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组讲述 | 浅谈诸子流派对儒家的影响

 恶猪王520 2018-06-10



本科二年级小组讲述已经在5月底顺利结束。

我们会陆续选取或题材新颖或观点独到的讲述稿供同学们参阅。


浅谈诸子流派对儒家的影响


前期准备


其实在准备小组讲述的时候,选取这个题材也是受了朋友的影响。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都去教材的原文中节选了一部分内容作为立题的依据,但是我们觉得从教材当中找一段原型去重新分析,毕竟有珠玉在前,很难摆脱已有的成型思路,而且也很难得出一个较新的观点。

我们认为,一篇文章如果只是陈词滥调地去陈述那些我们已知的知识,那只是一篇知识的堆砌,或者说是对于前人观点的总结,并不是一种思考,所以我们考虑再三之后,选择反其道而行之,去分析诸子学说对于儒家的影响。

在完成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后想出一些观点,这两点确实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随着对于这一命题相关信息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了和平时所学的知识、认知和常识相左的一些史实,而正是这一部分内容证实了我们的观点。同时,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也会有一些和自己想法不谋而合的观点,这种发现往往是令人喜悦的。就好像,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时,“虽世殊事异,其致一也”的感受。

所以这篇讲述稿的完成过程,更像是一个阅读—感悟—印证的过程,亦苦亦甜。

 


本文意在分析诸子学说与儒学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这一章节时,教材以儒家学说的起源发展演化为核心,将儒家作为第一视角。这就像是以河流的主干来分析它的支流,以儒学的道统去看待诸子学说,用一个相对完整的坐标系去看待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

但在这种视角下,我们往往记住的都是在百家争鸣过后的唯一声音,儒学。可是我们认为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背景下,同样大放异彩的诸子学术不应该被忽视,他们的学说和观点同样对于当今社会有着借鉴意义和学习价值。因此,我们尝试着以诸子学说为第一视角来分析他们与儒学之间的关系。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从当今距离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很难以去考证到底在当时存在过多少流派,不过历史中还是保留下了九流十家的说法,十家分别为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而九流则是在十家的基础上除去小说家。

在本文中,我们选取了墨家、纵横家来分别分析他们与儒家学派之间的关系。

 

(一) 墨家与儒家——义理、反思、团体

在分析墨家学说的时候,我们发现很难用分析编年史的方法去分析墨家学说是如何诞生的,因此我们用分析墨子生平的方式来浅析墨家学说。

墨子曾为宋国大夫,是同情工农的士人,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但因不满儒家礼乐繁琐,弃周道而用夏政,从此创立墨家,广收门徒。

从墨子的生平不难看出墨子本身便是出身于士族的,并非出自名门望族。在士大夫中出身普通,又加之学习过儒术、史学、周礼,一个这样的人,按照常理去判断墨子去成为一名儒生的概率比他自创流派的概率要高得多。而且这种看似悖论为什么会发生呢?

墨子是为什么要和儒家分道扬镳呢?只是因为周礼吗?那他推崇的夏政又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简单的一句“弃周道而用夏政”是很难以去讲清楚墨子的立场和观点的。我们不妨去看一个例子。

节选《墨子》节葬下第二十五

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

今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何以知其然也?今天下之士君子,将犹多皆疑惑厚葬久丧之为中是非利害也。

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谋,厚葬久丧实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乎?

在这一段文字中,墨子发问于儒家的孝道和伦理。国家出现了问题却不去治理,一味地去效法先贤的礼乐制度就可以救国吗,就可以治理天下吗?天下人大多去效仿儒家的厚葬,并把这个当做是仁义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安定早已混乱不堪的社会局势吗?

不难看出,墨子确实发现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不足之处。从二十一世纪回看春秋战国之时,在天下大乱的局势下,一个把仁义当做成头等大事并紧握周礼不放的国家必然会灭亡。因此墨子选择了继承了儒家的仁义之道和仁政、爱人的思想,同样他也针对当时儒家的不足进行了一种补充。刘清平教授认为:“墨子兼爱观是对孔子仁爱观的发展,他强调的“兼相爱”可以说把仁的群体性内涵发挥到了极致。”但尽管墨子对于儒家做出了进步性的发展,其理念依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受,而统治者在兼爱非攻面前,可能更喜爱的还是墨子可以对抗鲁班的守城术罢了。

在学术理念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与当时的九流十家的不同点,就是组织结构和纪律性。当时的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坚持组织内部的律法。例如钜子腹朜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吕氏春秋》就提到了“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而且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

而在当时,儒家的学派还是一个相对松散缺乏向心力的组织。

相对实际的学术观点和明确的纪律性就导致了墨家的学说开始得到了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接受。到韩非子时期,儒学与墨学并称当世显学。但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墨家逐渐式微,最终儒墨合流。

墨家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有组织的乌托邦政治团体,一个反对当时显学主张实际的团体。胡晓明认为:“墨家之组织非仅一学术团体,似革命机关,亦似后世秘密会党,盖组织甚密而纪律甚严也。”但是实际上,墨家的存在就是一种对儒家的反思。源于儒家,又对儒家的理念质疑攻击,最后又并入儒家。当儒家同样意识到“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的时候,墨家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 纵横家与儒家——致用、实际、人性

