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陶器质

 来来永胜 2018-06-10

宋五迈《题江郎石》中有“阴阳陶器质”一句,原指天地阴阳二气孕育培养了人的器局与资质。本文借用以状陶器,又妄摘“陶器”二字合题,可谓大材小用、断章取义:上言“阴阳”非玄乎天地灵气,亦可指一种陶艺技法与审美效果;下言“器质”非囿于人之品次,是以形容一件器具的品质与观感。“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约三四月前,经拍卖得建水陶器一件,适友身在滇南,便另将一建水陶缸寄于我处。总而言之,喜得两器,一并端赏把玩。

  言及建水陶,总要说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虽说建水碗窑村的古窑址是元代窑,但这一“名陶”所以为“名”,还要从鸦片战争前后说起。

(图片来自盛世收藏网)

  贵族阶层吸食鸦片在彼时十分流行,而这一风气也促使陶制烟斗业日益兴盛,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制烟斗便采用黑陶制作,诞于道光年间。就像宜兴陶与茶文化的相伴一样,当时的文人、士人、贵族阶层对作为实用烟具的陶“斗子”也逐渐产生了把玩、收藏的要求。同时,上流社会希望能将器物寄予文化内涵和品味,从而将自身财富地位借此显现出来。而这一对“玩家”烟斗的需求促成了建水陶的改进,借由奢靡的“鸦片文化”,建水陶告别了一味生产低端实用器具的历史。其“书卷气”的形成,也正是深受上流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用以再现文人书画的阴刻、填彩、无釉磨光三种工艺的结合,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诞生的。


(图片来自中华古玩网,由磨损处可见刻填工艺的痕迹)

  阴刻、填彩、无釉磨光是建水陶装饰环节中的三个核心工艺。而阴刻与填彩是刻填装饰技法的两个步骤,这种技法在辽瓷、明代景德镇的刻填釉产品也有使用。此外,由于建水陶泥含铁量较高,且烧制过程中的收缩率也较高,而用以填彩的泥料化学性质亦各不相同,故烧制后的器物表面显得粗糙而生涩。但与多数陶瓷施釉烧制不同,建水陶泥十分细腻,仅依靠磨制便可获得堪比施釉的效果,其光泽与质感被赞为“明如水,亮如镜”。

(图片来自中华古玩网,原图注此斗为叶子香李月桥合作,磨工好)

  云南大学吴白雨老师尝言建水陶之“八美”:形、色、质、饰、工、韵、用、新。也就是说,感悟一件器物之美是多角度的,而器物本身所反映的美学也是多维的。而同一抔彩云之南的五色陶土,在手工艺人的手中,亦可磨炼出不同美的形态。



  比较己存的建水陶制香炉与友寄的建水陶存茶缸:

  前者体积虽小,而塑形细节俱到,沿轻撇而腹挺阔,足敦实而彰灵巧,兽面纹稍施环束腰,合繁缛于素雅,兼庄重与灵秀,其工、韵可见;色泽温润,似斑驳而浑然,其猪肝色颇近玄色,平添了神秘感与沉重感,与器形相得益彰,其色、质得显。可惜入手时炉底稍有破损,露出小片粗泥胎。


  后者大器,做工较为粗犷,但雄浑舒展,曲线丰腴,自然流畅,临底愈似堆釉之感,像个将垂未垂的露珠一般;个见烧制温度要高于前者,叩之如磬,已用之存茶数月,虽茶品不至有甚大变化,不过建水陶有一定的吸水率和气孔率,另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之说,想必成效是有待期盼的;据说建水陶“深黑嵌白者,尤为上品”,手下这只通体的黑色,倒不致炉灰般的黝黑,恰抛光不高,仿佛书案上的一方旧砚,晨曦斜洒,有种温暖而清冷的慵懒之感;阴刻填白,一面隶笔书“清香怡人”,一面似寥寥数笔写意了几枝梅花,拙朴天真,黑白相间,书画相辅,集人、器、道于一处,正体现了饰、韵之美。


  私以为这一书画装饰之美正是建水陶的文化灵魂,所谓“人之才智必有所托,人之性情终有所寄”。建水陶“道器合一”的雅文化特征,正是传统文人审美的体现,也彰显着制陶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与品格。其制陶工艺则决定着书画的最终展现效果,恰到好处的“刻填—磨光”工艺可以生动体现出书画笔墨的神采与生动。“三王”正是集书画造诣与制陶技法于一身,其作品浑然天成,方成为经典。言归器形亦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建水陶的器形既有着陶土般朴素的情感,又充满着文人精神的理性与情怀。

  器物的外在之美化作“意蕴”传达给欣赏者,这一“意蕴”,既是器物展现出的外在风貌又是散发出的内在气质,既是创作者的审美与个性的表达,又是其人生与性情的真实映照。陈绍康做了一辈子的建水紫陶,已达“心手合一”的境界,仅瞄一眼后辈所制陶器即知其盖不够圆,“无他,唯手熟尔”。

  我们所追求审美的意蕴与人生的信念相契合,正像吴白雨老师在《建水陶之八美》文末所言:“技以载道,道器合一,韵之美是内容与形式、工艺与艺术、器物与观念、外在与内在的美的统一,它是建水陶艺术的美之核心。”


釋傾    

2016.11.20





相关链接:



浑浊是怎样冷成的

上下其漏

福今品鉴

逍遥太和




注:

1.本文系浪鬼建水陶特拍征稿活动的来稿,经作者釋傾授权刊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2.配图有注者为漠北观茶选配,其余均为作者拍摄提供。

3.作者原稿已充分满足发稿条件,本号增配部分图片目的在于方便读者理解,与征稿规则不冲突。



微信号:mobeiguancha
中文原创茶文化交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