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槽大会:娱乐圈的黑白辩证法

 欧陆思想联萌 2021-03-12


本文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夏莹教授写作,经授权在激进阵线联萌发布。

全文共2430字,预计阅读时间为6分钟。

创下了综艺历史上最高点击量的腾讯自制综艺《吐槽大会》已经进入了第二季了。尽管节目本身已开始让人产生了些许审美疲劳,但其不可遏制的发展势头仍让其稳坐今日综艺节目之翘楚的位置。


如果我们不太熟悉中国综艺的发展历程,或许会惊讶于《吐槽大会》的迅速走红。但实际上,在我看来,它的备受追捧,其所彰显的正是综艺节目由盛及衰的发展症候。原因有二:从形式上说,《吐槽大会》带有一种盖棺定论的色彩,它在某种意义上近乎担当着对中国综艺节目的反思与批判的角色;从内容上,它作为段子的集合,将综艺节目短平快的节奏进一步强化,将其加速到一种极限,从而不断窄化其他来综艺节目的发展空间。

综艺逐渐掌旗

综艺节目,这一原本作为电视剧、新闻类节目的补充性材料,近年来在电视荧屏上所占比例却不断攀升,这一发展趋势与观众的娱乐需求有密切的关联。在电影逐渐夺回在中国百姓娱乐生活中的所占份额之后,单纯讲故事的电视剧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显然越来越弱化。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导演,各大电视台以及大型媒体公司可用以和广告公司进行交换的信息资源包其实是越来越少了。综艺性节目的蓬勃发展,其实成为了电视台与大型媒体平台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有综艺类节目,作为一种大众与明星共同表演的平台,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与支持成本,因此反而成为了今天电视台与大型媒体公司最具有竞争力的项目。因此拥有一个王牌综艺节目,等于拥有了一个最有效地吸金场。

中国综艺的三次转型

在《吐槽大会》之前,中国综艺发展曾经经历过大约三次类型的转换,每一次都有其最富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作为领头羊,同时它的成败也就成为了一个风向标,预警着综艺风向的转换:

例如,火爆于2009年左右的快乐女声可以视为中国综艺复活的一次象征,它所开启的歌唱选秀的形式,时至今日,仍被《中国好声音》(后更名为《中国新歌声》)、《中国好歌曲》之类的选秀节目借尸还魂。

这一类综艺类型不仅为近十年的娱乐圈输送了一大批歌唱人才,但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中国的艺术圈蜕变为娱乐圈。此前的“艺术梦”被“明星梦”所替代,此前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也逐渐开始满足于成为明星。

艺术家与明星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前者需要扎实的表演功底,以及相应的艺术代表作,后者则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种独特特质,该特质能够满足“某一类”的审美需求即可,因此他们不需要作品,但需要不断创造一个个“娱乐事件”。事件化的存在样态,不需要演技的支持,只需要拥有一种“高辨识度”的存在感。而这一类人的培养的确无需借助于艺术院校的学习。

-“你有freestyle吗?”

一度成为最火的“事件”之一

《中国有嘻哈》得到充分曝光-

因此,当第二波综艺类型火爆的时候,我们发现综艺只要能“综合”各类奇葩即可,无需“艺术”的介入。于是相亲类节目的火爆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向。它的代表当然是孟非主持的《非诚勿扰》。

第三波综艺类型的诞生与第二波类型几乎是平行的。因为在对平民化生活进行“综合消费”的同时,大众仍然对于明星的日常保持着一种窥探的欲求。以《奔跑吧,兄弟》以及《极限挑战》为代表的综艺类节目的诞生正是满足于这一需求。

这种所谓的真人秀,其实也是有剧本的,但因为其剧情的设计简单,并基本上以本色演出为主导,因此成为了明星们最爱接的剧本。因为出演难度不高,曝光度却很高;称不上作品,却可以假戏真做的“创造”一次次事件,以构筑“真实”为名,为明星的面孔再一次涂抹一层光鲜的油彩。

明星可以因为愚笨、胆小、等各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特质而再一次“一夜成名”。于是这类真人秀最终以《爸爸去哪儿》为终结点,让明星的孩子们本色出演,也就顺理成章,既然无需任何演技,保持真实,那么还有什么比“孩子”更为真实的呢?