《韩非子》中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可见,纵横家们的原理便是游说于大国之间,利用地缘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汉代刘向在《战国策》中说:“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属,生纵横长短之说,左右倾倒。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可见在当时的纵横家看来,天下大势,不过是横与纵之间的关系,聚弱抗强或者是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就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当时的纵横家以战国七雄为依托,到处寻找机会,游说各国的君主。在纵横家的舞台中,他们的唯一的观众就是君王,而他们表演的内容也完全是以君王的喜好为依据。

商鞅便是利用纵横家的游说的方法,成功说服了亲王。商鞅初见秦王,用帝道(五帝的治国手段)来游说,大谈圣贤明君之道,结果秦王觉得索然无味。商鞅再见秦王,用王道(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手段)来游说,结果秦王大怒。商鞅第三次见秦王,用霸道(春秋五霸的治国手段)来游说,结果秦王大喜。重用商鞅。

仅以商鞅为例,不难看出,商鞅至少身兼儒家、道家、法家三家学术之长,而在实际应用中,商鞅并不是以自己的信仰和主张去游说君主,而是通过揣摩君主的心意,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或许秦王喜欢夏政,那么就实行无为而治;或许秦王喜欢周礼,那么就仁义为本。张彦修教授认为:“与其他学派相比较, 纵横家是实践性很强的派别,”

在纵横家的行事中,不难看出学问和道统已经不再是如孔子老子般的人生信条而是转化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获得功名的手段。苏秦失意时就会感慨“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悬梁刺股只为了“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在秦朝一统六国之后,纵横家就失去了自己一展抱负的舞台,所谓的纵横术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但是纵横家那一套游说的手段却被流传了下来,把功名利禄作为实现抱负的主张也被流传了下来,而且很快就被儒家所继承。

我们不难发现,董仲舒游说汉武帝时用的还是战国时纵横家那些揣摩帝王心术的技巧,每一次的儒学体制改革,从天人合一到三纲五常,从格物致知到陆王心学,每一次都是在适应着环境的变化,而适应外界变化最有效的手段便还是游说君主。

在孔孟的年代,儒家的学说还是从每一个个体出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随着纵横家这些不散的魂魄流入,儒术就越发地以君主为核心。张彦修教授也认为:“纵横家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关键不在于儒家直接从纵横家文化中受引了什么, 而在于纵横家本身强烈的谋略性、主体意识和实用理性精神对儒的渗透、交融, 进一步加大了其谋略化比例,强化了儒道的主体意识和实用理性精神。”

并非是纵横家是开天辟地第一个这么做的人群,并非是以知识求功名利禄是一种道德问题。而是这本身便是一种源于人性的考量,只不过被纵横家们强调,并被后世所记住罢了。最后被商鞅一言以蔽之,“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本文只选取了墨家和纵横家来去分析他们与儒家之间的关系,原因在于我们希望在学术发展和学术应用上去分析诸子百家对于儒家的影响。事实上,道家法家对于儒家的影响会更大,不仅是在影响的范围上,在学术理论的实践上也同样如此。不论是儒法之争,还是儒道之争,都是相当精彩而且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但若将这两部分加入本文,文章就会过于冗长,而导致我们希望分析的地方表现薄弱,头重脚轻。

其次,我们在文章中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包含了几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对于这些人物的身份和所属流派,有的还有一些争议。比如在讲纵横家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商鞅,但是我们所熟知的商鞅应该是一个法家的代表人物,并非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我们想在这里指出,并非是一种张冠李戴式的的做法,而是把商鞅的行为以纵横家的形式分析。

在本文的最后,我们不难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对于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诸子百家对于实现自身的理想的行为方式也被儒家所借鉴。我们发现实际上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确实诸子学说式微,确实百家争鸣的格局结束了。这很容易就产生一个想法,由于儒家的狭隘或者是统治者的格局导致了诸子学术的灭亡。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这倒不如说是,在百家争鸣之中,儒家吸收借鉴了百家的所长,最终在汉初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孔孟时期的儒学。

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有其局限性和借鉴意义,我们可以说在某一个节点上墨家的思想是先进于儒家的,也可以说在某一个节点上儒家运用的是其他十家的主张,但是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要切记不可以偏概全,也不能用“关公战秦琼”式的思维去分析

 

引用


刘清平.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0(03):59-65.

胡晓明.韦伯官僚制思想观照下的墨家社会组织学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71-79.

张彦修.纵横家新论[J].史学集刊,1999(02):12-16.

 

 

 

作者 | 2017-2018学年中国文化课

理论课学年考试(小组讲述)

第86组全体成员

组长:李林泽

组员:陆静怡、龙菲、李诗悦、黄靖岚



2016-2017学年中国文化课

理论课学年考试(小组讲述)


关于近代中国科技落后原因的探讨

我们为什么很难学习中国传统建筑

中华文化中科学精神与大学生



排版 | 飞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