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变异为“全民作文”的悲哀

 砥砺前驱 2018-06-08

作者/陈庆贵



高考作文存在之理由,在于其能考查考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多年来,吾国应试作文教学“祖宗之法”便是过度强调“审题”,说白了,就是逼迫学生绞尽脑汁揣摩出题者“旨意”,尽管其“旨意”到底是什么东东,恐怕连出题者自个儿也难说清子丑寅卯。要命的是,导致的恶果大同小异,审题“思考”越多“偏题”几率越大。比如2012年饱受诟病的某省高考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收起”,就让考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遑论顺利下笔成文。类似搞怪作文题不胜枚举,其提出问题本身无需思考,却在审题上给考生层层设障。请问,诸如此类魔幻作文题,如何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能不鼓励学生猜题押题投机取巧?对此乱象,国人理性反应应当是:诟病、反思、建言和促改,而非狂热追捧把高考作文变为“全民作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作文考题殊途同归看重学生独立思考。比如新加坡某年高考试题:“科学鼓励质疑,而宗教排斥质疑,你怎样看?”如是题目审题无有难度,考生自然不会离题偏题;而且,考生必须正面回答问题,不能“王顾左右而言他”,题旨更无先入为主倾向性,考生大可不必迁就任何人“圣意”,独立思考直抒己见便可搞定。而阅卷官从考生阐述中,可以科学评估其真实水平:思维、积累、视野、表达、感情乃至境界。无独有偶,孕育过卢梭、伏尔泰、左拉、雨果和巴尔扎克等巨匠的法国,高中应试作文竟然是:“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等等。再比如这些作文题:“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工作,是否仅仅为了有用?”对基础教育长期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国人而言,面对以上尖锐问题,我不禁请问,我们有几个高中生能自如回答?又有几个成人有能力有勇气深入探讨?我再请问:假如不直面并回答这些问题,谈何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训练?又如何能考查出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高考作文回归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本旨,需要国人直面沉疴理性质疑,而非无厘头娱乐化的全民狂热;假如理性质疑要求太过奢侈,至少也不应用“全民作文”狂热推波助澜,让高考作文“痛并快乐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