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意】有了丰富的课程,才知教室盛不下梦想

 丛耘720 2018-06-09


教室盛不下梦想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中还有许多不适应,原有课程中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现象普遍存在。

黄浦区作为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区,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拥有了一大批著名历史人文地标、现代城市景观、特色商业街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近些年来,黄浦区教育局提出的“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基层学校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一、蒲公英课程:美好的课程愿景

我校的课程模式以“蒲公英”命名,是基于其丰富、积极的内涵:“蒲公英”的花语是充满朝气、顽强生长、追逐梦想,寄寓着我校“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一生的追梦人”之办学愿景;“蒲公英”是一种平民化的植物,我们的课程则以“37件事”为载体,源于学生的愿望、基础型课程的相关学习内容、以往比较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蒲公英”的价值广泛,我们的课程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满足孩子多元发展的需求”为价值追求。

基于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有梦想,慧学习,善合作,乐生活”的育人目标,简要描述如下:

 

育人目标

简要描述

有梦想

始终拥有梦想,敢于表达梦想,不断追逐梦想,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积极向上,持续进步。

慧学习

    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拥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广泛的兴趣,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乐于思考,勤于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

善合作

能和别人友善相处和交往,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有与人合作的意愿,懂得社交技巧与合作方法。

乐生活

热爱生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信向上,悦纳自己,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乐于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体质强健;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和面对危险逃生自救的技能。

 

基于学校育人目标和课程理念,学校确立了涉及“道德”、“能力”、“情意”等三个领域的课程目标。下表为我校分年段的课程目标及具体表现:

 

课程

目标

不同学段的具体表现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积极向上有梦想

心中拥有梦想,敢于表达梦想,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尝试实现梦想,体验梦想实现的快乐。

始终拥有梦想,不断追逐梦想,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有积极向上、持续进步的热情,不怕失败,向着梦想不断努力。

身心健康乐生活

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发育良好。至少有一项喜欢的体育运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及面对危险逃生自救的技能。视力达标,体质强健。至少有两项喜欢的体育运动。

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乐于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体育精神和规则意识。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与合作方法。形成并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


成志于学尚智慧

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于学习、乐于思考,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能主动将学习方法运用到学习中去。

拥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广泛的兴趣。能够主动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会爱包容有情怀

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拥有自信,学会欣赏。

爱社区、爱家乡。有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意愿。能和别人友善相处和交往。懂得感恩,乐于助人。悦纳自己,友善乐群。学会情绪管理。自强不息,积极进取。

爱国家、爱民族。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有社会责任感。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

情趣高雅会审美

向往与追求美好形象和美好事物,能够感知美、体验美。

自觉接受生活、自然、科学、艺术中的美的熏陶,能够发现美、理解美,自觉做到语言美、行为美。

主动传播美、发展美、创造美,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质,努力做到心灵美。

学会改变勇创新

喜欢动手动脑。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乐于挑战自己,大胆尝试,不怕困难。

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积极改变的意愿,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勤于探索,敢于质疑,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实践能力。

 


二、框架设计:有逻辑的课程变革

在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确定之后,如何进一步通过课程转化浓郁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梳理了“蒲公英课程”的内涵、理念与目标,形成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模式;设计与开发“蒲公英课程”框架下的“12岁以前应该要做的37件事”综合活动课程,建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12岁以前应该要做的37件事”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与评价方式,形成比较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

依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着力构建与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相匹配的、促使每个学生发展的“蒲公英课程”,将“1+n”学科课程群、研究型课程、“盘盘大转”兴趣类拓展课程和“12岁前应该做的37件事”特色课程统整起来,形成学校课程体系,让课程真正成为孩子们放飞梦想的乐园。由此,学校将课程内容框架设置的类别确定为:

1语言与交流课程,具体包含语文课程群、英语课程群等语言智能类的课程。其功能是引导学生在信息沟通中,正确使用语言交流这一人类最直接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促进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交往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2逻辑与思维课程,具体包含数学课程群等逻辑一数理智能类的课程。其功能是训练不同年龄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和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3、科学与探索课程,具体包含自然、信息技术、劳技等课程。其功能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会观察、辨识、分类和操作,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的常见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培养自然观察智能,进行必要的探究创新,形成一些新的结论。

