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食 噎食,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气滞胸膈所致。 【脉证机理】 饮食劳伤,中土阳衰,脾湿增而肝气郁,胃气逆而肺气滞。气滞不降,积郁胸膈,痞塞不通,症见咽下梗塞不利,胸膈痞闷不舒,甚则饮食梗噎,咽下不利,是病噎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滞,则大肠结涩,肝与胆相表里,胆木逆升,则肝气郁陷,疏泄不利,因而症见大便涩滞不畅或干结。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治则】 平胆疏肝,理气宽胸,和胃降逆,清肺通便。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15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陈枳壳9-12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北沙参12克煨生姜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全当归,平胆疏肝;广郁金、北沙参、陈枳壳、瓜蒌仁、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消满通便;煨生姜,和胃降逆。 【加减】 大便干结或涩滞不利者,加郁李仁9-12克,润肠以通便,或加川厚朴9克,破滞以通便。湿盛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或加苏泽兰15-30克,利湿以消胀。中下湿寒者,改煨生姜为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肺热气滞,水源亏乏,不能濡润咽喉,咽喉不利者,加山豆根6克,或加川射干9克,或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气滞不开,胸闷胀者,去粉甘草,加昆布9-12克,化瘀软坚以散结。 【忌宜】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过硬食品。以质软易消化之食物为宜。 【按语】 噎食,包括食道憩室、食道狭窄等咽下困难诸疾。 上述诸疾,显然与食道关系密切。食道有上、中、下三段之别,其憩室之症状也有所不同,然病机均属气滞不降,因之均以胸前区胀闷、痞塞不通、咽下梗塞不利为主症。破滞气,利肠腑,则滞气开而痞塞除,憩室平而其病愈。-呃逆 呃逆,系因中气虚弱,甲木横冲,克伐戊土,胃气上逆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清阳左升,浊阴右降,上清下温,故呃逆不作。而阴之所以能升、阳之所以能降之关键,在于中气健旺。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是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所以胃家之燥,常不敌脾家之湿。 ·卣于饥饱不均,过食寒凉,或因情志刺激,损伤中气,致使胃阳虚而脾湿增。中土不健,运化迟滞,水谷停留,阻碍甲木下行之路,必然横克戊土。胃土被贼,失其顺降之性,逆而上冲,则呃呃连声不止,是病呃逆。胃气不降,胆木横冲,故症见胸脘胀闷,纳差气短,善太息。胆胃逆冲,故脉现细濡、两寸关大、甚者脉现弦象,舌苔白薄腻或白腻。 【治则】 健脾和胃,平胆舒肝,宽胸降逆。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粉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天台乌9克草蔻仁6克煨生姜9-12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理气,降逆止呃;上肉桂、草蔻仁,温暖中下;天台乌、煨生姜,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加减】 胃寒木郁而泛酸水者,去粉甘草,加焦白术9克、乌贼骨9克,暖胃疏肝以除酸。胃寒苔薄者,加淡吴萸3-5克、荜茇1. 5-3克,或加公丁香3克,暖胃以降冲逆。呃逆不止者,加炙米壳5克,暖中以止呃。气滞胸闷过重者,去广橘红、炒杏仁,加陈枳壳9克、瓜蒌仁9克,破滞降逆以宽胸。肺热苔厚,咽喉不利者,去煨生姜,加北沙参12克、柿蒂10枚,清肺理气,降逆以止呃。呃逆声重,连续不止者,加代赭石9-15克、旋复花9克、炙米壳5克,暖胃顺气,镇逆以止呃。大便干结者,加炒麻仁9克、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脾湿重,运迟腹胀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利湿以消胀。不宜用大黄、厚朴,慎用二冬,以免败脾伤胃。 【忌宜】 忌食生冷寒凉及不易消化之食物。避免情志刺激,解除思想顾虑,保持情志舒畅。 【按语】 呃逆是一种常见病,有轻重之不同,系因膈肌痉挛所致者。 此证多因脾胃湿寒,肝胆不调,胃失和降,逆而上冲使然。 胃喜温润,而主降纳,呃久不愈,则胃之温气,随呃而亡失,必致胃寒,其气更逆,呃亦愈重。 轻而偶发者,调节饮食,涵养情志,使一时逆乱之气机,复其升降之常,可不药自愈,重而频发不已者,必须凭脉辨证以治之。 治当首在温中,以培其本,兼调肝胆,使脾胃冲和,肝胆调畅,则逆气顺降而呃逆自止。 胃下垂 胃下垂,系因中气虚弱,脾湿不运,食停不化使然。 【脉证机理】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土阳旺,则胃气顺降而善食纳,脾气升运而善消磨。 由于饱食未化,或因长期站立工作,或因车马颠簸,或因产后下床过早,致使中气虚弱,脾胃不和,运化迟缓,久则脘腹胀满,下坠隐痛,是病胃下垂。胃气滞而不降,故而食纳减少。旧谷不去,新谷不入,故症见不思饮食,食也难消。中脘壅满,胆胃上逆,故兼见头昏脑胀,心慌气短等症。肝脾不升,可见腹胀,大便先干后溏,或干结难下。气滞不降,故脉现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和胃,平胆疏肝,宽胸降逆。 【方药】 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炒苍术9-12克陈枳壳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草蔻仁6克炒干姜5-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炒苍术,健脾消胀;炒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陈枳壳、法半夏,宽胸利气降逆;广郁金、延胡索,疏肝止痛;草蔻仁、炒干姜,温中暖下。 【加减】 脾湿肝郁,下陷不升,脉现关尺大者,加桂枝木6-9克,舒肝以升陷。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胃脘痛胀者,加天台乌6-9克,理气以止痛。胸膈闷满不适者,加薤白9克,利气以宽胸。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者,加淡竹茹9克、焦山栀6-9克,清肺润燥,通利膀胱,以祛湿热。 【按语】 胃下垂,属脏器下垂之一,医者多辨为中气下陷,以升提之药治之。 验之临床,脾湿重而胃气逆,脉现寸关大者,亦屡见不鲜。从症治疗无效,必须从脉,以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舒肝化瘀之法,使滞气开而胃纳增,清气升而宿食化,中气健运,痞满消除,则病渐愈。不可一见“下垂”二字,而概谓之中气下陷,径用升提之法,使肺胃更逆。病不唯不愈,反而食纳全废,日渐危笃。 大便秘结一症,因肺津不能濡润大肠所致。此系寒燥,而非热结,一切苦寒伐泄之品,绝非所宜。在温中暖下、疏肝理气之中,酌加润燥利便之品,俾使中土健旺,大肠沾濡,气机畅利,则便坚自可消除。 【临床医案】 例1:王某,男,50岁,西安市人。1976年6月10日初诊。自诉:咽部阻噎,吞咽困难一年,伴食道烧灼。某医院确诊为胸段食道憩室。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气滞血瘀。 诊断:食道憩室。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理气化瘀。 处方: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9克全当归9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瓜蒌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半枝莲9克草果仁9克煨生姜9克昆布15克广木香6克5剂,水煎温服。 6月17日复诊:药后自感效果明显,食硬物仍有噎塞感,二便调。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6月24日三诊:咽痛,大便于,咽下尚顺利,余症同前。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薄腻。原方改瓜蒌仁为郁李仁12克,5剂,水煎温服。 7月23日四诊:药后纳食佳,时泛酸,二便调。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瓜蒌仁,加郁李仁9克、淡吴萸3克,5剂,水煎温服。 8月7日五诊:服药后自感尚可,咽仍不适,头昏,其它症状减轻。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加郁李仁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6日六诊:咽下顺利,他症续减。脉细濡、关寸大、沉弱,舌苔白腻。原方加肉苁蓉15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1日七诊:药后诸症减轻,吞咽已利,大便干燥好转。 