太长了 …最后补充一下,Schneider的镜头普遍脾气大,非常不适合初学者使用,没把握住诀窍很容易脑羞。 Schneider的镜头号称「真水无香」,主要是因为色彩带有灰调,大部分时候看起来颜色很淡。不过事实上,Schneider对色温非常敏感,不同光源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色彩调性。如果测光精准,色彩绝对是直追蔡司,真水并不总是无香的。—终于到了最终回,很多族友都想知道M42最强镜头是哪几颗,就在这边一次满足大家吧。 (文太长,所以分两段)175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现了一间光学公司,就是世界知名的Voigtlander(福伦达)。其后的200年间,Voigtlander 的名号响遍全世界,完全是君临天下的姿态。不过随着时光推进,帝王也开始殒落,但仍不减其霸气。 1960年代,Voigtlander 决定孤注一掷,赌上200 年的骄傲,推出一套最强相机。但那个年代群雄并起,日本光学已经抬头,Voigtlander无力再开新战线。于是找来另一位西德光学界泰斗Zeiss Ikon 合作,同时还有Zeiss Ikon最大的战略伙伴Rollei。1966 年,Voigtlander 、Zeiss Ikon、Rollei三位当世最强的光学巨人,合作推出了顶级相机「Icarex」。有些人说Icarex 是Zeiss Ikon Contaflex的后继,其实不是,因为Icarex 是Voigtlander 主导的开发计划。Icarex 的镜头虽然打上Carl Zeiss 的名称,但却结合了Voigtlander 长达200年屹立不摇的造镜工艺、Zeiss Ikon 最顶级的玻璃胚和光学设计、还有Rollei的机械工程技术,更使用了电脑进行精密计算,可谓是当代最高的光学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三家光学名门以蔡司T 镀膜为基础,合力开发出更胜T镀膜的镀膜技术,也就是未来的Rollei HFT 镀膜。这批Icarex 镜头,便是搭载了新型的实验性镀膜。Icarex 相机主要是BM 插刀式卡口,不过随后被迫与市场妥协,于1969 年推出另一套主流M42 的TM卡口,不过数量很少。而BM 卡口要改口有巨大难度,因为内镜筒及一些机械零件,使用了高硬度的纯钢,因此动手术时非常困难,也因此BM卡口与TM 卡口的镜头,存在2 至3倍的价差。1970 年,Voigtlander 因为经营不善,并入Zeiss Ikon。而在1972 年,Zeiss Ikon也退出舞台,整个Icarex 系统,便由Rollei接手,成为Rollei 新加坡厂生产的VoigtlanderVSL1 系统。这时镜头的结构也产生巨大改变,并实装正式的HFT 镀膜。—Icarex TM 镜头只推出了5 颗(BM 版本多3颗),但是颗颗精彩。 (某熊竟然又有,令人发指)25mm f4 Distagon:可以横扫各大广角镜的魔王,目前二手价格比Contax Distagon25mm,还有Distagon T* 25mm 还要贵至少50%,海湾一出现一定全世界疯狂抢夺,实力完全不用多说。35mm f3.4 Skoparex:Voigtlander 最令人称道的「众神的珠戒」结构,配上实验性HFT 镀膜,以及蔡司退火2年的顶级玻璃,成像比原本的珠戒还要好。光是全开的边角画质,已经不是东蔡最强的Flektogon 35mm 可比。50mm f2.8 Tessar:M42 最强天塞,成像品质几乎是Planar 水准,拥有剃刀般的锐度。用过Tessar结构感到失望的朋友,试试这颗镜头,保证能体会到「百年鹰眼」可怕的地方。50mm f1.8Ultron:空前绝后的非对称内凹式高斯结构,正五角光圈,人类光学历史上仅此一颗。成像品质极为恐怖,散景二线性非常低,全开比别的标头缩光圈还好,是M42中坐二望一的标头之王。135mm f4 Dynarex:古老的Voigtlander 变种Tele-Tessar结构长焦,但是用上最好的玻璃及镀膜,成像可以巴掉绝大多数的Sonnar 结构135mm 长焦镜头。随后进入Rollei 时代,镜头选择变多,结构也改了,每颗都是当代最强镜。25mm f2.8 Color-Skoparex: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25mmf2.8 Distagon,成像绝对比环保玻璃的ZS 细腻。35mm f2.8 Color-Skoparex:也变成Distagon结构,跟珠戒的实力在伯仲之间,可以并列最强35mm,面对后来的多颗35mm 铭镜也毫不逊色。50mm f1.4 Nokton:看名字也知道是什么鬼,成像之好,绝非现代那些超大光圈的噱头镜可比。50mm f1.8 Color-Ultron:本体是50mm f1.8Planar,这颗有多威不需要多解释,成像和前身那个传说中的内凹镜不相上下。85mm f2.8 Color-Dynarex:超强Sonnar 结构人像镜,实力据说强过Cosina 代工的那颗F2.0…135mm f4 Color-Dynarex:原本的Tele-Tessar 结构已经名满天下,现在升级为Sonnar结构,大家可以想像其实力…200mm f4 Color-Dynarex:超长焦不在讨论范围。小弟没收任何Rollei 版的镜头,只摸过Icarex版。我只能说,这些根本是艺术品,那个造工和外型,完全适合放在柜子里欣赏,不会想拿出去用。不过这批镜头脾气很大,有Schneider那种对色温及测光要求非常严格的坏毛病,要拍好并不容易。Icarex 镜头的成像特色,给小弟的感觉是「珠圆玉润」,细节和解析度完全是Schneider等级,色彩浓郁度直追东德蔡司,但更为纯净高贵。这几颗绝对可以拿来跟现代镜拼高下,收了任何一颗镜,其他品牌的同焦段镜头大概也不用买了。—有族友询问Vivitar 的M42 镜头,小弟在这里说明一下。Vivitar 本身并没有镜头工厂,都是靠别人代工的。 1990年曾换过老板,整个编号系统换过,比较难查证。 1990年前的镜头倒是可以追查。如果是1990 年之前的Vivitar 老镜,头两位数就是代工厂(除非是6 跟9开头,那只有一位数)。第三位数是年份,但具体怎么解读小弟不明。四跟五个位数则是生产月份,之后是流水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