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子以下官员称呼的行为规范 译解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五官致贡曰享。五官1之长曰“伯”,是职2方3。其摈4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于其国,曰“君”。 【译文】五官呈献一年的功绩称“享”。五官之首叫“伯”,是掌管的办法。他导引百官见到天子,称“天子之吏”。和天子同姓的诸侯,称为“伯父”;非同姓的称为“伯舅”。他们对其他诸侯自称为“天子之老”。对国外之人称“公”;对国内之人称“君”。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天子以下官员称呼的行为规范,天子以下的官员应该怎么样称呼,确实应有行为规范,否则称呼混乱则会导致职责混乱。 —————————————————— 【注释】1.五官:指五种官职的爵位,即公、侯、伯、子、男爵。又指古代国家机构中的五大部门。《管子·君臣下》:“四正五官,国之体也。”《韩非子·五蠹》:“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2.职:(zhí直)《诗·大雅·召旻》:“胡不自替,职兄斯引。”《管子·四称》:“既官职美道,又何以闻恶为?”《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乐,天子之职也。”《尔雅·释诂上》:“职,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里用为主宰、掌管之意。 3.方:(fāng芳)《管子·幼官》:“无方胜之几,行义胜之理。”《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韩非子·扬榷》:“上有所长,事乃不方。”这里用为方法、办法之意。 4.摈:(din并)《周礼·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周礼·小行人》:“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则摈。”《论语·乡党》:“君召使摈,色勃如也。”《仪礼·有司彻》:“宗人摈。”这里用为导引宾客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