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改瓜萎仁为郁李仁9克,加肉苁蓉12克,5剂,水煎温服。 10月8日八诊:药后诸症减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瓜蒌仁,加郁李仁9克、肉苁蓉12克,5剂,水煎温服。 药后痊愈。 例2:王某,女,43岁,西安市人。1976年8月24日初诊。自诉:呃呃连声不止,伴心慌气短,胸痞,不思饮食,大便干,有时大便稀,多梦,胃脘隐痛半年余,外院诊断为膈神经痉挛。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气不降。 诊断:呃逆。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6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天台乌9克石菖蒲9克淡吴萸6克煨生姜9克荜菠3克草蔻仁6克3剂,水煎温服。 8月31日复诊:药后效不明显,仍呃逆不止,胃脘时痛,大便时干。脉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改肉桂为老川芎9克,改淡吴萸为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9月7日三诊:药后效不显,仍呃逆,胃脘痛。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腻。原方改肉桂为老川芎9克、改菖蒲为广木香6克,加柿蒂10个,3剂,水煎温服。 11月6日四诊:一直服上方,仍呃逆,脘痛,食纳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8日五诊:药后呃逆减轻,仍脘痛,二便正常。脉细濡、稍滞、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0日六诊:药后无明显变化。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9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27日七诊:药后效果甚好,呃逆减轻,大便仍干。脉细濡、稍弱、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广木香6克,3剂,水煎温服。 11月30日八诊:药后呃逆减轻,四肢仍乏困无力,时心慌。 脉细濡、弱、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炙米壳6克、广木香9克,3剂,水煎温服。 12月21日九诊:服上方自感诸症减轻。停药半月后,又胃痛呃逆。脉细濡、寸关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广木香6克、炙米壳6克,3剂,水煎温服。 1977年元月11日十诊:呃逆减轻,头昏,睡眠差,脸肿胀。 脉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广木香6克、炙米壳6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15日十一诊:药后呃逆已除,仍感头闷胀.脸肿胀,下午加重,咳嗽。脉细实、寸关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广木香6克、炙米壳6克,减吴茱萸为3克,3剂,水煎温服。 元月29日十二诊:上方服9剂,脸部浮肿减轻,胃痛好转,有时右胁痛,大便干,小便黄。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淡吴萸,加北沙参12克、炙米壳5克,3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3:马某,女,15岁,西安市人。1983年元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不欲食一年余。血色素6.8克。去年7月开始,自感食欲不佳,每日进食5-7两,身体渐瘦。在西安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三个月,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不显。现仍不欲食,纳食后腹胀,精神不振,有时出盗汗,大便每日一次,略干,小便正常,体重27公斤,眼睑肿胀,面色咣白,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沉濡、弱、关尺略显,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肾寒,肝气郁陷,胆胃不降。 诊断:纳呆、消瘦。 治则:健脾舒肝,温中暖下,平胆和胃。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6克广郁金6克缩砂仁6克炒川椒3克炙米壳4克大党参15克乌梅12克炒干姜4克3剂,水煎温服。 元月22日复诊:药后饮食略有增加,腹胀好转,精神有所好转,二便通调。脉细濡、实、关尺大,舌苔白、根稍腻。上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元月27日三诊:药后饮食渐增,精神好转,二便调,心烦,右胁下痛,体重增加1市斤。脉细濡、稍涩、关尺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黄芩炭3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日四诊:药后尚好,今晨头痛。体重30公斤。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薄滑。原方加鸡内金6克,5剂,水煎温服。 2月5日五诊:自感尚可,纳食知香,仍感腹胀。脉细濡、稍沉、关寸略大,舌苔白淡滑。原方加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0日六诊:自感尚好,纳食知香,腹胀已除,仍感乏困。 脉细濡、稍缓、关寸略大,舌苔白滑。原方加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2月17日七诊:自感尚好,腹胀已愈,乏困减轻。脉细濡、较实、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加东山楂12克,5剂,水煎温服。 2月22日八诊:昨晚腹泻三次,稀水样便,伴恶心、呕逆、头痛。脉细濡、稍缓、右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去炒干姜,加煨肉蔻3克、鸡内金9克、煨生姜6克,5剂,水煎温服。 3月1日九诊:腹泻已止,现无明显不适。脉细濡、稍弱、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淡黄、滑。原方改广橘红为广陈皮9克,加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10日十诊:上方服10剂,近几天纳差,稍感腹胀,睑胀已怠,咽干。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薄。原方改炒川椒为鸡内金9克,加赤石脂9克,改炒干姜为川射干6克,5剂,水煎温服。 3月17日十一诊:饮食稍增加,精神好转,腹胀减轻,大便干,咽痛。脉细濡、稍弦、左关尺右关寸较大,舌苔白薄。原方去上肉桂、炒川椒,加鸡内金9克、川射干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31日十二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查血:血色素92%,红细胞340万,白细胞3200,中性60%,淋巴40%。脉沉细濡、右寸稍弦,舌苔白腻。原方去粉甘草、法半夏、广郁金,加炒白术9克、鸡内金9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4日十三诊:药后纳食增加,纳食后胃脘仍胀,口渴。 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甘草、法半夏、广郁金,加炒白术9克、鸡内金9克,3剂,水煎温服。乌梅丸3合,每次1丸,每日3次。 5月19日十四诊:药后自感尚好,无明显不适。查血:血色素10克,白红胞3700,中性72%,淋巴28%,血小板13万。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减:云茯苓12克、炒白术9克、炒苍术9克、炒杭芍12克、全当归9克、广橘红9克、炒 杏仁9克、法半夏6克、乌梅肉9克、炒川椒1.5克、炒于姜6克、炙米壳3克、草蔻仁4克,5剂,水煎温服。 6月30日十五诊:自感尚好,体重增加,纳食佳,无其它不适。近几天感冒,查血:血色素11克,白细胞4500,中性70%,淋巴30%。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减: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苍术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广橘 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6克、广郁金7克、赤丹参12克、北 沙参12克、补骨脂7克、乌梅肉9克、草果仁3克,3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4:刘某,男,35岁,西安市人。1986年11月26日初诊。 自诉:吞酸烧心,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上逆。 诊断:吞酸。 治则:健脾疏肝,清降肺胃。 处方: 云茯苓9克粉丹皮9克炒杏仁9克天台乌6克缩砂仁5克建泽泻9克上肉桂4克法半夏9克乌贼骨9克炙米壳3克炒杭芍9克广橘红9克广郁金9克广木香3克炮干姜4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6日复诊:药后证症均佳。