4、运动与健康课程,具体包含体育课程群、心理辅导课程群等课程。其功能是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强校内外运动,在多样的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训练运动技能,学习支配自己的身体,培养运动智能。提供心理课程群让学生能多角度地看待事物,能很好地理解他人、自我认知、自我提升。

5、艺术与审美课程,具体包含唱游/音乐课程、美术课程、综合艺术课程群等课程。其功能是培养学生欣赏、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积累艺术文化深厚的底蕴,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和具有一定的独特见解。

6、自我与社会课程,具体包含道德与法治课程等。其功能是充分发掘德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将校本德育资源系列化、显性化,让学生走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

其中,“12岁以前应该要做的37件事”是“蒲公英课程”框架下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活动课程。学校在整体架构“蒲公英课程”的基础上,重点设计和开发了“37件事”综合活动课程。我们觉得,“37件事”的设计与开发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课程理念,践行学校的育人目标。

我们围绕课程目标,把学校三类课程、以往比较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等进行梳理,结合学生的心愿,设计了“12岁以前应该做的37件事”之综合活动课程内容。我们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课程分类,明确开发意图。开发意图对接学校的育人目标。比如:参加一场音乐狂欢等3门微课程以音乐智能培养为主,通过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发现音乐的魅力,体验和表达自身的情感,培养对音乐的持久兴趣,达成“乐生活”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实施:活跃的学习图景

“37件事”中的每一件事就是一门微型课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

我们制定课程“双表”,支持课程有序运行由于课程内容不同,课程实施的年级、时段、课时数和实施途径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设计的“37件事微课程实施序列表”和“课程实施细目表”为学校“37件事”活动课程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支持。

 “37件事微课程实施序列表”是37个微课程在课时安排、实施年级和时间、实施途径上的总体布局图,一个年级一份,由学校课程办编制,它建立在“课程实施细目表”的基础上,方便课程办对“37件事”课程实施日常管理和协调。

我们推行项目合作,促进课程有效实施我们倡导合作前提下的项目化管理。每一年课程的实施者在调整,但是项目负责人不变,在项目负责人的主持下,新的项目团队以“微课程学习包”为蓝本,启动新一轮的项目合作,在此基础上对“微课程学习包”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保障课程在有效实施中逐年优化。

 我们结合生活,关注体验。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强调,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未来儿童的幸福生活是以儿童今天幸福的教育生活为基础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儿童准备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就业谋生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37件事”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我们强调生活化,将生活作为课程的来源和目的,时刻关注学生体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漫步场馆、走进社区、制作美食、体验游戏、设计书房、饲养动物、看自然景观、看城市建设……课程被设计成多样化的体验机会。我们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多展示自己,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我们凝聚特色,强调整合。每个人都是知情意行的综合体,人生活的未来世界也具有综合性,未来的教育也越来越强调项目学习、主题学习,呈现出综合、整体育人的的态势。因此,“37件事”课程的实施我们强调整合。我们将“37件事”与学校的学科课程整合、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整合、与家庭教育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整合……比如:“37件事”里中的 “大声说出你的爱”、“我的节日我做主”、“实现一个梦想”、“大胆秀自己”课程的原型就是原来各年级的主题活动,“博物馆之行”和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天天读美文”、“玩转科学”、“乐在玩中”和学校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结合,“开启生命直通车、拥抱‘青春期’”和生命教育结合,“吹拉弹唱学才艺”、“欣赏一场音乐会”、“参加一次音乐狂欢”和音乐学科以及学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结合,“原谅我的小过错”、“学会说不”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结合,“饲养一种小动物”和自然学科的长周期作业结合,“准备做个小学生”就是我们一年级学习准备期实施内容的课程化。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面临突发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学校开发了“开启生命直通车”综合活动课程。

