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5)

 51我影随风 2016-02-25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15)

诊断:胃下垂、胃窦炎、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敛精止遗。
处疗:  云茯苓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9克  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广陈皮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未香3克  白蔻仁5克生龙骨5克炮干姜4克  5剂,水煎温服。  
7月17日复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脉细濡、稍缓、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粉甘草、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木为6克,加炒白术9克、牡蛎粉12克、粉苍术9克、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9月2日三诊:胃痛已愈,纳食增加,他症均减。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甘草、广陈皮、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木为6克,加炒白术9克、广橘红9克、牡蛎粉12克、炒苍术9克、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四诊:诸症均愈,体重增加10公斤,气色精神如同常人。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香砂养胃丸,两合,照说明服,以善后。
例9:刘某,女27岁,西安市人。1984年5月28日初诊。自诉:胃脘胀坠,纳食后尤甚,纳差运迟,半年余,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胃下垂。屡经中西医治疗,效均不显,固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于大、舌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
诊断:胃下垂。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苍术12克
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3克
草蔻仁5克炙米壳3克    
5剂,水煎温服。
7月11曰复诊:药后纳食好转,他症也减。脉舌同前。上方去延胡索,加天台乌6克、赤丹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30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脉舌同前。原方去延胡索、广木香,减炒苍术为9克,加天台乌6克、黄芩炭9克、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
9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诸症均愈,体重增加。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以善后。
再未来诊。
例10:黄某,男,35岁,陕西省临潼县人。1986年4月24 日初诊。自诉:纳差,有时腹痛,打呃,半年余。在当地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弦涩、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脾郁陷,肺胃上逆。
诊断:腹痛、呃逆。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升陷,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12克    制首乌30克桂枝木9克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石菖蒲12克    缩砂仁6克肉苁蓉12克炙米壳3克    
5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复诊:药后平稳。脉细濡、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满腻。上方去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克,加广木香3克,5剂,水煎温服。
5月4日三诊: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疑系肝脏病变,嘱查肝功。原方去桂枝、石菖蒲,增炙米壳为4克,加软柴胡9克、广木香3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1日四诊:药后病情好转,肝功正常,抗原阳性。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克,加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北沙参12克、银柴胡9克、煨生姜6克,5刺,水煎温服。
5月18日五诊:脉证均佳。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加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北沙参12克、半枝莲9克、银柴胡9克、煨生姜6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泻  泄  