上方去建泽泻、天台乌、广木香、炮干姜,加炒白术9克、延胡索9克、炒苍术9克、炒干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5:杜某,女,56岁,西安市人。1987年12月22日初诊。 自诉:吐酸水,食道不适,便秘,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结涩。 诊断:吞酸、便秘。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理气润肠通便。 处方: 云茯苓9克炒苡仁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制香附3克白蔻仁9克肉苁蓉15克姜厚朴12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9日复诊:药后好转。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上方去制香附、肉苁蓉,增乌贼骨为12克,减制首乌为20克,加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1988年元月20日三诊:上方服10剂,吞酸、便秘基本已愈。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薄。1987年12月29日方再进,10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例6:张某,女,50岁,富平县人。1984年3月24日初诊。自诉:吐酸水,大便于,不利,一年余。服西药片,时好时差,至今未愈,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稍弦,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结涩。 诊断:吞酸、便秘。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平胆,理气润肠通便。 处方: 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4克草蔻仁9克肉苁蓉15克炒麻仁9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复诊:药后诸症好转。脉舌同前。上方去延胡索、肉苁蓉,增上肉桂为5克,减广木香为3克,加天台乌6克,炙米壳4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日三诊:药后好转。脉舌同前。4月19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8月15日来函称:上方服20剂,诸症均愈。 例7:巴某,女,30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21日初诊。自诉:鸡鸣泻,打呃,纳差,胃胀,消化不良,消瘦,半年余。经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胆胃上逆,大肠不敛。 诊断:幽门痉挛?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疏肝,平胆和胃,理气降逆,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4克煨肉蔻3克补骨脂9克5剂,水煎温服。 6月28日复诊:服后腹泻已止,仍有呃逆。日前曾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做“钡透”,提示:幽门痉挛。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桂枝木、党参、炒干姜、煨肉蔻、补骨脂,减赤石脂为9克,加炒白术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缩砂仁6克、广木香3克、煨生姜5克,5剂,水煎温服。 7月4日三诊:药后平稳,纳食后胃痛。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桂枝、党参、赤石脂、炒干姜、肉蔻、补骨脂,减炙米壳为3克,加炒白术9克、上肉桂4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缩砂仁4克、延胡索9克、炒苍术12克、炮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四诊:药后有时恶心呕吐,不思食。脉细濡、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党参、赤石脂、炒干姜、米壳、肉蔻、补骨脂,减桂枝木为7克,加炒白术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炒苍术12克、缩砂仁5克、延胡索9克、炮干姜5克、法半夏 7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7日五诊:药后脉证均有好转。7月11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9月6日六诊:上方服15剂,尚好,近来大便又稀,消化欠佳。9月2日茌第一附属医院做“钡透”,提示:胃肠未见异常。脉细濡、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肉蔻,加炒白术9克、缩砂仁4克、石菖蒲9克,5剂,水煎温服。 9月20日七诊:上方服10剂,腹泻已愈,仍恶心欲吐。脉细濡、缓、动、关寸略大、不匀,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桂枝、赤石脂、肉蔻、补骨脂,减炒干姜为5克、炙米壳为3克,加炒白术9克、上肉桂5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缩砂仁4克、炒苍术12克、石菖蒲12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16日八诊:脉证均佳。9月20日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8:陈某,男,18岁,西安市人。1987年5月22日初诊。自诉:纳差,胃胀,体瘦,遗精一年余。在西安市某医院做“钡透”,提示:胃下垂、胃窦炎。服中药、西药,效均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 脉细濡、关左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下陷,疏泄下藏。 诊断:胃下垂、胃窦炎、遗精。 治则:健脾温肾,疏肝升陷,敛精止遗。 处方: 云茯苓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3克白蔻仁5克生龙骨5克炮干姜4克5剂,水煎温服7月17日复诊:药后诸症均有所好转。脉细濡、稍缓、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粉甘草、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木为6克,加炒白术9克、牡蛎粉12克、粉苍术9克、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9月2日三诊:胃痛已愈,纳食增加,他症均减。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粉甘草、广陈皮、广郁金、乌贼骨、广木香、炮干姜,减桂枝木为6克,加炒白术9克、广橘红9克、牡蛎粉12克、炒苍术9克、煨生姜4克,10剂,水煎温服。 12月4日四诊:诸症均愈,体重增加10公斤,气色精神如同常人。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香砂养胃丸,两合,照说明服,以善后。 例9:刘某,女27岁,西安市人。1984年5月28日初诊。自诉:胃脘胀坠,纳食后尤甚,纳差运迟,半年余,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胃下垂。屡经中西医治疗,效均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关寸大、舌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肺胃不降。 诊断:胃下垂。 治则:健脾疏肝,和胃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苍术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3克草蔻仁5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7月11日复诊:药后纳食好转,他症也减。脉舌同前。上方去延胡索,加天台乌6克、赤丹参12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30日三诊:药后诸症好转。脉舌同前。原方去延胡索、广木香,减炒苍术为9克,加天台乌6克、黄芩炭9克、赤丹参12克,5剂,水煎温服。.9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诸症均愈,体重增加。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原方再进,5剂,水煎温服,以善后。 再未来诊。 例10:黄某,男,35岁,陕西省临潼县人。1986年4月24日初诊。自诉:纳差,有时腹痛,打呃,半年余。在当地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弦涩、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肝脾郁陷,肺胃上逆。 诊断:腹痛、呃逆。