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孤信家族衰落原因初探——独孤天下后续

 金色年华554 2018-06-09

孝闵元年( 557年) ,独孤信被逼自杀; 明帝二年( 558年) ,长女周明敬皇后早卒,独孤家族失皇室奥援,门庭寂静无声。大统年间显赫的“柱国” 之家开始了其家族史上的第一次沉寂。直到入隋后,独孤氏才以外戚身份,重新进入权贵行列,并绵延至唐,最终和大部分的世家大族一起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发展的鼎盛时期。经历南北朝的大分裂和战乱之后,许多士族之间都发生了门第升降。分析独孤氏衰落的原因,不难发现其作为胡姓勋贵和当时的其他汉族士族颇有共同之处。

独孤信家族衰落原因初探——独孤天下后续

骑兵出巡

独孤氏衰落的首要原因是家族卷入王朝的上 层政治斗争和权力角逐中不能自保,这也是致命 原因。随着权势的增加,独孤信和宇文护的矛盾 渐渐凸显。二者矛盾之一是独孤信忠于魏室。魏 孝武帝避难关中时,独孤信抛妻弃子单骑追随。但宇文泰迎接孝武帝入关,目的是要挟天子以令 诸侯,成就自己的霸业,并非真心的忠于魏室。宇 文家族对他始终存以戒心。虽然宇文泰为了拉拢 稳定独孤信,为长子宇文毓娶独孤信女儿为妻,但却在身后立世子时放弃宇文毓( 长子) 而立幼子宇文觉。矛盾之二是独孤信功高震主。独孤信军功卓著,手中握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事力量。宇文护创立了府兵制,各军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并不容易统驭,所以宇文家族对独孤信始终抱有戒心。大统六年( 540年) ,侯景进击荆州,宇文泰令独孤信迎战。大败侯景后,以信为大使,慰抚三 荆。但是就在他慰抚三荆的时候,宇文泰却将他西调,任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关于这次西 调的原因,正史无文。但是用心分析不难发现一 些蛛丝马迹。

大统三年( 538 年) 独孤信为大都督入洛阳时,颖、豫、襄、广、陈留之地,忠于魏室的豪 强纷纷款附。这样以洛阳为中心,元季海、独孤 信周围就集结起一股忠于元魏王室的军事力量。独孤信曾经三镇荆州,“士庶既怀信遗惠”,本具有威望。如果他继续留在东方,再与忠于魏室 的豪强武装相结合( 西魏三荆之地实治河南) ,形成一支足以与宇文泰相抗衡的力量,则是大大的 不利于宇文泰。所以宇文泰就以防备蠕蠕的借 口将独孤信调至河阳,另派自己的同族宇文导代 替独孤信镇守秦州。很显然宇文泰是担心自己 大军西征侯景之际,独孤信乘机率兵东进,对自己造成威胁。

独孤信家族衰落原因初探——独孤天下后续

西魏

中原其他世家大族的衰落也有这个方面的原因。五胡乱华之后,晋室南迁,中原士族开始分化。一部分衣冠南渡成为侨姓大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荀氏和陈郡袁氏; 一部分继续留守北方,如弘农杨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博陵崔氏 和河东裴氏等等。到了东晋之后,世家之首的王、庾、桓、谢相继卷入东晋政治斗争,甚至发生了流 血冲突,到了东晋末年,士族的衰落已经初现苗 头。王敦之乱后,帝室对琅琊王氏开始有了疏忌, 王导去世后,其家族在东晋政治中的影响力开始 呈现明显衰颓的趋势。颍川庾氏在琅琊王氏后取 得政权,庾氏身兼外戚和士族双重身份,以北伐的 名义发展家族势力,开东晋藩镇世袭的恶例,最终被谯国桓氏取代。卷入政治斗争的世家大族并未 能趁机建功立业,反而多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 品。如刘宋时期的谢晦、和刘义真相交的谢灵运, 以及在孙恩起义中被杀的谢氏。陈郡谢氏因孙恩 起义被杀戮的族人远远多于其他的士族门户。这 很大原因是因为谢氏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士族, 在仇视门阀世族的农民起义中首当其冲被杀害。

