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明义丨《荀子》中的那些有性格有智慧的动物

 恶猪王520 2018-06-08

导读

孔子、孟子都喜欢以自然之物为喻以说明人生哲理。荀子更是具有浓郁的生物情结。较之孔、孟,荀子更喜欢以自然中动物为喻,以说明哲理。自然界中的具体事物不可胜数,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与差异性。



荀子对自然生物的习性信手拈来,在文中多次提及各类动物。自然生物奔走于荀子的笔下,衍生出一幅人与自然万物并生共存的和谐图景。

荀子深厚又可爱的动物情结,让文字精巧灵动起来,让说理通达晓畅起来,让历史摇曳生动起来,也体现出荀子本人与自然的高度亲和性,体现出儒家一以贯之的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情怀。

鸟鼠禽兽虽与人有很多不同,但因其特有的“性格”——生活习性,与人同样可爱,也会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智慧启迪。这可谓思想层面的动物仿生学。

荀子将人间智慧的启迪融于对动物习性的描摹之中,可谓善于属书,也可谓寄意深邃。就让我们走进《荀子》中的那些有“性格”的动物吧。

粗心大意的蒙鸠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再用毛发编织起来,系结在芦苇的花穗之上。忽地,一阵大风吹过,苇穗折断,鸟蛋跌破,幼鸟摔死。



这并不是它的窝做得不好,而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蒙鸠太粗心大意了,筑巢不牢固,结果带来了灾难。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像这蒙鸠呢?因为细小的过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当祸患来临之时,我们往往长叹一声:早知今日,何心当初!巢穴系于苇苕的蒙鸠给我们带来的又何尝只是叹息,还有回味无穷的生活哲理。

有情有义的鸟兽

人禽之辨是儒家重要的命题。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也是引起众多思想家思考的逻辑起点。荀子也看到了这一点,并由此出发,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讨论。

天地间有血气的万物无不有其知觉。群居的生活培养起了他们关爱同类的意识。

那些大的飞禽走兽,如果丢失了同伴或是配偶,在一个月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必然会反复寻找。当经过故乡旧地,就会在那里徘徊不前、鸣叫啼号、犹豫不决、彳亍不去。

小的燕雀之类,对受难的同类也会有悲鸣,也会有不舍的情绪。荀子的观察可谓细致。自然界的这些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同感,这其中就有荀子。

有血气的生物,没有再比人聪明的了,所以人对自己父母的感情是不会穷尽的。




如果依从那些愚蠢、鄙陋、邪恶的人,他们的父母早上死去,晚上就忘掉了。如果放纵他们,那就连禽兽都不如了,他们与人住在一起,哪能不发生混乱呢?

鸟兽尚且如此有情有义,奈何有人竟会如此无情,引得我们常常发出人不如物的感叹。

驽马与骐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荀子的至理名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鸟兽身上找到自己的印迹,看到自己的影子,形成对照式的参与感,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

我们即使没有骐骥那样的天赋,也要像驽马一样坚持跑下去。要做无足而飞的螣蛇,而不是五技而穷的鼫鼠。要做专心致志的蚯蚓而不是没有恒心的螃蟹。要做跬步而不休的跛鳖,而不要做懒惰的六骥。



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信念,让跛了一脚的鳖竟然走到了千里之外。这让人联想到龟兔赛跑中那只执著的乌龟。

要知道龟兔赛跑中,那可是只健全的乌龟,而《荀子》这里可是一只跛鳖啊。

成功就在于不停顿地向前走。让我们像跛鳖一样努力向前,不断向前!

读经明义丨《荀子》: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

读经明义丨《荀子》:君舟民水 得民心者的天下

读经明义丨《荀子》:全面谨慎思考 不要被欲望蒙蔽了双眼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