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升陷,理气降逆。 处方:’ 云茯苓9克焦白术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30克桂枝木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石菖蒲12克缩砂仁6克肉苁蓉12克炙米壳3克5剂,水煎温服。 4月28日复诊:药后平稳。脉细濡、弦、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满腻。上方去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克,加广木香3克,5剂,水煎温服。 5月4日三诊: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疑系肝脏病变,嘱查肝功。原方去桂枝、石菖蒲,增炙米壳为4克,加软柴胡9克、广木香3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1日四诊:药后病情好转,肝功正常,抗原阳性。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增炙米壳为4克,加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北沙参l2克、银柴胡9克、煨生姜6克,5剂,水煎温服。 5月18日五诊:脉证均佳。原方去白术、桂枝、乌贼骨、石菖蒲、肉苁蓉,加建泽泻9克、粉丹皮9克、北沙参12克、半枝莲9克、银柴胡9克、煨生姜6克,10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泻泄 泻泄,系因脾湿肝郁,下陷二肠所致。 【脉证机理】 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华归于五脏,是为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其清者化为津液,濡润四肢百骸,其浊者注于膀胱,而为溲溺。糟粕贮于大肠,水液渗于膀胱,盛满之时,肝木行其疏泄之令,则为便溺,因而溺不至于闭癃,便不至于滑泄,所以不病泻泄。 由于劳伤中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郁怒伤肝,或因外感寒湿之邪,损伤脾胃,肝脾郁陷,致使水谷水分,同趋二肠,摧注而下,是病泻泄。脾湿肝郁,运化迟滞,水谷难消,肝木愈郁,木郁则行其疏泄,故症见大便稀溏,或纯系黄水,或见完谷不化。脾主大腹,脾湿肝郁,必克己土,故症见大腹作痛。肝木郁冲,行其疏泄,故而腹痛即泄。泄后腹内舒和,肝郁遂减,故而泄后痛减。移时大肠壅满,土木复郁,故痛泄复作。肝郁不得上达,盘郁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久泻不愈,摧剥脂膏,故症见便下清稀,兼杂肠垢白滑。肝脾下陷,胆胃必逆,故症见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肝脾郁陷,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温暖中下,敛肠止泻。 【方药】 云茯芩9克焦白术9克粉甘草6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潞党参15克煨肉蔻3克炒干姜6克炙米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焦白术、粉甘草,健脾和胃,渗湿燥土;桂枝木、粉丹皮,疏肝止痛,升陷止泄;潞党参,补中益气,升陷止泄;炒干姜、煨肉蔻、炙米壳,温中暖下,敛肠止泻。 【加减】 腹痛重者,加炒杭芍9克,疏肝以止痛。大便稀溏,滑泻不收者,加赤石脂12克,敛肠以止泻。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和胃顺气,降逆以止呕。久利不止,脘腹胀满,腹内奔气冲激鸣响,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质红如辣椒、无苔者,为火旺血热之诊,去桂枝木,加川黄连3-5克,清君火以凉血。夜热者,去桂枝木,加炒黄柏6-9克、川黄连3-5克、乌梅肉6-9克,清君相之火以退热,酸敛以止泻。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现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黄腻者,径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加味(炒黄芩9克、法半夏9克、鲜生姜9克、炒杭芍9克、粉甘 草6克、粳米9克),平胆和胃,降逆止呕以治之。 【忌宜】 忌生冷,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忌腥荤,勿食不洁及难于消化之食品。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按语】 泻泄系后世病名,先秦以远,统称为“泄”,汉、唐之际称为“下痢”,包括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以腹泻为主症之疾患。 泻泄多因脾肾湿寒,肝木郁陷,故治疗以温燥水土、疏肝升陷为主。若大肠寒滑不收者,用“桃花汤”,温暖中下、涩肠固脱以治之。若肝郁化热生风者,脾肾仍属湿寒,谓之厥阴下痢,甩“乌梅汤”,温燥水土、润肝息风以治之。若外感风寒,太阳少阳合病下痢,中下不寒,但有上热者,谓之少阳下痢,用“黄芩汤”,平胆泄热以治之。凡泻泄而不受温燥者,皆少阳、厥阴下痢之类。 急性胃肠炎,上热重而兼呕吐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之;呕吐重者,用鲜生姜煎汤送服“藿香正气丸”治之。盛夏贪饮冷水,及饮食不洁,致使夜热毛蒸,出虚汗,腹胀泄痢,兼见完谷不化者,为腹内有寒积之诊;可用巴豆两枚,焙黄,取霜口服,荡涤寒积,寒积去则痢自止。 痢疾 痢疾,系因脾湿郁,乙木陷于大肠,大肠气滞不升所致。 【脉证机理】 金主气而木主血,金生于土而木生于水。平人水温而土燥,金肃而气调,木舒而血畅,传导顺遂,故不病痢疾。 由于恣食生冷,饮食不洁,或时疫之气感袭,伤损脾胃,而致脾湿。脾湿不能升庚金而达乙木,因而乙木庚金俱陷,大肠气滞,症见脐腹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是病痢疾。金性收敛而木性疏泄,庚金收敛,故出不至于遗矢,乙木疏泄,故藏不至闭塞。乙木庚金俱陷,致使金愈郁而愈欲敛,木愈郁而愈欲泄。木气疏泄而金强敛之,致使敛而不闭,泄而不透,藏不能藏,泄不能泄,势必隧路梗阻,传导艰难,故证见里急后重。庚金涩滞,木强泄之,滞气缠绵,剥蚀摧伤,脂血俱下,故症见少腹绞痛,痢下赤白。 土湿木郁,郁而化热,陷于大肠,大肠气滞者,为湿热痢。多来势急骤,赤多白少.甚则纯痢血水。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湿寒者,为湿寒痢。多来势较缓,白多赤少,或白滑如冻,或经年不愈,反复发作。 湿热痢,因肝郁胆逆,甲木化生相火而上炎,故症见发热口渴,烦躁面赤。寒湿痢,因脾肾阳虚,肝木幽沦,故症见神疲畏寒,口润不渴,面色咣白。 赤痢,因脾湿肝郁,化生湿热,陷于大肠,大肠气滞,故脉现细濡、较弦、关尺大,舌苔白腻、或白满腻、或燥腻、舌尖红。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行瘀。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6克黄芩炭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嫩桑枝15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嫩桑枝、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黄芩炭,清泄上热;广陈皮、肉苁蓉,清肺理气,滑肠祛瘀。 【加减】 红白兼杂,腹痛重者,加白头翁9克,疏肝泄火,化瘀止痛。 发热者,加秦皮9克、炒黄柏9克,以清泄厥阴之湿热。下坠重者,改广陈皮为陈枳壳9克,破滞气以除坠。挟热下痢,来热急骤者,径用“白头翁汤”(白头翁9克、川黄连3-6克、炒黄柏9克、秦皮9克),清利湿热,化瘀止痢以治之。 白痢,因肾寒脾湿,肝木郁陷,大肠气滞,故脉现细濡、较沉、关尺较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渗湿,疏肝升陷,滑肠祛瘀。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6克桂枝木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广陈皮9克肉苁蓉1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粉甘草,健脾渗湿,和中缓急;桂枝木、炒杭芍、粉丹皮,疏肝升陷,化瘀止痛;广陈皮、肉苁蓉,清肺理气,滑肠祛瘀。 【加减】 春夏之季,减桂枝木为6克,以防助肝家之燥。下寒腹痛者,加炒干姜5克,温暖中下以止痛。大便稀,下坠不明显者,去肉苁蓉,加炙米壳5克,暖中以止泄。春夏之季,兼见痢下色红者,加黄苓炭6-9克,以清相火。痢下黑褐,状如果酱者,多系阿米巴痢,加白头翁6-9克,清热疏肝以祛瘀。 【忌宜】 忌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以食易消化之食品为宜。 【按语】 痢疾,系指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或见发热之疾患。分湿热痢、湿寒痢(或称虚寒痢)两大类。疫毒痢属湿热痢范畴,久痢、休息痢,多属湿寒痢范畴。 痢疾之作,均因脾湿,肝与大肠俱陷。木郁而化热者,则为湿热痢,湿重而肾寒者,则为湿寒痢。所以然者,木郁则生热,水郁则生寒,而寒热之源,均因足太阴脾土湿盛。湿为阴邪,与寒同类,故湿寒为痢疾之本,湿热为痢疾之标。无论湿寒、湿热,均兼大肠气滞,故均见痢而不利。