泻泄,系因脾湿肝郁,下陷二肠所致。
【脉证机理】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华归于五脏,是为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其清者化为津液,濡润四肢百骸,其浊者注于膀胱,而为溲溺。糟粕贮于大肠,水液渗于膀胱,盛满之时,肝木行其疏泄之令,则为便溺,因而溺不至于闭癃,便不至于滑泄,所以不病泻泄。
由于劳伤中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郁怒伤肝,或因外感寒湿之邪,损伤脾胃,肝脾郁陷,致使水谷水分,同趋二肠,摧注而下,是病泻泄。脾湿肝郁,运化迟滞,水谷难消,肝木愈郁,木郁则行其疏泄,故症见大便稀溏,或纯系黄水,或见完谷不化。脾主大腹,脾湿肝郁,必克己土,故症见大腹作痛。肝木郁冲,行其疏泄,故而腹痛即泄。泄后腹内舒和,肝郁遂减,故而泄后痛减。移时火肠壅满,土木复郁,故痛泄复作。肝郁不得上达,盘郁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久泻不愈,摧剥脂膏,故症见便下清稀,兼杂肠垢白滑。肝脾下陷,胆胃上逆,故症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温暖中下,敛肠止泻。
【方药】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粉甘草6克  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潞党参15克  煨肉蔻3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粉甘草,健脾和胃,渗湿燥土;桂枝木、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止泄;潞党参,补中益气,升陷止泄;炒干姜、煨肉蔻、炙米壳,温中暖下,敛肠止泻。
【加减】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敛肠以止泻。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和胃顺气,降逆以止呕。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诊,去桂枝木,加川黄连3 5克,清君火以凉血。夜热者,去桂枝木,加炒黄柏6-9克、川黄莲3 5克、乌梅肉6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现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白腻者,径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加味(炒黄芩9克、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炒杭芍9克、粉甘草6克、粳米9克),平胆和胃,降逆止呕以治之。
【忌宜】  忌生冷,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忌腥荤,勿食不洁及难于消化之食品。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按语】  泻泄系后世病名,先秦以远,统称为“泄”,汉、唐之际称为“下痢”,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以腹泻为主症之疾患。
泻泄多因脾肾湿寒,肝木郁陷,故治疗以温燥水土、疏肝升陷为主。若大肠寒滑不收者,用“桃花汤”,温暖中下、涩肠固脱以治之。若肝郁化热生风者,脾肾仍属湿寒,谓之厥阴下瘌,用“乌梅汤”,温燥水土、润肝息风以治之。若外感风寒,太阳少阳台病下痢,中下不寒,但有上热者,谓之少阳下痢,用“黄芩汤”,平胆泄热以治之。凡泻泄而不受温燥者,皆少阳、厥阴下痢之粪。
急性胃肠炎,上热重而兼呕吐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之;呕吐重者,用鲜生姜煎汤送服“藿香正气丸”治之。盛夏贪饮冷水,及饮食不洁,致使夜热毛蒸,出虚汗,腹胀泄痢,兼见完谷不化者,为腹内有寒积之诊;可用巴豆两枚,焙黄,取霜口服,荡涤寒积,寒积去则痢自止。
 
痢  疾  
痢疾,系因脾湿郁,乙木陷于大肠,大肠气滞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  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而木生于水。平人水温而土燥,金肃而气调,木舒而血畅,传导顺遂,故不病痢疾。
由于恣食生冷,饮食不洁,或时疫之气感袭,伤损脾胃,而致脾湿。脾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固而乙木庚金俱陷,大肠气滞,症见脐腹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是病痢疾。金性收敛而木性疏泄,庚金收敛,故出不至于遗矢,乙木疏泄,故藏不至闭塞。已木庚金俱陷,致使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木气疏泄而金强敛,致使敛而不闭,泄而不透,藏不能藏,泄不能泄,势必隧路梗阻,传导艰难,故证见里急后重。庚金涩滞,木强泄之,滞气缠绵,剥蚀摧伤,脂血俱下,故症见少腹绞痛,痢下赤白。
土湿木郁,郁而化热,陷于大肠,大腑气滞者,为湿热痢。多未势急骤,赤多白少,甚则纯痢血水。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湿寒者,为湿寒痢。多来势较缓,白多赤少,或白滑如冻,或经年不愈,反复发作。