这个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我们将培养目标无痕渗透在德育、品社、体育、自然、信息、探究六大领域:我们利用班队会、晨会课组织公共安全竞赛活动,结合各年级社会实践组织参观消防博物馆和公安博物馆,利用社区资源请消防中队干警进学校进行火灾逃生指导与演练,让学生体验快速穿脱消防服和逃生打结法,品社课上组织学生对自己家庭的安全用电、燃气、防火进行小调查,体育课、自然上教学生校内活动时的自我保护,信息与探究学科指导学生设计安全标志牌……通过多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我们方法灵活,形式多样。“37件事”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梦想,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针对“37件事”的具体特点设计了21种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运用:走一走,漫步场馆、走社区、游故居、逛文化街、信步乡村田园,在行走中累积知识的厚度;看一看,看自然景观,看城市建设,看人文生活,发现自然之美、感受时代变迁;说一说,说心愿,讲故事,谈感受,表谢意,和师长、伙伴分享成长感悟;做一做,用灵巧的双手进行DIY,做游戏,做美食,进行环保分类,做志愿者,做动物的朋友等等,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方法融合了自主、合作、探究,不同的活动选择不同的方法,每件事情也可以组合运用多种方法,有利于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历。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施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比如:我们以“坐地铁,学礼仪,会生活”为课程目标开发了“穿越城市‘地下网’”这门微课程。我们设计了一个个活动任务,通过语文课、美术课、品社课、和亲子活动等途径来实施课程。孩子们在晨会课上“选一选感兴趣的活动景点”,在电脑课上“画一画最快捷的地铁出行路线”,在品社课上“写一写乘坐地铁的宣传标语”,通过亲子活动“乘一乘地铁体验便捷的购票方式、感受转乘换乘抵达目的地的快乐”、“拍一拍记录下自己活动的身影”、“看一看地铁的历史和发展”,在语文课上“写一写体验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所见所闻与伙伴分享”…… 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可以和小伙伴、家长、老师交流合作,需要走向社会与人沟通,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达成了“坐地铁,学礼仪,会生活”的课程学习目标。

 


四、多元的评价:提升课程的品质

特色课程评价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从纵向上来讲,包括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情境和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特色课程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的评价;从横向上来说,包括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课程的内涵品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对这些内容展开合理有效的评价,是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37件事”综合活动课程的评价方面,我们遵循一事多评的原则。针对课程中“37件事”设计的活动内容来确定适宜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展示性评价方法,也可以采用纸笔测验方法;可以采取真实性评价方法,也可以采取虚拟性评价方法;可以融评于学、以评促学,还可以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孩子们的闪光点得到充分显现。

一事多评是“37件事”活动课程的评价原则评价的目的是发展。“37件事”的评价我们坚持多角度、多方法、多主体。我们认为,评价可以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某一个过程的点评、作品的评选等等多个角度进行。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在进行背景评价时可以采用调查、访谈、座谈、诊断性测验、文献法等方法。在进行过程评价时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故事评价、个案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在进行成果评价的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实作评价、测验法、问卷法、观察与访谈等等方法。同时,我们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同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例如:微课程“玩转科学”的内容设计把落脚点放在了人体自身器官、生活现象和常见事物变化上,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玩转科学”微课程我们精选并改进了二十个科学小游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分别落实到各个年级,每个年级为四个游戏内容,分别是一个“师生游戏”、一个“伙伴游戏”和两个“亲子游戏”,让老师、学生、家长在“玩”科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观察、想象、归纳推理的能力,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的研究氛围。“玩转科学”的实施与学校的科技活动相结合,成为每年科技节的传统活动项目。在科技节里,利用自然课、课间休息时间和亲子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游戏活动。在微课程“玩转科学”的评价部分,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活动成果的反馈。师生游戏中,“七嘴八舌”的任务单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看到的现象,提出自己合理的猜想。这成了老师、同学评价的依据。亲子游戏中,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能力不同,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他们游戏的成果。比如,一、二年级学生用照片、视频记录下自己在玩科学游戏中的精彩瞬间。兴奋、疑惑、喜悦在一张张照片中展露无遗。视频中,孩子们有模有样的介绍游戏步骤,此时的家长成了“学习者”;游戏后,家长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游戏中的奥秘。三年级学生用电子小报的形式,记录下自己游戏中的发现与感悟。四五年级的学生则是用游戏报告形式再现游戏现场。他们中有些孩子不仅用学生手册中的材料进行游戏,还合理替换了游戏器材。有些孩子则在实验报告中引用相同原理的科学游戏内容,在丰富自我之余,也拓展了伙伴们的知识体系。