治疗以通利为主,山楂等涩肠之品,均属禁用之列,大黄寒凉峻下,槟榔破气搜肠,用之亦属不当。病于春夏者,因系木火主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白多红少,治亦应以润肠行滞、凉血泄热为主;病于秋冬者,因系金水主令之时,所以即使痢下红多白少,治亦应以温中散寒为主。 疫毒痢、挟热下痢、噤口痢,来势凶猛,变化迅速,应配合西药,消炎止痢以治之,必要时须用西药抢救。休息痢、久痢,视其病情,一般用治湿寒痢之方加减治疗,或用巴豆两枚,去油取霜,冲服,以治休息痢之阿米巴原虫。痢疾初起,素秉体健者,可用花槟榔9克、广木香9克、炒大黄9克、川黄连6克、广藿香6克,一剂,水煎温服,以荡涤肠腑之积滞,继服“加昧番连丸”,疗效尚佳。素体虚弱者,不可服;若服之,因其方中无健脾之品,可致腹泄不止,甚则因脾败而纯下黑水,是为洞风,多不易挽救。 【附方】 加味香连丸:治腹痛腹泻,欲转为热痢者。 功能:行气化瘀,止痛止泻。 组成:广木香炙米壳川黄连各等份 制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 服法:每次服2丸,每日两次。 飧泄 飧泄,系因脾湿肾寒,肝木郁陷,水谷不化,并走二肠,大肠敛,混杂而下所致。 【脉证机理】 人之生理,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谷入于胃,脾阳消磨,精微归于五脏,是为气血,以奉养身,糟粕传于大肠,是为粪便。水入于胃,脾阳蒸腾,化气归肺,肺气降洒,清者化为津液,以润关窍脏腑,浊者下注膀胱,是为溲溺。 水之蒸化,较难于谷。由于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而致中阳衰而脾湿增,愈难蒸水化气,消磨谷食,因而水谷混杂,清浊不分,并走二肠。中土阳衰,累及肾阳也虚,脾湿肾寒,不能生长肝木,肝木因而郁陷于下。一交夜半子时,阴尽阳生,肝木行其疏泄之令,膀胱空虚,无物可泄,必冲突肠间,漉漉有声,摧注而下,而作泻泄,是病飧胀。肝气郁遏,冲突大腹,故而腹痛。脾土湿陷,运化无权,故而脘闷腹滞。肝脾郁陷,胆胃必逆,上热下寒,故症见纳差食减,口干不欲饮,甚则食后呕吐,身体消瘦。肾水下寒,不能上承,以济心火,心火独盛于上,可兼见舌红如辣椒。心肾不交,脾胃不和,中气虚败,而致腹胀如鼓者,也有之。此系晚期,多不易挽救。脾湿肝郁,阳虚下寒,故脉现细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薄腻。 【治则】 健脾疏肝,温暖中下,敛肠止泄。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一茧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肉豆蔻3-6克炙米壳5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炒杭芍、粉丹皮,舒肝止痛;炒干姜、上肉桂,温中暖下;大党参,补中益气;炙米壳、肉豆蔻、赤石脂,健脾暖中,敛肠止泄。 【加减】 久泄不止者,加乌梅肉3-6克,敛肠以止泄。脾家虚寒,运化迟滞者,加草蔻仁6克,健脾暖中,以助运化。上热日苦,舌质红赤者,酌加黄苓炭6-9克,或加川黄连3-6克,以清君相之火。下寒重者,加补骨脂9克,温肾以止泄。关尺脉大者,去上肉桂,加桂枝木6克,舒肝升陷以止泄。 【忌宜】、忌食粘腻难化食物及大腥、大荤、粗糙食品。以质软、易消化食物为宜。 【按语】 飧泄,又名鸡鸣泄、五更泄等,西医多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系因中土不健,运化迟滞,不能吸收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以养身,水谷杂合,同趋二肠,泄而不藏,混杂而下的一种慢性病。飧泄因长期水谷精微外泄,所以以虚为主。其病机为脾湿肝郁,疏泄不藏。重则及肾,肾阳亦虚,釜底无薪,所以水谷不化,泻泄愈剧。治疗以补虚为主,健运中气,舒肝解郁,敛肠止泄,重则兼以温肾暖下。正其本,清其源,虽系虚候,亦非难治。且不可见一“炎”字,径用寒凉伐泄,愈败脾肾之阳,犯“虚虚”之戒,欲其病愈,实为难矣。 【临床医案】 例1:寇某,女,14岁,西安市人。1980年4月12日初诊。其父代诉:胃痛腹泻,4个月,呕吐消瘦,两个月。1979年12月,因食生冷食物,致使胃脘疼痛,腹泻稀便,逐日加重。近两月来,食后即吐,嗜睡纳呆,每天仅能强食1至3两,四肢酸软无力,明显消瘦,某医院诊断为吸收不良综合征、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扭转。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卧床不起,被迫停学,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重32.5公斤,精神萎靡,下肢肿胀。脉细濡、沉、关寸较大,苔薄白。 辨证:脾虚胃逆,大肠不敛。 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治则:健脾疏肝,敛肠止泻。 方药: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药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克大党参12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6克煨肉蔻4克炙米壳4克乌梅3枚3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复诊:药后思食,仍呕吐泛酸,四肢欠温。脉细濡、右关寸略大,舌尖红、苔薄白。上方加川黄连5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9日三诊:服药两剂后,呕吐脘痛已止,大便正常,思食善饥,日食6两,精神好转。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腻。原方加川黄连3克,10剂,水煎温服。 5月31日四诊:复学三周,精神食纳均佳,日进食1斤半,二便正常,体重43.5公斤。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原方加川黄连3克,10剂,水煎温服。 7月12日五诊:精神食纳均佳,二便正常,体重48.5公斤。 脉细濡、关寸较大,苔白腻。乌梅丸2盒,每次一丸,每日2次,以善后。 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王某,男,21岁,西安市人。1983年11月10日初诊。 自诉:腹痛,里急后重,两月余。因纳食不洁,致使腹痛腹泻,脓血便,每天20-30次。西安市某医院诊断为菌痢,住院治疗50多天,效不显。现仍腹痛,午后大便脓血三、四次,里急后重,腹胀,身困乏力,纳食正常,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查大便常规:脓血便,脓球(++),红细胞(+++)。脉细濡、稍弦、两关尺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湿肝郁,湿热蕴结大肠。 诊断:慢性痢疾 治则:健脾疏肝,清利大肠湿热。 处方: 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粉甘草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广陈皮12克白头翁9克肉苁蓉15克炙米壳4克 3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复诊:药后大便颜色好转,较稠,腹仍隐痛。前天做结肠镜检,提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因痢疾所致)、慢性菌痢。 脉细濡、右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1月24日三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大便颜色已正常,仍偏稀,晨起腹隐痛。脉细濡、右稍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7剂,水煎温服。 12月1日四诊:药后自感尚可,日大便两次,稍稀,下午便中略带脓血,腹痛明显减轻。查大便常规:脓球(+)、红细胞(+)。脉细濡、右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8日五诊:近几天大便前腹胀腹痛,便后痛减,下午便中稍带脓血。脉细濡、右弦、关尺大,舌苔白腻。原方加炒干姜6克,5剂,水煎温服。 12月22日六诊:药后大便脓血已愈,仍稀,每日一次。睡前与晨起时腹胀,腹痛已愈。脉细濡、右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 原方加炒干姜6克,5剂,水煎温服。 1984年元月5日七诊:近十几天未服药,又感腹胀,大便带脓血。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白头翁,加秦皮9克、炒干姜5克,5剂,水煎温服。 元月12日八诊:近两天未服药,腹又隐痛,大便带血。脉细濡、稍弦、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肉苁蓉、白头翁,加秦皮9克、槐角炭6克,5剂,水煎温服。 4月2日九诊:间断服上方,诸症均愈。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健脾丸,两合,每次一丸,每日3次,以善后。 随访3年,未复发。 例3:丛某,男,70岁,西安市人。1987年9月28日初诊。自诉:腹泻,每天3-4次,纳差,胃脘时胀,乏困无力,半年。经中西医治疗,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左关尺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肾寒,肝气下陷,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温肾,和胃舒肝,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炮干姜6克炙米壳3克白蔻仁4克补骨脂9克6剂,水煎温服。 