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泄泻的针灸治疗】

 新宇医馆 2018-10-08
【泄泻的针灸治疗】
泄泻又称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清稀,或呈水样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两季多见。
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引起的腹泻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变主要在脾胃。脾胃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则能司分清泌浊,大肠则能承传导燥化。
急性泄泻,多由饮食不当,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因感受寒湿暑热之邪,客于肠胃,脾胃受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和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慢性泄泻,多因脾胃虚弱或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辨证论治】
急性泄泻★
主症:发病急骤,大便次数增多。偏于寒湿者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身寒喜温,舌苔白滑,脉迟缓;偏于湿热者大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腹痛,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如食滞胃肠则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未消化之物,舌苔厚腻,脉滑。
分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而大便次数增多。偏于寒湿者由于寒湿困脾,清浊不分而致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胃气机受阻则肠鸣腹痛。身寒喜温,舌苔白滑,脉沉缓为寒湿内盛之象。偏于湿热者,湿热蕴结,伤及肠胃而便稀有粘液,湿热下注故肛门灼热,小便赤,湿热蕴蒸则渴喜冷饮,湿热阻滞气机则腹痛,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若食滞胃肠,传化失常,则腹痛肠鸣,腐食下注故大便恶臭,腐浊外排则泻后痛减,有宿食停积故新食不化而便中有未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滑为宿食内停之象。
治则:疏调肠胃气机。兼以温中化湿, 清热利湿, 消食导滞。
处方:取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寒湿可加灸。穴取天枢、上巨虚 、合谷、 阴陵泉。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之处,下合穴通于腑气,两穴可调节肠胃功能。合谷为大肠原穴,与手太阴相表里,可调肠胃气机,又可驱除邪气,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湿,通利小便而止泻。
随证选穴:寒湿则隔盐灸神厥;湿热加内庭、商阳点刺出血;食滞加下脘、建里、里内庭。
慢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属脾虚者,迁延反复,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纳差,舌淡苔白,脉濡缓。如肝郁侮脾,胸胁胀满,嗳气频频,舌苔白,脉弦。属肾虚者,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分析:慢性泄泻病机属虚,故发病势缓,病程较长。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故便溏,并迁延反复,脾虚湿阻气机不畅则腹胀肠鸣,脾失健运纳差,脾虚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白,脉沉缓为脾虚之象。若肝郁,木旺侮土则胸胁胀满,嗳气频频,而舌苔白脉弦则为肝旺脾虚之象。若肾虚,则阳气不足,逢黎明之前阴寒较盛之时,气虚气滞难行故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是由于腑气得以通利之故。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之象。
治则:健脾和胃, 疏肝解郁, 温补肾阳。
处方:取足阳明经腧穴及背俞穴为主。针用补法,并可加灸。取穴:天枢、足三里、中脘。脾虚配脾胃俞;肝郁配肝俞;肾虚配肾俞。
方义:天枢、足三里、中脘调整胃肠气机,脾俞与章门、胃俞与中脘均为俞募相配,加强健脾益气作用。肝俞与太冲为俞原相配,可疏肝解郁。肾俞与太溪亦俞原相配,助以命门,可温肾壮阳。
随证选穴:肾阳不足加命门、太溪、关元;脾虚加关元俞、公孙、章门;肝郁加太冲。
【其他疗法】
耳针:胃、大肠、直肠下段 、脾、肾、交感、神门。急性泄泻,宜中强刺激。慢性泄泻,宜轻刺激。每日取3~5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拔罐:多用于慢性虚寒性腹泻。可按腧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施治。
艾炷隔盐灸:适用于寒性水泻。取适量细盐,放神阙穴,凸出脐上0.5~1厘米,盐上放置姜片或蒜片,上放艾炷,每次灸3~7壮,每日灸1~2次,6次为一疗程。
穴位注射: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1.0毫升,每日1次。
【按语】
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期间一般不需要辅助疗法,但泄泻频繁,失水严重者应予输液。此外,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寒温适宜,避免生冷,禁食荤腥肥腻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