综艺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节奏

综艺发展到真人秀的时代以后,它所扼杀的不仅是明星的艺术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观众的欣赏节奏。我们观看综艺节目,已经习惯于短平快式的节奏,因此当一个搭建的故事架构如果在近40分钟的时长中没有爆炸性事件的产生让我们爆笑、爆梗,那么其寿命都不会太长。

我们对于正常的、平淡的节奏越来越早的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我们看到真人秀中开始“有意”或者“无意”涉及到“欺骗”、“阴谋”的小伎俩,而越来越多的选秀节目中出现了相互谩骂,以及导师对于学员的“毒舌”事件频频发生。

-在《演员的诞生》中章子怡直言对王俊凯失望

后者反驳“怎么不看看你自己呢”-

这些状况其实大多是综艺节目的有意为之,毕竟更多的“槽点”,更多的“谩骂”,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视率与点击率。观众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去体会与品味节目的设计,而更关心在这些设计当中可能出现的不可控的漏洞与槽点。这正如被印错了邮票一般,错误与漏洞,直接成就了今天只注重点击率的综艺经济。

《吐槽大会》彰显了一种伤痛式的快感

正是在这一发展趋势之下,才有可能有以李诞的《吐槽大会》为代表的新一代综艺类型的胜出。这个创造了综艺历史上点击率之奇迹(据说已经突破18亿)的综艺节目却如同一道伤口,将今日综艺节目所遭受的所有重创都直白的、直接的呈现了给大家。

它因为触碰到了今天人们观看综艺节目所特有的痒处,因此它的每一次瘙动都让人们感到无比的舒适:与其耐心得去观看一个无法预期是否包含突发性事件的综艺节目,不如直接去看一个以“突发性”事件为讨论核心的“吐槽大会”。在这一意义上,吐槽大会是中国综艺节目的创口,它的成功,彰显了一种残酷的辩证法:一种伤痛式的快感。

-《吐槽大会》彰显了一种伤痛式的快感-

吐槽大会,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脱口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因为观众对于短平快式综艺节目的诉求,已经孕育出类似的综艺:《奇葩说》,《火星情报局》,《脱口秀大赛》等等。而这些与其类似的语言类综艺都没有能够创造《吐槽大会》的奇迹,说明今日的《吐槽大会》之成功绝非意味着中国观众对于脱口秀之形式的关注和热爱,而是对于“吐槽”这一内容的热衷。

它比相声节奏更快,笑点更爆,比脱口秀更富“所指”。《吐槽大会》在残酷辩证法的基础上同时构筑了一个奇特的辩证转化:

“厚黑”变成一种“美德”

“槽点”变成“亮点”

“尴尬”变成“出彩”

最终将“吐槽”变成为“一门手艺”

这种“中性化”的处理,让“负能量”通过吐槽的中介而直接转变为了“正能量”,因此它也迅速成为一种“危机公关”的手段。

所有那些已经“过气的”、“负面的”明星们通过这一中介反而得以重整旗鼓。《吐槽大会》两面讨好,的确产生了李诞团队都无法估量的实际影响力。

凛冬将至

但正如我在开篇已经指出的那样,《吐槽大会》的火爆绝非意味着中国综艺节目新一季春天的来临,在我看来,它的过气速度应该与其蹿红速度一样之快,更为夸张的是,它还将预告着整个综艺节目之严冬的到来。

因为在一个将观众的兴奋点刺激到如此之强度的节目,所培育出的将是一群近乎麻木的观众群。他们是一群需要瞬间产生笑点的人们,他们是一群面对各色不断升级之事件,仍会大呼不过瘾的一群人。不知中国综艺的未来将以何种形式才能再一次激发出拥有如此高强度之槽点的观众的热情?

激进阵线联萌

-jijiinzhenxian-

文字:夏莹

排版:朴正敏

-跳转链接-

进入激萌活动群

赞赏入口

1.激萌一月推荐书单

2.激萌荐书 | 《哲学家与狼》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