10月12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可。脉舌同前。上方去建泽泻,增桂枝木为9克、白蔻仁为5克,加粉甘草6克、法半夏6克,6剂,水煎温服。 11月17日三诊:药后平稳,因天冷,昨天又腹泻。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党参、白蔻仁,增桂枝木为9克、炮干姜为9克,加粉甘草6克、红从参5克(另煎)、煨肉蔻3克、炒苍术12克,5剂,水煎温服。 1988年元月5日四诊:日前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住院一个月,腹泻已止,仍肠鸣。脉细濡、左关尺大,舌根稍满腻。 原方去建泽泻、党参、炮干姜,增桂枝木为9克、炙米壳为5克,加炒白术9克、红人参6克(另煎)、炒干姜6克、石菖蒲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3日五诊:近来每天大便两次,较稀,仍肠鸣,腹不适。 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建泽泻、党参,增炮干姜为9克、白蔻仁为6克,加焦白术9克、红人参6克(另煎)、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朱某,女,35岁,河南省洛阳市人。1988年2月24 Lj初诊。自诉:患鸡鸣泻5年,日泻5-10次,纳差消瘦,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黄连素、抗菌素即止,然旋又犯病,至今未愈,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右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肾虚寒,肝脾下陷,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温肾,舒肝升陷,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4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炮干姜9克白蔻仁4克炙米壳4克补骨脂9克法半夏9克6剂,水煎温服。 3月2日复诊:药后腹泻好转,日4次,胃脘仍胀,消化欠佳。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肉桂、白蔻仁,增云茯苓为12克、赤石脂为15克、加焦白术9克、桂枝木9克、缩 砂仁16克、炒苍术12克、6剂,水煎温服。 3月18日三诊:药后腹泻明显好转,日两次,胃脘嘈杂不适,口苦。脉细濡、稍紧、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原方去泽泻、肉桂、补骨脂,增赤石脂为15克、白蔻仁为5克、加炒白术9克、桂枝木8克、炒苍术12克、川黄连3克,6剂,水煎温服。 5月10日四诊:一直服上药,大便已正常,纳食一般,嘈杂已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薄。乌梅丸,两合,每次一丸,每日3次,以善后。 例5:陈某,男,59岁,西安市人。1985年12月26日初诊。 自诉:患慢性结肠炎3年余,经治疗,已明显好转。近因天气冷,又腹泻腹痛,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两关偏寸较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大肠不敛。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疏肝,敛肠止泻。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上肉桂5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9克炙米壳4克煨肉蔻3克 5剂,水煎温服。 1986年元月9日复诊:上方服10剂,大便已正常。脉细濡、关寸较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建泽泻,减炙米壳为3克,加焦白术9克、补骨脂6克,5剂,水煎温服。 药尽痊愈。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系因脾湿肝郁,中气下陷,化生湿热,移于大肠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胃土右降而甘饮食,脾土左升而化水谷。胃降则甲木不逆,脾升则乙木不陷,二木不郁,上下冲和,故痛泄不作。 由于饮食不节,劳逸不均,致伤脾胃,累及肝胆。胆胃上逆,仓廪不开,故纳差而食少,肝脾下陷,磨化失职,不能蒸水化气,故水谷注于二肠,乙木疏泄,摧剥脂膏,混同而下,是病溃疡性结肠炎。脾湿肝郁,乙木下陷,攻冲肠间,故症见少腹切痛。肝木以升达为性,肝气郁陷,不能升达,必下决二阴,以泄粪溺。水在二肠,不在膀胱,故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混杂而下。肝者,体阴而用阳,肝气郁陷不升,久则郁生下热,伤络而腐肠,故而脂血俱下。 脾气下陷,湿热淫蒸,则脂血腐化为脓,故症见脓便混杂。肝气陷于大肠,沉坠下升,故里急而后重。四肢秉气于脾胃,脾主肌肉,脾胃不健,故症见四肢乏困无力,日渐消瘦。临床偶见大便干稀混杂,结滞难下者,系因肝气陷于大肠,郁生湿热,大肠滞气不开所致。肝脾郁陷,化生湿热,故脉现细濡、弦、关尺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清利湿热,理气止泻。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2克广橘红12克炒杏仁9克槐实炭9克炙米壳5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和中;制首乌、炒杭芍、粉丹皮,疏肝止痛;广橘红、炒杏仁,清肺理气;槐实炭.清利肠道湿热以止血;炙米壳,暖中止泻。 【加减】 脉现关寸大者,加法半夏9克,和胃以降逆。便脓血者,加阿胶珠9克,润肝以止血。下寒腹冷者,加炒干姜6克,以温暖中下。中下湿寒,肝气郁陷,大便不利者,去槐实炭,加桂枝木6克,舒肝以升陷。大便结涩难下者,去炙米壳,加肉苁蓉15克,润燥滑肠以利便。 大便如痢,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薄腻者,系肝脾郁陷,清阳不升。 【治则】 健脾柔肝,升陷止泻。 【方药】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6 9克大党参12-15克赤石脂12克槐实炭9克炙米壳4-6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柔肝升陷;大党参,补中升陷;赤石脂、炙米壳,敛肠止泄;槐实炭,清利肠道湿热以止血。 【加减】 中下虚寒者,去槐实炭,加草蔻仁6克,或加炒干姜5-6克,温暖中下以止泄。 【忌宜】 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以柔软、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食物为宜。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腹痛,及大便中杂有脓血及粘液为主症,酷似慢性痢疾的一种慢性肠道病。可因饮食不节而发病,亦可因情绪紧张而加重。其病机为脾湿肝郁,化生下热,大肠气滞。治应渗脾湿而莫伤肝阴,滋肝阴而莫助脾湿,顾护中气,理气开滞,使中气续复,则病可向愈。切不可见其泄痢后重,夹杂脓血,而辨为“滞下”,投以寒凉伐泄之品,败其脾阳。脾阳虚败,则其清气愈陷而肝气愈郁,病不惟不愈,反而痛泄愈加。 肠结核 肠结核,多因中气下陷,睥湿肝郁,郁生下热,积瘀肠道,堵塞不畅所致。 【脉证机理】 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为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为水分,所以气盛于上而水盛于下。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此即阴阳互根,气水循环者也。而其转化之枢机,则在于中土脾胃。平人中气健旺,肺胃自右而下降,所以气能化水,而不病气臌,肝脾自左而上升,所以水能化气,而不病水胀。 气自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所以然者,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故气盛于上,而实根于下。肝脾左升,温暖而化清阳,气者阳也,所以气自下升。水自下升,而推原其本,实自上降。昕以然者,离中之阴,水之根也,故水盛于下,而实根于上。肺胃右降,清凉而化浊阴,水者阴也,所以水自上降。 素患肺痨或其它痨疾之人,痨虫串腹,或因不慎,痨虫随饮食而入肠胃,致使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脾家湿盛,肝脾郁追,不能升运,在下之气,堙郁凝滞,而作脐腹胀满,是病肠结核。肝郁克脾,故症见脐腹隐痛,或绞痛难忍。肝以疏泄为性,肝气郁陷,疏泄不遂,庚金敛闭,故症见大便断续不连,或干结难下,难得矢气。或因脾家湿重,清阳下陷,而见大便稀溏。或因肝郁化热,挟脾湿瘀陷二肠,蒸血腐肉,而见便下恶臭,甚则便下脓血。肝脾郁陷,肺胃必逆,故症见厌食纳差,恶心呕吐,胸闷气短。肺胃壅滞不降,孩胆降路,上逆而化相火,不能蛰藏,故而发热盗汗。脾湿胃逆,化源不开,水谷精微不继,无以温养肌肉,故而日渐消瘦,虚乏无力,面色咣白。肝脾郁陷,化生湿热,故脉现细濡、弦、关尺较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疏肝,利气消胀,化瘀止痛,疏利肠道。 