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第四十集

 江山携手 2018-06-09


 



 

 

其一、十八学子歌

艾诗人

 

在古城荆州寒江畔,为救落水少年,长江大学十八学子,手拉手扑入激流。两名少年获救,而三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生命之梯学子身,传将正气逐烟尘。

心惊缟素伤遗曲,泪洒琼花问回津。

一幕千山终定格,长江万里后来人。

激流休诧英雄事,在地在天情最真。

 

不想看网上和新闻中关于大学生救人值不值得的讨论,看了令人齿冷。动物界也有很多祭奠死去的同伴的仪式,让人感受到的是深深的震撼,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更何况死去的还是如花的少年,把那些精明的商业计较搬来牺牲的场面,实在是不能容忍的亵渎。毕竟,这个社会上,除了商人,除了商机,除了预算与支出的权衡,还有许多别的……这是题外话。以此表达我对三个救人牺牲的少年的敬意和对他们的生命的深切怀念,表达我对孩子的亲人的问候,别去问谁的生命是否值得牺牲,所有的牺牲都得在生命和利益之外的价值上去考量。

这首诗说得好,“在天在地情最真”,若是不知道这世间除了商业的算盘之外还有一个情字,也就不要奢谈妄议人类的牺牲吧,至少让我们给死者——只是一些孩子——留下些许的敬畏之心吧。

这首诗既不高调地说什么英雄,也不参与什么值不值得的议论,只是就牺牲的孩子抒发诗人的感受,从这些纯洁质朴未曾污染的童心里感受未来的希望。

首联描述那个震撼心灵的动人场面,面对危难,面对意外,面对横祸,尤其是面对孩子的呼救,几个不懂水性的少年,用自己的身体搭起了那座“生命之梯”,把稚嫩的援手伸向危难中的兄弟。俗话说,水火无情,面对无情的水火,纯净的童心只有救人的冲动,如果一定要问,他们应该既没有想到英雄,也不会想到牺牲,千钧一发之际,只是生命对于面临危机的另一个生命的同情。这也就是对句中看似抒发也似回答的“传将正气逐烟尘”的意思吧。纯净的生命本身,原是充满“正气”的,并不是这几个孩子天生是个英雄,也不是只有生为英雄的个体才会去救人。救人当是代代相传的一身正气,这些孩子用自己的行为传承正气,抒写人情,这里还没有提到牺牲,所有的参与救援的十八学子,不论是已经牺牲的,还是活下来的,都是这新一代的骄子。

颔联写送别牺牲的场面,“缟素”说的是活着的亲人,送别孩子的伤痛令人震撼不忍回眸。见死不救,不是正义者的行为,救人而牺牲,也是人们难以承受的代价,尤其是牺牲者的亲人。忠和孝在有些时候就是这样的冲突着,冲击着生者的心灵。不同的时代,孝的内容没有多大的改变,而这“忠”的对象,却是与时俱进,“忠”的本质,总是起于人类清白的良心。对句的“琼花”是生者对死者的祭品,也是牺牲者灵魂的意象,“问回津”更是让人摧肝沥胆的一问,仿佛亲人撕心的呼唤。

颈联转入抒情议论,“一幕千山终定格”,这里“定格”的一幕,不只是牺牲者的“长已”,也是那震撼人心的“生命之梯”,苍山为证,青史永存。人们常常生发关于八零九零独生子女一代人的忧心,担心他们的生存环境不能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不过,每一代都有每一代坚强的柱石,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献身的先驱,想想四零五零后当年的支边,虽有电影《青红》里表现的怯懦和精明的所谓真实“人性”,但更多的还是顽强坚守的责任和激情,在有了原子弹的今天,想想坚守在西凉大漠中的那些人,到底哪一个的“人性”才算是真实的?八零后九零后也会有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人性,也有他们纯洁的良心和他们忠厚的责任感,有他们得以战胜怯懦战胜计较的浩然正气,这是“长江万里后来人”的希望所在,牺牲者的肉体随着被长江淘汰的泥沙一起凋零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流进了千山万水,流进了精诚的心灵,香火传承代代不绝。

聒噪吧,嘲讽吧,这种伟大传承中永远也没有鸹噪者嘲讽者的位置,翩翩青史上从来也没有留下过他们那冷酷尖刻的声音。

尾联意味深长,“激流”既指吞噬了如花生命的长江巨浪,也暗示那沸沸扬扬的飞短流长,不必惊诧,也不用推敲,这只是天地间一片赤诚的襟怀,这只是天地间一片纯洁的真情,没人事先想要那耀眼的浮名,更没有想过要成就伟大和崇高,这“生命之梯”,这英勇献身,真的就只是,就只是天地间,那一片真诚的情义,那一腔纯净的正气,那一片清白的良知,都为了那一声揪心的呼救,水火无情,千钧一发,那些救人的孩子也真来不及细想,那么多商人的权衡和精明的计较。正如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逃生的时候,也并没有想起“就是母亲也不救”的“原则”,更何况那么多所谓关于生命与自由的权衡和思考,只是,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的第一反应,是逃生还是救生,才是十八学子(不是三个)与范跑跑的巨大差别。