湿热痢,因肝郁胆逆,甲木化生相火而上炎,故症见发热口渴,烦躁面赤。寒湿痢,因脾肾阳虚,肝木幽沦,故症见神疲畏寒,口润不渴,面色晄白。
赤痢,因脾湿肝郁,化生湿热,陷于大肠,大肠气滞,故脉现细濡、较弦、关尺大,舌苔白腻、或白满腻、或燥腻、舌尖红。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行瘀。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6克  黄芩炭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  嫩桑枝15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嫩桑枝、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黄芩炭,清泄上热;广陈皮、肉苁蓉,清肺理气,滑肠祛瘀。
【加减】  红白兼杂,腹痛重者,加白头翁9克,疏肝泄火,化瘀止痛。
发热者,加秦皮9克、炒黄柏9克,以清泄厥阴之湿热。下坠重者,改广陈皮为陈枳壳9克,破滞气以除坠。挟热下痢,来热急骤者,径用“白头翁汤”(白头翁9克、川黄连3-6克、炒黄柏9范、秦皮9克),清利湿热,化瘀止痢以治之。
白痢,因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气滞,故脉现细濡、较沉、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祛瘀。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6克  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  广陈皮9克肉苁蓉l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广陈皮、肉苁蓉,清肺理气,滑肠祛瘀。
【加减】    春夏之季,减桂枝木为6克,以防助肝家之燥。下寒腹痛者,加炒干姜5克,温暖中下以止痛。大便稀,下坠不明显者,去肉苁蓉,加炙米壳5克,暖中以止泄。春夏之季,兼见痢下色红者,加黄芩炭6-9克,以清相火。痢下黑褐,状如果酱者,多系阿米巴痢,加白头翁6-9克,清热疏肝以祛瘀。
【忌宜】    忌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按语】  痢疾,系指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或见发热之疾患。分湿热痢、湿寒痢(或称虚寒痢)两大类。疫毒痢属湿热痢范畴,久痢、休息痢,多属湿寒痢范畴。
痢疾之作,均因脾湿,肝与大肠惧陷。木郁而化热者,则为湿热痢,湿重而肾寒者,则为湿寒痢。所以然者,木郁则生热,水郁则生寒,而寒热之源,均因足太阴脾士湿盛。湿为阴邪,与寒同类,故湿寒为痢疾之本,湿热为痢疾之标。无论湿寒、湿热,均兼大肠气滞,故均见痢而不利。治疗以通利为主,山楂等涩肠之品,均属禁用之列,大黄寒凉峻下,槟榔破气搜肠,用之亦属不当。病于春夏者,因系木火丰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白多红少,治亦应以润肠行滞、凉血泄热为主;病于秋冬者,因系金水主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红多白少,治亦应以温中散寒为主。
疫毒痢、挟热下痢、噤口痢,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应配合西药,消炎止痢以治之,必要时须用西药抢救。休息痢、久痢,视其病情,一般用治湿寒痢之方加减治疗,或用巴豆两枚,去油取霜,冲服,以治休息痢之阿米巴原虫。痢疾初起,素秉体健者,可用花槟榔9克、广木香9克、炒大黄9克、川黄连6克、广藿香6克,一剂,水煎温服。
以荡涤肠腑之积滞。继服“加味香连丸”,疗效尚佳。素体虚弱者,不可服;若服之,因其方中无健脾之品,可致腹泄不止,甚则因脾败而纯下黑水,是为洞风,多不易挽救。
【附方】  加味香连丸:治腹痛腹泻,欲转为热痢者。
功能:行气化瘀,止痛止泻。
组成:广木香  炙米壳川黄连各等份制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服法:每次服2丸,每日两次。
 
飧  泄  
飧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水谷不化,并走二肠,大肠敛,混杂而下所致。
【脉证机理】  人之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各入于胃,脾阳消膳,精微归于五脏,是为气血,以奉养身,糟粕传于大肠,是为粪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气归肺,肺气降洒,清者化为津液,以润关窍脏腑,浊者下注膀胱,是为溲溺。
水之蒸化,较难于谷。由于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中阳衰而脾湿增,愈难蒸水化气,消磨谷食,因而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并走二肠。中土阳衰,累及肾阳也虚,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肝木因而郁陷于下。一交夜半子时,阴尽阳生,肝木行其疏泄之令,膀胱空虚,无物可泄,必冲突肠间,漉漉有声,摧注而下,而作泻泄,是病飧胀。肝气郁遏,冲突大腹,故而腹痛。脾土湿陷,运化无权,故而脘闷腹滞。肝脾郁陷,胆胃上逆,上热下寒,故症见纳差食减,口干不欲饮,甚则食后呕吐,身体消瘦。肾水下寒,不能上承,以济心火,心火独盛于上,甚兼见舌红如辣椒。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中气虚败,而致腹胀如鼓者,也有之。此系晚期,多不易挽救。脾湿肝郁,阳虚下寒,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