【方药】 云茯芩12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鹅枳实12克炒杏仁9克川厚扑20克炒麻仁9-15克缩砂仁6-9克苏泽兰30-60克,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桂枝木,舒肝升陷;炒杏仁,理气降逆;鹅枳实、川厚朴,破瘀利气消胀;炒麻仁,润燥滑肠;苏泽兰,化瘀消胀;缩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 大便不畅者,加炒西吉9克,导滞以通便。瘥后中气未复,脾湿盛而痰涎多,脉现关寸大者,加法半夏9克,以降浊化痰。 【忌宜】 忌生冷、辣椒、酒醪、鸡、鸭、牛羊肉。以食营养丰富、容易消化食品,及植物蛋白为宜。 【按语】 肠结核,是一种继发于肺结核或腹腔其它器官结核,或因结核杆菌随饮食进入肠道,而原发于肠道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溃疡型及增生型为临床所常见。类似于祖国医学的气臌,尤其增生型肠结核,更为相似。 本病因肠道有溃疡或有增生结节,可因进食等引起肠道痉挛,而作腹痛,气滞不通,而作腹胀。其腹胀之状,如《金匮要略》所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患者极难得一矢气;一次矢气,甚者可持续一小时之久。腹满随矢气稍减,旋即胀满复如故。治疗以破瘀消胀为主,以“厚朴七物汤”加减治之。去其味甘令人中满之甘草、大枣,重用泽兰、砂仁、枳实等破瘀消胀之味,以增其破瘀消胀之力。泽兰化瘀消胀,为治此症之佳品,伍以厚朴,效力尤捷。 西吉,即岷山所产之大黄去皮者,为大黄佳品之一。其心深黄近红,导滞通便之力甚强。大黄皮有收涩作用,于本病不利,故不用一般的连皮大黄,而用西吉。 鸡鸭肉均系发物,牛羊肉气膻,故本病均不宜食。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系因脾湿肝郁,瘀久化热,结于大腹所致。 【脉证机理】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平人水土温暖,生长之令畅,所以木气不郁,肝木温升,故腹痛不作。 素患痨虫所致腹部其它疾之人,脾家湿旺,致使肝木郁而不升,脾主大腹,瘀积日久,积温成热,盘瘀大腹,而作大腹疼痛,是病腹膜结核。肝主疏泄,脾湿肝郁,疏泄不利,湿无去路,瘀积大腹,故症见大腹胀满,甚则腹大如鼓。瘀而化热,陷于膀胱,膀胱热涩,故小便黄赤不利。肝郁疏泄不畅,故大便初干后溏。或因肝郁,而生下热,结于大肠,而见大便干结难下。或因肝脾郁陷,而见大便稀溏。脾湿肝郁,碍肺胃降路,肺胃上逆,胆火不藏,故症见发热口苦,咽干口燥,脘闷纳差,胸胁胀满。脾主肌肉,脾湿不运,化源不开,水谷精微乏竭,气血虚弱,不能温养肌肤,故见头面四肢消瘦,疲乏无力,面色咣白。湿热熏蒸,可见口舌糜烂,口气腥臭。脾湿肝郁,湿热瘀积,故脉现细濡、较弦、关寸稍大、两尺涩,舌苔白满腻、或黄厚腻。 【治则】 健脾利湿,疏肝止痛,化瘀消胀,清利湿热。 【方药】 猪苓片15克建泽泻12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5克广橘红12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12克苏泽兰60克车前子9-12克冬葵子9 12克木防已12克草蔻仁9克,水煎温服。 【方解】 猪苓片、建泽泻,健脾利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疏肝止痛;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清肺利气,宽胸降逆;苏泽兰,疏肝化瘀,利水消胀;车前子,清利湿热;冬葵子,滑窍利尿;木防已,疏肝利水;草蔻仁,暖脾行瘀。 【加减】 肝脾郁陷较重,脉现关尺大,大便不干者,去制首乌,加桂枝木9克,舒肝以升陷。腹痛重者,加延胡索9克,疏肝以止痛。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5克,润肠以利便。腹胀不消者,加滑石粉15克,利尿以消胀。口鼻干燥,胸膈胀满者,去炒杏仁,加生蒌仁9至12克,清肺利气以宽胸。腹水消退后,腹部肿块不消,脐腹切痛者,加石菖蒲12克,行瘀消痞以止痛。腹水消退后,中气未复,肠鸣者,加葳蕤30克,润肠固正,以止鸣响。 【忌宜】 忌食鸡、鸭、鱼、肉和一切腥荤酒醪等物,及宿根菜。以清淡食品为宜。宜多食植物蛋白。忌房事,勿劳累。 【按语】 结核性腹膜炎,多因腹腔器官结核病变,或因肺结核通过血行播散而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属祖国医学的腹痛、臌胀范畴。 病机为脾湿肝郁。以腹痛,腹胀,发热,清瘦为主症。治疗重在健脾利湿,疏肝止痛,使腹水消而胀满除,肝气畅而腹痛止,病可渐而向愈。总之,以疏利为本,切忌固涩。腹水消退后,腹部肿块不消者,虽无明显症状,亦较难去根。 治疗本病之主药为苏泽兰、草蔻仁。以之健脾行瘀,利水消胀,俾使中气运转,瘀积消除,则腹胀腹水随之减轻,以至消除,病自向愈。 【临床医案】 例1:张某,男,64岁,陕西省三原县人。1987年3月6日初诊。自诉:腹痛,腹泻,状如脓团,口干口苦,消瘦,乏困无力3年,当地医院诊断为渍疡性结肠炎。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滞涩、关寸大,舌苔白满腻、舌尖红。 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君相不藏。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治则:健脾疏肝,清上温下。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桂枝木9克大党参15克赤石脂12克炒干姜9克炙米壳4克煨肉蔻4克川黄连3克补骨脂9克5剂,水煎温服。 3月30日复诊:药后平稳。脉舌同前。上方去党参、炒干姜、川黄连、补骨脂,加红人参6克(另煎)、炮干姜9克,5剂,水煎温服。 4月15日三诊:药后平稳。脉舌同前。原方去党参、炒干姜、川黄连、补骨脂,增赤石脂为15克,加红人参6克(另煎)、炮干姜9克,6剂,水煎温服。 5月5日四诊:药后腹泻减轻。脉舌同前。原方去党参、炒干姜、川黄连,增赤石脂为15克,加红人参6克(另煎)、炮干姜9克,6剂,水煎温服。 1987年7月1日五诊:近来每天大便1至2次,稀,色黄,腹痛已愈。脉细濡、关大而牢,舌白涩腻。原方去桂枝、党参、肉蔻、川黄连、补骨脂,减炙米壳为3克、炒干姜为4克,加上肉桂4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白蔻仁6克,6剂,水煎温服。 1987年9月10日函称:一直服上方,大便已基本正常,无其他明显不适。 例2:李某,女,51岁,西安市人。1986年6月30日初诊。自诉:患胃溃疡3年,经治疗效不佳,三个月前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纳差,刀口时痛,泛酸,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经濡、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胃虚弱,气血瘀阻。 诊断:胃切除后遗症。 治则:健脾和胃,理气行瘀。 处方: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陈皮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广木香3克缩砂仁4克炙米壳3克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5剂,水煎温服。 7月8日复诊:药后自感尚好,每天食4-5两。脉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上方去广木香、三七粉,加泽兰叶15克、炮干姜4克,6剂,水煎温服。 7月16日三诊:药后疼痛好转,仍泛酸。脉细濡、不柔、关寸较大,舌白苔腻。原方去白术、陈皮、郁金、乌贼骨、广木香、三七粉,加粉甘草6克、广橘红9克、降真香5克、北沙参9克、炒干姜4克,6剂,水煎温服。 7月25日四诊;药后自感尚好,诸症均减轻。原方去延胡索、乌贼骨、广木香、三七粉,加泽兰叶15克、牡蛎粉15克、炮干姜4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3:杜某,男,65岁,西安市人。1987年10月11日初诊。 自诉:纳差,胃痛,消瘦,四年余,两年前在诊断为贲门癌。近半年加重,屡服中西药效不显,因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稍滞、关寸大,舌苔白腻。 辨证:脾虚胃逆,气滞不降。 诊断:贲门癌。 治则:健脾和胃,理气宽胸。 处方: 云茯苓9克炒白术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30克全瓜萎12克法半夏9克昆布12克山豆根7克白蔻仁6克肉苁蓉15克炒杭芍12克 炒枳壳9克降真香4克半枝莲12克番泻叶1.5克6剂,水煎温服。 10月25日复诊:药后平稳。脉舌同前。上方去降真香、肉苁蓉、番泻叶,增山豆根为9克,加广郁金9克、苦桔梗9克、姜厚朴12克、白花蛇舌草9克,6剂,水煎温服。 11月5日三诊:近来能咽下泡馍,大便尚可。脉涩、细濡、关寸略大,舌苔白腻。原方去降真香、肉苁蓉、番泻叶,增昆布为15克、山豆根为9克,加广郁金9克、苦桔梗9克、姜厚朴12克、白花蛇舌草9克、炙米壳3克、鸡内金9克、制香附5克,6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例4:庞某,女,47岁,西安市人。1976年8月11日初诊。自诉:大便带血一年多。76年元月便血一次,量多,有血块,4月29日又便血一次,赴省某医院治疗,血止。昨天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做直肠镜检查,病理切片确诊为直肠癌。现大便不利,有时小便也不利,肛口周围发木,食纳差,食后腹胀,时腹痛,因慕名求治于麻瑞亭。