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170例

 昵称56551061 2018-06-09
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170例 - 百度文库

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170例

梁尚财,郑红伟

(隆昌县中医院,四川隆昌642150)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辨证论治;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 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699(2006)09-0040-01作者简介:梁尚财(1950~ ),男,四川隆昌人,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外科、皮肤科学。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腺丰富部位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鼻唇沟、眉弓、口周、头皮、发际、耳后及上胸、腋窝、外阴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属于中医 白屑风 、 面游风 和 纽扣风 的范畴。临床上笔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脂溢性皮炎17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7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87例,女83例,年龄1~69岁,病程10d~1月。病变在面、头部120例,上胸25例,腋窝15例,外阴10例。2 辨证施治

2 1 湿热内蕴型(72例) 主症:皮疹比较鲜活、油腻明显或伴有糜烂、滋流黄水、瘙痒,大便稀烂不畅,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以利湿清热,方选利湿清热汤加减。处方:土茯苓20g,金银花15g,生地15g,薏苡仁20g,茵陈蒿15g,白鲜皮12g,泽泻12g,萆

15g,侧柏叶12g,牡丹皮12g,竹叶10g,甘

草3g 。头面部皮疹加桑叶12g,菊花12g,外阴皮疹加柴胡12g,龙胆草10g 。每日1剂,水煎服。

2 2 风热血燥型(58例) 主症:红斑表面伴有较多灰色鱼鳞屑或淡黄色油痂,瘙痒明显,入冬皮疹加重,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以祛风止痒、凉血润燥,方选桑菊饮加减。处方:桑叶15g,夏枯草15g,连翘12g,生地20g,牡丹皮12g,槐花15g,蝉蜕10g,麦冬15g,沙参15g,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服。2

3 阴虚内热型(40例) 主症:皮疹呈暗红色,反复发作,伴有脱屑或油腻、油痂、微痒,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热,方选二至丸加味。处方: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牡丹皮12g,麦冬15g,茯苓15g,白芍12g,甘草3g 。每日1剂,水煎服。

全部病例均治疗20d 为1疗程,一般治疗1~2

疗程停药并随访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头面、上胸等皮损全部消失,无自觉症状者。显效:头面、上胸等皮损消退2 3以上,症状明显减弱者。无效:头面、上胸等损害及主观症状均无改善者。

3 2 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120例,占70 6%;显效25例,占1

4 7%;好转25例,占14 7%。总有效率为100%。4 病案举例

曾某,女,3岁,2003年5月3日就诊。患者于4d 前面部鼻唇沟、眉弓、口周、头皮、发际、耳后出现红斑,表面鲜红,油腻明显,滋流黄水,瘙痒,大便稀烂不畅,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辨证为湿热内蕴,治以利湿清热,以利湿清热汤化裁。药物组成:土茯苓8g,金银花8g,生地5g,薏苡仁6g,茵陈蒿5g,白鲜皮5g,泽泻5g,萆

5g,侧柏叶5g,牡丹皮5g,竹叶5g,甘草

1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原方6剂,头面皮损全部消失而告愈。5 讨论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炎症状皮肤病,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皮脂腺分泌皮脂过多有关。细菌感染、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等被认为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西医多使用维生素B 2、B 6,瘙痒明显者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治疗,病情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大。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风邪外侵,湿热内蕴或阴虚内热,肝肾亏虚所致。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分别予利湿清热、祛风止痒、凉血润燥、养阴清热治疗,因切中病机,且从整体上改善和调节机体脏脏功能,故疗效稳定且不易复发,是治疗脂溢性皮炎切实可行方法之一。

(收稿日期:2006-06-03)

40

吉林中医药 2006年9月 第26卷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