 

 

其二、桎梏

拾荒寻高

抬头一寸天,低眼半方土。

四壁砼墙立,一身铐镣苦。

出门车乱啸,入市人拥堵。

何日早还家,乐居篷荜户。

 

小诗题为桎梏,说的实是某一寄居之处,语言质朴无华状如打油,但那切实的感慨,却令今人有感同身受之叹。语言之外的深刻内涵,更引人深思。

首联先把人放到井底,与那个青蛙一起观赏那一寸光天,桎梏的感受也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人在井中无法脱身的焦虑让他不得不把头再低下,高处不通,看看地上也是无路可行,“半方土”的拘囿,已经有深陷绝域的紧张感了。

颔联承上,进一步渲染拘囿的感受。上看下看都有阻滞,诗人又禁不住左看右看,“四壁砼墙立”更是森严,“砼”即混凝土,水泥灌注的高墙的密度和强度,足以让想要逃生的人彻底绝望,可是这还不够,还有“一身镣铐”的钳制束缚,让人的心绪沉重而沮丧。寥寥四句,描写的是居处的环境,也是监狱的感受,更是现代人的处境,当然也是现代人的苦闷。尤其是颔联,已不停留在环境的实写,而是深入人心,暗示出不得自由不得伸张的无奈和烦恼。“四壁砼墙”和“一身镣铐”岂止是居处的环境,分明也是人生存的困境。这种束缚由人自己造就,现代社会的缺乏安全感,让人心防范,隔膜渐远,城市里的住宅铁网密布层层枷锁,将人心锁在了“一寸天”与“一方土”之间,再也没有了鸡犬之声相闻的生趣,人心在向往着奔逃,可是奔不出自己造就的枷锁。郊外别墅,森林冶游,都不能真正解脱被拘囿被钳制的心气,“一寸天”“一方土”“四壁砼墙”“一身枷锁”,道尽了现代人的不得自由不得伸展的无奈。

颈联半是抒怀半是实写,在相对自由却不能自由的形势中,更加无奈苦恼。人虽不在监狱中被强制看管,但出门车奔马啸,入市拥挤不堪,人声扰攘却也是寸步难行,这种人在自主状态中的寸步难行,更让人心生绝望,是那种无处可逃的绝路一般的不良感受。若是拘于狱中,好歹还有个盼头,没人拘囿却也毫无出路,岂不是更加沮丧消沉?这也是现代人动辄高呼自由的心理基础吧。

尾联表达了一个质朴的愿望,想要逃离的心思十分生动形象。“何日早还家”,这里的“家”此处自然是指诗人现实的家园,关于家园的联想,能让处于拘囿中的心灵产生怎样的震撼,不言自明。“乐居蓬荜户”说的直白恳切,愿以清寒和简陋,换取身心的自由和伸展。或许从现实的世界,这个愿望不难达成,但从精神的角度,一旦走入困境,就真的很难回头了。

多少人都在感叹人生没有退路啊。这首质朴平实的小诗,抛开它现实的基础,深入到精神的层次,也有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效力。

 

 

 

其三、七律  重阳登高

木溪

 

起听鸡鸣夜五更,西山但见斗星横。

无边曙色收残梦,不尽涛声壮晓行。

去岁风云同际会,而今人事各零丁。

何时再共登临日?借得金乌又远征。

 

这是重阳登高的感怀,与重阳本身似无大干系,只是就登高聚友生发感慨。

首联绘出一幅晚秋凌晨将明将暗的景致,色调清明,背景音也十分生动,人的形象更隐约其中,带出诗人的情绪和深秋清冷肃穆的气氛。“起听鸡鸣”是个剪影,“夜五更”渲染衬托黑夜的背景,有点无边无际的茫然感受,而暗色调的背景中传来几声鸡鸣,是生动的生命迹象,但人却似乎不是被鸡鸣的声音唤醒,而象是一直就坐在那里,这个形象还十分模糊,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句可以牵强地附会出人的观感,遥望西山,或者说人的下一个活动,一边登山一边沿路欣赏西山光景,此刻的西山,也在暗夜的背景中,只有“斗星”横斜,映出一片清明澄澈的高天暗景,这里“斗星”当指北斗,既有指示方向的意思,也暗带季节特征,北斗西横,指示秋天,“但见”,也应和出句,点明时辰,是晨曦欲露的“五更”,其它星星都黯淡下来了。