脉细濡、右弦、关寸略大,舌苔白腻。 辨证:中气不运,精血亏损,大肠湿热诊炀:直肠癌。 治则:健脾和胃,疏肝升陷,清利大肠。 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粉丹皮9克炒枳壳9克郁李仁9克法半夏9克酒大黄6克半枝莲15克槐花炭9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 3剂,水煎温服。 8月17日复诊;上方服6剂,精神好转,食纳增加,大便已利,下坠感减轻,较前稍干,次数减少,日2-3次,有时自感气短,有时腹胀。脉细濡、右稍弦、关寸大,舌苔白腻。上方减酒大黄为3克,加草蔻仁3克,3剂,水煎温服。 8月21日三诊:药后自感尚好,大便次数减少,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脉细濡、关寸大,舌苔白腻。原方加草蔻仁6克,减酒大黄为3克,5剂,水煎温服。 再未来诊。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痹心痛,多因脾湿胃逆,气血瘀滞,宗气不固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脾升胃降,心肾交泰,中下温暖,上焦清肃,肝血温暖而升发,肺气清凉而降敛,精血充盈而下温,神气虚灵而上清,神宇泰定,故胸痹心痛不作。 由于过食肥甘,嗜好烟酒,或因七情所伤,致使脾胃不和,肝胆失调。脾湿肝郁,则清阳不升,魂神俱虚,心阳不振,故症见心慌气怯。胃土不降,胆木逆冲,上克肺金,浊阴升填,宗气不固,故症见胸盈气短,心悸不安。气血瘀滞,故症见胸背痹痛,窒闷难忍,或真心作痛,绞痛欲死,是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阴阳频于离决,则症见大汗淋漓,气促息微,口唇青紫,四肢厥逆,危笃欲脱。若素有痰饮留滞于中,阻隔阴阳升降之路,肝气郁陷,可见当脐硬痛,脐左跳动鼓指。气血瘀滞,故脉现细濡、滞涩、关寸大,甚者正气欲脱,阴阳频于离决,故细濡之象全无,虚浮微弱,参伍不齐,飘渺欲脱,经谓如羹上肥者,为死期不远之诊,舌苔白满腻、或见舌质暗紫。 【治则】 健脾疏肝,平胆和胃,清肺理气,宽胸降逆,化瘀止痛。 【方药】 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生地炭9克制首乌15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延胡索6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白蔻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粉甘草,健脾缓中;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平胆疏肝,活血润燥;北沙参、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延胡索、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止痛;柏子仁,润燥养心;白蔻仁,调胃顺气。 【加减】 上热重者,加黄芩炭6-9克,以平胆火之上逆。胸闷重者,去广橘红、炒杏仁,加鹅枳实6-9克、薤白9克、全瓜蒌9 12克,或加韭菜根9-12克,或加韭菜籽9-15克,破气开滞,以去胸闷。胸痛剧者,增延胡索为9克,疏肝理气,化瘀止痛。背痛,关节痛者,加赤丹参12克、广木香5克,顺气通经,以止疼痛。脉缓而虚者,加红人参6-9克,益气强心以复脉。脉缓而涩者,去制首乌,加粉丹皮9克,行瘀阻而通经。脉紧,舌苔白薄,四肢逆冷者,加制附片6-9克,温肾回阳,以救厥逆。胃逆作呕,汗出,大便稀者,加炙米壳3-5克,暖中止泄,固表潜阳。胃寒呕逆者,加煨生姜6克,和胃降冲以止呕。干姜性温燥,慎用。咽中梗塞如草芥者,加苦桔梗9克,以清利咽喉。血压高,头晕目眩者,去粉甘草,加建泽泻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15克,利湿疏肝,平胆降压。茺蔚子功能降压,但其气味怪异,对本病不宜,不用或酌情少用。血压低,头目昏晕,恶心者,加藿香梗3-6克,升压醒脑,和胃止呕。脾肾阳虚,肝木不升,供血不良,脑缺血,头昏眼花,脉现关尺大者,加软柴胡6克、嫩桑枝9-12克,或酌加桂枝木4克,舒肝升陷,以继心阳;重症配服“苏合香丸”。血脉瘀阻,心肌梗塞,真心痛者,加赤丹参15克,化瘀通经,以止心痛。脾湿生痰,瘀阻中焦,当脐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化瘀以通心窍。丹皮疏利破血,如刮胃之钢刀,此症慎用!冰片、樟脑,性辛散,用之过量,则汗出立毙,慎之! 【忌宜】 忌烟酒,忌食肥甘厚味,以清淡饮食为宜。避免情志刺激,保持情志舒畅。平素宜作轻微活动,勿劳累,犯病时必须卧床休息。 【按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祖国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病机属中下湿寒,阴凝气结,盘瘀脐间,致使清阳不能上济,心阳不振,浊阴不能潜降,上焦虚热,气滞血瘀,窒塞胸膺,上实下虚,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心肾不交,宗气不固,阴阳相乘,升降反作。而重在肺胃之浊阴不降,气滞不通,故而胸背痹痛,气短胸盈,甚则真小作痛,危症迭见,可死于旋踵。治当朔本求源,健脾疏肝,清降肺胃,复其升降之常,痹痛可止。阳潜于下,阴济于上,心肾交泰,病自向愈。不可因其病位在心,而惟知治心。此系忽弃其本,追逐其末之法,用之症状或有所减轻,其后仍然复发。 中下湿寒之源,多因素有痰饮。若有痰饮,当重用健脾渗湿之品,杜绝痰饮化生之源。待中气健运,升降徐复,痛痹自能渐减,以至痊愈。 纵观“冠心病”成因,多与内脏功能失调有关,故治当详察脏腑之虚实,气机之顺逆,凭脉辨证,酌情遣方用药而慎调之。用药孟浪,非但不能奏效,甚至祸及患者生命,医者不可不慎。若病重或卒发真心痛(心绞痛),四逆者,应配合西药急救,以免患者死于反掌之间。 虚者方能补,心阳虚弱,脉缓而虚,参伍不齐者,方可用补,否则愈补气愈滞,痹痛有增而无减。 心悸咳喘(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咳喘心悸(肺心病),系因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失降敛,心阳浮动,宗气不固所致。 【脉证机理】 平人中气健旺,肝脾温升,肺胃清降,胆火蛰藏,心肾交泰,所以咳喘、心悸弗作。 脾家湿旺之人,肝脾郁陷,胆胃上逆,碍肺之降路,致使肺气上逆,而作咳嗽。肺为华盖,官居相傅,而主治节,与心君同居上焦,为心之宅。咳嗽日久不愈,致使肺虚,其气虚逆而不敛,心阳因而浮动,宗气不固,而作心悸,是病肺原性心脏病。胆胃上逆,肺不降敛,故症见咳喘气短,胸闷痰多,咳逆倚息不得卧,胸胁支满,干呕纳少。心阳浮动,不能下交于肾,故症见心慌悸不安,当脐跳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虚不能行血,故而面色苍白不泽;血瘀脉络,故症见口唇两颧紫暗。久病脾湿肾寒,肝木郁陷,疏泄不利,致水湿泛溢,故症见肢体浮肿,颜面尤甚。水湿停聚,故而下腹肿胀,甚则腹水。肺为水之上源,久病肺虚,不能化气为水,故而小便不利。君相二火,不能下潜以温肾,肾家虚寒,不能纳气,故症见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汗出,精神不振。宗气不固,虚阳不敛,故脉现细濡、寸关大、出疾入迟,舌苔白粘腻。 病久而作腹水者,阴凝气结,则脉现沉细、寸关大,舌苔白腻。 【治则】 健脾渗湿,平胆疏肝,清肺理气,降逆安神。 【方药】 云茯苓12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2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缩砂仁6克 水煎温服。 【方解】 云茯苓、建泽泻,健脾渗湿;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疏肝;北沙参、广橘红、炒杏仁、广郁金、法半夏,清肺理气,宽胸降逆;苏泽兰,通经化瘀,利水消胀;柏子仁,养心安神;缩砂仁,暖脾行瘀。 【加减】 胸盈喘剧者,去炒杏仁,加全瓜蒌9-12克,宽胸利痰以止喘。胸闷胀者,去广橘红,加鹅枳实6-9克,利气以宽胸。咳痰带血者,加白茅根15克、山萸肉12 15克,清敛肺气以止血。胸胁作痛者,加延胡索9克,行瘀以止痛。瘀血肝大者,加赤丹参15克、泽兰叶30克,化瘀利尿以消胀。腹水臌胀者,加汉防己9克,利水以消胀。实喘不得卧,大便不利者,酌加芒硝9克,通便以止喘。吐血量多者,加藕节60克,敛肺以止血。腹胀不消者,增苏泽兰为30克,加汉防己12克、冬葵子9克,滑窍利水以消胀。咳嗽剧者,加川贝母9克,清肺理气以止咳。心下悸动者,加石菖蒲9克,祛痰行瘀以止悸。中下寒湿,腹水严重者,改缩砂仁为草蔻仁9克,温暖中下,行瘀以消胀。 【忌宜】 忌烟、酒、辛辣之品。以香燥、营养价值高之食品为宜。 【按语】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由肺气肿等慢性肺部疾患迁延不愈,久而累及心脏而成,属祖国医学的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范畴。 本病病机,主要为脾家湿旺,致使肝脾郁陷,胆胃上逆,心肺无路潜降,虚阳上浮,宗气不固,阴乘阳位。故治疗重在削阴潜阳,健脾渗湿,以复中士之运转。使清阳得升,浊阴潜降,湿去而气平,可渐而向愈。后期中气虚败,肝脏瘀血硬化,肝大平脐,腹水严重者,不易挽救。所以然者,中气虚败,致使清阳不升而神败,浊阴不降而精竭,阴阳不能顺接,濒于离决,故而难治。 麻黄辛散,本病禁用;用则肺气更逆,必衄血不止,致虚阳上飞,促其命期。咳喘剧者,用麻黄虽可使咳喘稍平,但后患无穷!心悸痹痛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35.麻瑞亭的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