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道病(泻泄、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TTKL58 2018-06-09

                转自:无住行者的博客



一、泻泄(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

肝脾郁陷,致使水谷不分同趋二肠,是病泻泄。

木郁则行其疏泄,故症见大便稀溏,或纯系黄水,或见完谷不化。

肝郁必克脾土,故症见大腹作痛。腹痛即泄,泄后肝郁遂减,故泄后痛减。

肝郁不得上达,盘郁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

久泻不愈,催剥脂膏,故症见便下清稀,间杂肠垢白滑。

肝脾下陷,胆胃必逆,故症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方药:

甘草6克,茯苓9克,焦白术9克,

粉丹皮9克,桂枝9克,

党参15克,肉蔻3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5克。

加减: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止痛。

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敛肠止泻。

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和胃顺气,降逆止呕。

夜热者,去桂枝,加炒黄柏6-9克,川黄连3-5克,乌梅肉6-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止泻。

二、痢疾(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或见发热之疾患,分湿热痢、湿寒痢(虚寒痢)两大类。疫毒痢属湿热痢范畴,久痢、休息痢多湿寒痢范畴。

木郁而化热,水郁而生寒,寒热之源均因脾土湿盛。湿为阴邪,与寒同类,故湿寒为痢疾之本,湿热为痢疾之标。

无论湿寒、湿热均兼大肠气滞,故均见痢而不利。治疗以通利为主,山楂等涩肠之品均属禁用之列,大黄槟榔亦属不当。

1、赤痢

甘草6克,茯苓9克,泽泻9克,

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嫩桑枝15克,

黄岑炭9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

红白夹杂、腹痛重者,加白头翁9克,疏肝泻火,化瘀止痛。

发热者,加秦皮9克,炒黄柏9克,清泻厥阴湿热。

2、白痢

甘草6克,茯苓9克,泽泻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9克,

广陈皮9克,肉苁蓉12克。

春夏之季,减桂枝为6克。下寒腹痛加炒干姜5克。大便稀、下坠不明显者去肉苁蓉,加炙米壳5克。痢下黑褐,状如果酱者,多系阿米巴痢,加白头翁6-9克,清热疏肝以祛瘀。

三、溃疡性结肠炎

以腹泻腹痛、大便中杂有脓血及黏液为主症、酷似慢性痢疾的一种慢性肠道病。其病机为脾湿肝郁,化生下热,大肠气滞。治应渗脾湿而莫伤肝阴,滋肝阴而莫助脾湿。

茯苓9克,泽泻9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6-9克,

党参12-15克,赤石脂12克,炙米壳4-6克,槐实炭9克。

中下虚寒者,去槐实炭,加草蔻仁6克,或加炒干姜5-6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