颔联渐行渐远,好像“曙色”突然出现,瞬间就布满天空,人也为之一惊之际,早起的一丝“残梦”竟然融入曙色中,一个“收”字用的精致,勾出动态的画面,“曙色”也就生动起来。诗中没有言及水,对句的“涛声”当指林中风动发出的响声,又是一联带有声音的画面,只不过由首联的黑白变成了彩色,声音也由断续的“鸡鸣”变成了有序的“涛声”,“曙色”的“收”比之“斗星”的“横”,也更具动感,随着这些改变,天空的气象也由清澈明净变得五彩缤纷。“壮晓行”振作气势,一笔带出人的情绪声色,整个画面也随着这个“壮”字引进的人的行为而更加生动起来。

颈联转折,抒发人的情绪,却是低沉略带感伤的气氛。“去岁”的“风云际会”,与当今的“人事零丁”相映衬,让人顿生今昔之感,更生跌宕沉伏的人生起落生发的苍凉沉郁的叹惋。把人的情绪从前两联的清明和绚丽的振作中拉回到沉重沧桑的状况中,从诗的气氛到人的精神,都有了节奏上的回转波动,更见唱叹之功。

颈联的下跌之势,起到了欲扬先抑的转承效果,尾联倒是没有继续颈联的气氛,而是向慷慨高昂的调子转来,“何时再共登临日”的一问,似与挚友执手作别,也似独自登临遥想,个中的深厚情怀不难体味,“借得金乌又远征”紧扣首联的“鸡鸣”“斗星”和颔联的“曙色”,描写日出的感怀,“金乌”是太阳的别称,“借得金乌”即是实写,也别有寄托,好似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说的含蓄而感伤,“又远征”的豪迈激情竟也带着无奈的怅然于其中,让读者有体会到一唱三叹的优美节奏和起伏情绪,回味无穷。

 

 

其四、七律·重阳登凤凰台

无弦琴

 

登台伫望度重阳,太昊遗坛梵韵扬。
紫竹恰如丹凤尾,平原曾是好渔庄。
难甄世事随风远,易说人生去路长。
莫负清秋禅入境,再祈圣地绝寒霜。

 

首联点明重阳登凤凰台事,直接交待时间地点,全诗的视角定格在从凤凰台向远处(或者近处,不知凤凰台的地理环境)遥望的所见所感,在登台怀古的思绪中度过重阳,的确有先民遗风,让人心生敬畏。对句提到太昊事,引人浮想联翩。太昊便是华夏始祖伏羲氏,据说在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七千五百年前后,所以好多事情都不可考了,不知诗人所指的凤凰台在何处,但是既提到太昊,当是河南太昊陵一带吧。这里说的“遗坛”或许就是太昊的祭坛,但是说到“梵韵扬”便不好妄解,何以太昊的遗坛有了佛音?倒是有传说认为观音就是女娲的化身,而伏羲太昊是女娲的丈夫,这些没有史料依据,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了。

最喜颔联,写周边景致,出句特写“紫竹”风致,说它“恰如丹凤尾”很有意趣也具动感,联系前面的太昊事,太昊部族图腾就是凤鸟,那么紫竹就如同传承近万年的不灭灵魂,带着古老民族的遗传信息,生根在始祖生活的地方,这个说法很有深意,看紫竹正如访初民,这种关联这段沧桑历史真有点令人难以想象。对句拉开特写镜头,转入广阔的远景画面,一片平原腹地却是当年的“好渔庄”,幻化出沧海桑田的自然的和人事的变迁种种,在人心里产生有关时间的空间的双重联想,时间之久远令人乍舌,空间之广袤让人神往,那片神奇的渔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以至于事到如今还活在人的想象中。一个“曾是”带出了一个神奇的向往,将人的感受向时间和空间无限伸展。

颈联转入抒怀,将拉出的感受还原到现实,还原到登临的现场,“甄”这里等同于察,这样久远的历史变迁人事沉浮,现实的人是没有能力明察更没有能力把握的,所有的故事都会随风散尽,而我们所能面对的只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去路长”说的苍凉沉郁,带着历史的重负带着现实的感慨,却冠之以“易”,相形之下,那所“难甄”的世事就更加厚重更加无从说起了。

尾联再将感受伸展,随着禅风化境进入到空明澄澈,希望受到怀古的思绪纷扰的诗心切入禅境重入安宁,不辜负此番登临的美意,而“绝寒霜”三字有着别样的寄托,放入结句更是意味深长。到底是祈望古风的回转,还是祈求圣地的安宁,“寒霜”二字也暗示着所有落在圣坛上的不和谐的音响,更传达着诗人心底对于光明的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此诗于苍凉感慨间有许多留白,情绪跳跃极大,内涵丰富,发人深思。