后代数世官宦不达,在门第升降中衰落下来。独孤信死后,其家族和旧部因之也受到打击。如次子独孤善“以父负舋,久废于家”( 3) 。独孤陁“坐父徙蜀郡十余年,宇文护被诛,始归长安。”( 4) 就连适嫁弘农杨氏的独孤伽罗也每每谦卑自守。独孤家族由此势力转微。对于独孤诸子的仕宦才能,查他们的职官表,不难发现他们或以父功受封,或因外戚的地位受封。因此对于他们的仕宦才能,我们不得不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真正表现出才能的只有独孤善一位。《周书·独孤善传》说他“政存简惠,百姓安之”。《隋书·独孤罗传》中更明确指出“善后官至上柱国”。至于独孤信的孙辈,有两个曾经为河阳郡尉。这个官职并不低下,然而相对于独孤信时期的辉煌,毕竟已经成衰落之势。所谓士族,有几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政治上的累世显贵,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和劳动占有,以及 文化上的家学世传。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特 征的世家大族如果数世官宦不达,那么门第升降 自然是常态。尤其政局不稳、纷繁复杂的社会变 乱也为一些士族的升降提供了空间,如渤海封氏、渤海高氏和赵郡李氏等在魏晋籍籍无名的家族, 在经过十六国的积累和发展后,在北朝时期就跻 身进了世家大族的行列。而进入隋唐的琅琊王氏 虽然在唐朝有宰相四人,但和全盛时期的满堂琳 琅珠玉已无法相提并论了。再如清河崔氏在十六 国后期官宦不显,家族中的主要人物只担任太守 一级的官吏,门户迅速有中衰之势。

隋朝后期实行的限制勋贵的士族政策有关。代北军事勋贵与关中郡姓相 结合的关陇集团作为西魏、周、隋三朝的政治核 心,虽经改朝换代,仍然根基深厚,勋贵子弟多以 军功封官拜相。此类门族强盛、位高权重而且互 相联姻的勋贵世家,具有某种门阀制的特征,其政 治地位主要是凭借世代承袭的封爵、勋阶及与皇 室联姻来维持,此即“关中尚冠冕、代北尚贵戚” 之说。隋炀帝对此心存疑忌,于是希望通过彻底 消除门阀体制,来削弱关陇勋贵集团的实力。大 业五年( 609年) 隋炀帝下令魏周官不得为荫,一反隋文帝之前制定的“前代品爵,悉可依旧”政 策,限制了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如独孤陁在文 帝时期,拜上开府、右领左右将军。后出为郢州刺 史,进位为上大将军,累转延州刺史。而独孤怀恩 自幼养在宫中,长大后仅为郓县令,不久就因病被免。文帝时期显赫的散实官,在炀帝时期既无 标志本品的作用,又无担任职事官的资格,这意味 着关陇勋贵正在丧失其政治特权。炀帝时期勋贵 的仕途也远不如前朝顺畅。前朝勋贵子弟多以千 牛、三卫起家,坐至公卿; 然而隋炀帝认为勋贵子弟“好 学之道,既 所不习,政 事之方,故 亦无取” ,于是三卫就从勋贵子弟的进身之阶变成丛脞之地,标志着炀帝选官政策的转变。独孤信 其他的子孙虽正史无名,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来看,他们要想靠袭爵再达富贵已是不能了。在魏晋南北朝动荡政局的大背景下,世家大族的发展和衰落有许多共性,但与其他家族相比, 独孤家族的衰落还有它自身的独特原因。首要原因就是独孤氏属新出门户,根基不稳, 随着政局逐渐进入和平年代,靠军功起家的家族 难以为继。

独孤信家族衰落原因初探——独孤天下后续

军队出征

独孤家族在独孤信之前名声不显,难以名列高门之列。后来通过独孤信一人的军功以及与皇 室贵族的联姻,地位才得以擢升。独孤家族没有 如王谢杨裴等根基深厚的家族背景予以支撑,故 难以持久在波谲云诡的政坛中始终保持高门不 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发展并不均 衡,许多家族昙花一现。尤其随着政局逐渐进入 稳固,仅有军功的家族在失去建功立业机会之后, 倘无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干,很难保持家族 门第长久屹立高门之中。

其次一个独有的原因,也最重要的原因是,独孤家族作为胡姓家族,文化素养不高,尚未来得及完成从勋贵到文化家族的转变。纵观汉族的世家大族,无不具备文化上的家学传承,尤其是那些世代公卿的簪缨世家,除了家学之外,另有家规、族规等等有益的倡导。一个家族,如果要长久地保持和加强家族的政治权位,就必须通过家学的途径提高家族的文治性,利用学术等文事活动来赢得家族政治权力的顺利再生产[7]。这就是“文化”的过程。比如东汉的马氏家族就从马援这样的军功贵族,在数代的传承中最终演变出马融这样的儒学大师。独孤家族倘若能从勋贵的武将之家,在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礼后像其他士族一样成为家学繁盛、官宦不断的文治家族,定可以真正融入门第观念极重的中原社会,长久保持家族的荣宠不衰。

总而言之,从独孤信家族的兴衰可以看出,家族的保持不仅需要有军功和联姻来保持,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和建设,尽早完成家族从勋贵到文治的转变,才能在与皇权的共生中不被吞并长久并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