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山文化中的黑陶

 来来永胜 2018-06-10

龙山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是距今4千多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种类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种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还出现了鬲(Li)、豆、杯、鼎、等品种。

历史

在我国东南地区,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千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造型简单,厚度不匀,显示出当时制陶的原始性。主要器皿有釜、钵、罐、盆、盘等。装饰技法有刻划、捏塑和堆贴。图案有各种几何纹和动植物纹。其中,以较写实的畜兽鱼鸟和花草一类的装饰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猪纹方钵、上绘一猪、巨眼长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猪纹陶盆、鱼草纹陶盆、五叶纹方钵等。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的陶器,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多绳纹粗红陶,晚期又有泥质红陶、黑陶和彩陶。这时又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为商周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的先驱。

代表作

龙山黑啕的代表蛋壳黑陶高柄杯,通高19.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4.7厘米,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