 

其五、过秦楼·秋旅

丹崖苦李

满地黄花,一山红叶,铸就晚秋情趣。

前期看客,确有文才,写下好多诗句。

应是信手拈来,何必寻思,再劳心苦。

遂长吟短诵,难知今昔,更无何悟。

 

君不见、地旷人稀,天高云淡,大雁向南飞去。

寒星冷月,算是情深,照顾断肠羁旅。

王谢门前,旧时相识留言,指明归处。

但高阳故地,还有痴心酒侣。

 

这首诗写秋寒羁旅登临作赋,这类题材内容,都是古诗中特别偏爱的高渺超迈的诗歌意象,现代诗人模仿先贤的泥古作品,也多以此类题材为重,流传之广,大有不是羁旅秋寒登临之作,便不算为诗的势头,太多作品无病呻吟,发古人之忧思无现实之感受,似成定式,因此想要出新也确是千难万难了。

细细品来,这首诗虽也写登临感赋,羁旅秋愁的一番经历,但却不是囿于前人感受的泥古之作,好像词人不是感受自己的逆旅秋凉,挑明了说自己就是在品味体验古人诗章中的意境感受,倒是于意料之外生出几分情趣和新意来。

首句看似没动心思顺笔拈来秋后的大众印象——“满地黄花,一山红叶”,下句中特别随意地直白表达此际感受,倒反而令人眼前一亮——“铸就晚秋情趣”,已经是在描述别人诗中的意境,这情趣似也不是自己的所感所见,而是各种记录此秋趣的诗中的经验之谈,读来便觉有趣。

下句更是直接道出心中所想,“前期看客,确有文才,写下好多诗句”,有各种各样写秋的诗词,却从没见过承认自己这样直接从前人诗中欣赏秋趣的人,面对秋景,似乎无甚所感,想起来的全是前人诗词的意象感受,一边对照实景一边感叹前人的才华,其实共鸣与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已在其中,竟使得词的内容也十分生动起来。一句“确有文才”的感叹,竟是与所见秋景对照比附产生的由衷的折服,我们甚至可以想见词人边观赏秋景边回忆前贤诗句的认真模样,这样实在的感受令人捧腹也令人耳目一新。

下句更是把偷懒和灰心等等复杂的感受表达的俏皮生动,说前人诗句“应是信手拈来”,除了道出自己对前人作诗填词的动机的理解,也暗含着对今人泥古仿制的矫揉造作的讥讽,不过这讽议只在调侃之间,并无更多他意。而“何必寻思,再劳心苦”形象地描画出此际的心理感受,与李白“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说法是异曲同工的心声流露,也是对前句讽议今人一味效仿徒劳无功的一声应和。

下句就对今人作诗的讽议进一步深化,有点诘问的意思了,即便“长吟短诵,”绞尽脑汁,也是不伦不类“难知今昔”,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感悟,又何必枉费心机枉费气力?但是词人诘问的对象是自己,所以这讥讽的意思也是不露痕迹,只像一个安慰自己劝诫自己的理由而已,可这理由一经说出,也就多少捎带了讽谏之意。这是上片,说自己不写诗词,面对秋景的那点感悟,只看先人的作品就够了。

下片开始,还是领会到一些别样的体验,也就欲罢不能了。“君不见、地旷人稀,天高云淡,大雁向南飞去”,好像南飞的大雁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动,词人产生了一丝愁绪,好像一时还无法形成诗意的表达,所以又劝慰自己放下这些散淡的闲愁,还不算真正的孤独,还有那 “寒星冷月”,还算“情深”,“照顾”这羁旅孤独的“断肠”伤心。把“寒星冷月”说成是羁旅安慰,有点后现代的风格,极尽调侃,更见苍凉。

下面从征雁的视角去考量羁旅的愁肠,“王谢门前,旧时相识留言,指明归处。”词人在此处化用刘禹锡诗典设计了一个情节,反其意而行,刘诗说的是人去楼未空沧桑都不识的陌路轮回的苍凉之感,此处词人却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旧相识的留言,已是温馨别致,何况竟还有旧相识来“指明归处”,所有的悬置感都落到了实处,让人心里踏实温暖安定。

“但高阳故地,还有痴心酒侣”,承接上文,说的是此行的归宿,目的地那一盏不灭的灯火,为行者点燃,那是痴心不改的至交在等着自己归来,“故地”和“痴心酒侣”的慰藉,足以消弭羁旅的孤凄。

上片在调侃轻松的调子中暗带讥讽之意,自嘲的同时也捎带嘲弄了不少的诗友同行,下片则直抒胸臆,在淡淡的旅愁中处处流露豁达乐观的情绪,对此行的前方充满了温馨的希望。调子不似悲秋伤旅,却也写得感人至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