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份小报和游戏报告,无不展现出每个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场景,以及家长与孩子的智慧。自然课上这些作品也得到展示,老师已经不是评价的主体,因为伙伴们会给作品的主人提出宝贵的意见,同时给自己认同的作品投上神圣的一票。家长也是课程实施中评价的主体之一,他们不仅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还对我们的课程设计有着独到的评价:“这些探究游戏易操作,让我们家长也学会了许多科学知识。”“学校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舞台,让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在玩游戏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来这么能干。”

    同时,“融评于学,以评促学”是“37件事”综合活动课程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课程为学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与评价的机会,融评价于学习中,以评价来促进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个性的发展。

“融评于学,以评促学”是微课程“做个快乐的小吃货”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课程创造了各种机会让学生开展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方式表现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切磋和合作建构。

比如:在“找美食”环节,孩子们可以独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美食进行研究,通过采访他人、上网查询、实地考察、翻阅资料等方式获取关于美食的相关信息,然后和家长合作,对收集到的美食信息进行处理,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美食的特点和由来,设计一份由“名称、特色、由来、价格、代表商家、体验地点和推荐人”等要素组成的“美食攻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在“说美食”环节,孩子们和伙伴合作,说一说小吃的用料、特色、价格、品尝地点及交通方式,讲一讲特色小吃背后的小故事,用上海话唱一唱有关上海特色小吃的童谣,用语言和伙伴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尝美食”环节,孩子们既可以用照片记录下自己品尝美食时的欢乐心情,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喜欢美食的理由。在“做美食”环节,孩子们和老师、伙伴合作,完成美食的制作,给自己制作的美食拍照留念,参加班里的“美食作品展”……

一份攻略、一次分享,几张照片、一场作品展,将课程评价无痕融入了孩子们学习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上海的饮食文化,激发探究饮食文化的兴趣,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合作沟通、动手实践的能力,增进亲子感情。

让我们来听听一位家长对课程的评价吧:“美食课程让孩子们更好地接触、了解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在吃、喝、玩、乐中提高兴趣、增长见识,即关注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是一种真正的快乐教育……”

 

五、课程领导:保障课程落实到位

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科学规范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由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组成的课程领导共同体,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依存,人人都是课程领导者,是课程领导的主体。

课程领导共同体的主体是多元的,在课程开发中行使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校长是学校课程开发的主要决定者和第一责任人。在课程管理中,其职责是根据国家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办学思想,维护校本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监督和评估校本课程实施过程,发布校本课程质量信息。校长是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核心,是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者,是教师、社区等方面的联络者。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实施效果。

课程专家是课程开发的指导者和研究者。帮助学校确定课程目标,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指导参与共同体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指导学校实施课程的过程。帮助学校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导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第一个能发现课程在实施中问题的人,同时教师有义务将自己实践的经验向共同体提供、分享。

学生有权选择课程的内容,有权对校本课程做出自己的评价,有权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也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学生是课程的被接受者,也是参与实践的主体和评价者。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是否喜欢,共同体成员要多听学生的意见。

学生家长及有关的社区人员对学校课程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学校提供各种课程资源上的支持。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管理的途径,学校要积极发挥家长的优势,家长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参与课程的实施,参与课程的评价。

课程领导共同体还包括一些与课程间接相关的社区人员,关心学校发展的热心人。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服务。

学校组建由校长任组长,教学教育分管教导、课程办主任、特长教师代表等组成的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对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和管理。徽宁路三小的课程研究团队是由校长室、教导处、课程办、专家组、实施组(教研组、年级组)构成。校长室是学校课程设计的指挥部。会同专家共同设计课程开发的目的、方案、课程实施的措施及管理。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专门行政机构,主要职责是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课程办要组织部分教师,根据课程开发的目的,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追求,编写特色课程。教研组或年级组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注重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